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航空航天局钱德拉X射线天文台的新数据,也许提供了类星体“点亮”过程的线索。钱德拉在二个遥远类星体周围观测到了发射着X射线的高温区域,它们被认为是在类星体活动的过程中形成的。这些特征出现在距离中心的超大质量黑洞上万光年的地方,科学家认为正是这种黑洞驱动了类星体的活动。“这些X射线特征很可能是激波,  相似文献   

2.
如果类星体真像红移显示的那样远的话,那么,天文学家就会面临一些迷惑难解的问题。举例来说,这些类星体必定非常明亮,光度至少应该足整个普通星系光度的30倍~100倍,才能在如此遥远的地方仍然显得那么亮。  相似文献   

3.
新闻左右看     
《飞碟探索》2011,(9):5-5
无处不在的水水真的是无处不在。最近,天文学家找到了宇宙中迄今发现的最遥远、规模最大的“水库”——在一颗距离地球约数百万亿千米的类星体附近,天文学家发现了大量水汽的存在。这里的水汽质量约相当于地球上全部水量的140万亿倍.或者说,这些水的质量相当于太阳质量的10万倍。这颗类星体存在于宇宙诞生仅仅16亿年后。  相似文献   

4.
由爱因斯坦天文台最近观测到的273个类星体、Ⅰ型Seyfeft星系的软X射线光度(Lx为0.5—4.5keV)资料,与它们的红移z值构成一个连续序列(图1)。利用球对称吸积模型计算得到:高红移的类星体,由于其较大的吸积率,在这个序列上停留的时间较短(~106年);而低红移类星体及Ⅰ型Seyfert星系停留的时间较长(~108年)。利用现有的107个类星体的射电单色光度lr,光学单色光度lo以及X射线单色光度lx的资料,讨论了类星体大尺度谱的硬度,发现类星体的光学光度有两个不同的演化阶段;文中还定性地讨论了类星体射电辐射机制不同于光学和射电辐射的机制之处。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109个X射线选择的类星体和114个射电及光学选择的类星体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在它们的红移、光学光度以及平均光学-X射线谱指数的直方分布图上, X射线选择类星体统计上都分布在这些参数图的低端.在所有样品的单色X射线光度lX与单色光学光度lO的关系图上, X射线选择类星体绝大部分处在光学暗的低光度区域.若以lglo=31.2erg/s·Hz为分界点, 可把光学光度划分为光学亮和暗两个区域, 则发现射电及光学选择类星体在图中光学亮区内的斜率b=0.64, 在光学暗区内的斜率b=0.95, 而X射线选择类星体的b仅为0.78, 因而暗示出它们可能是类星体现象中的一个次型.   相似文献   

6.
研究人员将视线深入到由宇宙气体和尘埃构成的浓密云团后面,这时他们认为终于确定了类星体的起源。类星体是宇宙间最为明亮、最具威力的天体。通过对200多个远方的星系进行X射线和红外线观测,结合在可见光状态下拍摄的图像,结果显示当两个星系互相碰撞,其中心的黑洞融合在一起的时候,类星体就形成了。  相似文献   

7.
晓东 《飞碟探索》2010,(12):26-26
2.类星体 类星体,又称为似星体、魁霎或类星射电源,与脉冲星,微波背景辐射和星际有机分子一道并称为20世纪60年代天文学“四大发现”。  相似文献   

8.
《太空探索》2005,(2):47
钱德拉X射线望远镜观测到距离地球127光年外(仅仅比宇宙年龄早10亿年)年类星体SDSSp J1306。令人惊讶的是,在我们所看到的这个类星体的早期阶段,其X射线能量发布(X射线谱)特征在周围其它老年类星体上却探测不到。图片左上方的小天体是位于其前方的一个距离我们更近的星系。  相似文献   

9.
李龙臣 《太空探索》2001,(10):40-41
20世纪60年代初,天文学家发现一种极其遥远和明亮的神秘天体,它们诞生于宇宙早期,其点状特征类似于恒星,所以取名为类星体。但后来用更先进的仪器探测的结果,发现它们周围显示出星云状结构,它们实际上是遥远星系的明亮核心。 归纳起来,类星体有5大特征:与正常星系的相似性、光度变化、质量高度集中、辐射的非热性质和有延伸到很远距离的气体喷流。  相似文献   

10.
时光隧道     
《飞碟探索》2007,(12):56-56
在这幅星野影像里,带着星芒的恒星离我们不远,而弥漫状的星系则在宇宙的远处。这张美丽的照片涵盖了半度的天区,是天文学家强尼斯·施德探索远在127亿光年之外的一颗类星体时所拍摄的影像。在这张全分辨率影像里,影像中央用垂直短线标定的天体就是这颗类星体。类星体是藏有超  相似文献   

11.
本文采用截尾回归迭代程序给出源的光度-红移关系曲线.在假定实际源偏离此曲线而服从正态分布情况下,给出每一源的不完备性补偿因子.用经修改的V/V_(max)方法,分析了3CR和4C的光学、射电样本以及3CR的X射线光度样本.在置信度90%的水平,类星体的空间分布与q_0有关.只有q_0=1时,类星体才随红移有明显的宇宙学演化,且这时密度分布规律中的参数γ值为2—6,小于以往V/V_(max)分析所得10—12的γ值.这与用星系际低密度介质说明类星体生成和密度演化的理论解释一致.分析还表明补偿因子法能反映样本在不同波段的特性.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247个类星体的X射线性质进行了统计分析,这些X射线资料是由爱因斯坦卫星在0.5—4.5keV的能带内观测到的。主要结果是:在各种视亮度和红移(或距离)的已知1619个类星体中,都有百分比相近的部分为X射线源。Ⅰ型Seyferc星系的发射线Hβ与[OⅢ]的等值宽度比REW同X射线光度Lx强相关,这可作为Ⅰ型Seyfert星系的X射线光度的一个新指标。光学辐射以及2.5GHz以上的高频射电辐射都同X射线辐射相关,说明这三种辐射的区域依次相邻而且机制也相似。色指数U-B和B-V都同X射线辐射不相关,但U-B同B-V弱相关。   相似文献   

13.
正世界最大星系巡天eBOSS国际科学合作组,近日发现了显著的重子声波振荡信号。eBOSS国际合作组星系成团性工作组联合组长、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赵公博说,这是首次利用宇宙深处的类星体进行的重子声波振荡测量,并在超新星、宇宙微波背景辐射观测之后,获得了暗能量存在的又一独立证据,也再次证实了宇宙在加速膨胀。2015年至今,eBOSS国际合作组顺利完成了类星体巡天观  相似文献   

14.
电化学过程中的局域核反应及动态Casimir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CR-39固体径迹探测器、钯阴极的辐射自照相等方法观察到了电解过程中的局域核反应.综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数据,认为电解过程中,电极尖端处出现的动态Casimir效应,及涡漩运动与零点能相干效应而提取真空能,是电化学异常放热的来源,少量具有滞后和积累效应的、高度定向的极化核反应,可以用具有轴向高能宇宙射线的类星体涡旋模型加以解释.讨论了真空零点电磁涨落和挠场理论,及有关实验现象.利用推出的类星体涡旋模型理论,可以对自然界和实验室中出现的许多异常现象进行解释.   相似文献   

15.
X射线望远镜简介 X射线在光谱的紫外线以外,波长10纳米到0.01纳米,具有很高的辐射能量。只有温度不超过100万℃的天体才辐射X射线。超新星遗迹、脉冲星和黑洞周围的气体,以及星系中的星团周围的气体,温度高达1亿℃,是强大的X射线源。类星体中心及其喷流也辐射X射线.太阳和类似太阳的其它恒星,只在其大气层中辐射微弱的X射线。它们构成X射线宇宙,需要用X射线望远镜进行探测。  相似文献   

16.
当今科学有足够的证据显示,我们的世界是一个有规律的世界。一切事物的运动、演变乃至繁衍生息,无不体现着大小周期中的发展与规律。而唯一能够代表规律性的符号,就是数字。在这些数字中有些我们已经对它们有所了解,并在科学实践和工农业生产中得以广泛应用,而更多神秘的数字人类至今还没有彻底破译。  相似文献   

17.
卡罗琳·赫歇尔(1750~1848)——历史上第一位发现彗星的女性; 赫琳达·斯文·李维特(1868~1921)——提出遥远天体的距离测定方法; E·玛格丽特·博比奇——研究星系、类星体的现代先驱; 温迪·弗里德曼——测量宇宙膨胀率和宇宙年龄的带头人; 南希·G·罗曼——美国航宇局第一位首席天文学家,倡导研制太空望远镜 此外我们还会带给你几位女天文学家的故事,它们或长或短,但都不禁让人感动,让人思索……  相似文献   

18.
绿色永远都是自然的主色调,再茂密的森林也是由一片片叶子构成的。就在这些叶片当中,总有一些看起来怪怪的。它们从不任由风摆布,还能挣脱枝权的束缚。若你静下心来仔细找寻,就能看到这些特立独行的“绿叶”。这只绿色的尖钩粉蝶要不是落在花上,还真是不好找。  相似文献   

19.
低频射电探测任务构想——鸿蒙计划旨在利用多颗卫星绕月编队形成超长波天文观测阵列,在月球背面开展空间低频射电天文探测。其科学目标是高精度测量全天射电频谱,揭示宇宙黑暗时代与黎明的演化历史;实现首次高分辨率超长波巡天,打开最后一个电磁窗口;观测太阳和行星超长波活动,揭示空间环境相互作用规律。该任务将获得超长波频段全天空图像,获取超长波波段天文射电源的强度、频谱、分布等信息。这些科学数据对于探索宇宙黑暗时代和黎明时代、研究银河系星际介质、宇宙线起源与传播、河外射电星系、类星体和星系团的演化、太阳活动与行星磁场等,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相似文献   

20.
捕获询问信号是DME地面设备的一个重要功能组成部分。现役的地面设备中大多使用的捕获单元为分离器件电路设计,其电路复杂,控制难度大,改进与维护成本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设计采用ADC结合FPGA作为主要功能器件,并通过软件算法完成数字滤波、脉冲峰值提取和半幅点计算,实现询问信号的识别与捕获。不仅大幅减少元器件的使用,缩小设备体积,还可提高扩展性与可靠性。结合机柜验证测试,结果符合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