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介绍了指控系统人机交互发展阶段,对智能交互阶段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分析,提出将影响指控系统未来人机交互的4个发展方向,即智能感知与认知、虚实结合、脑际交互和自然语音理解。同时指明了主动式多模态交互将是军用无人机指控系统人机交互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梁克  邓凯文  丁锐  张森 《载人航天》2014,(2):116-121
针对载人航天器复杂化、任务多样化、在轨运行长期化的发展趋势,及由此对航天器在轨自主健康管理的能力提出的更迫切的需求,提出了一种在轨自主健康管理系统分层体系结构,并采用Observe-Orient-Decide-Act循环描述健康管理子行为之间的交互模型,可实现准确、高效的自主健康管理。并以空间站系统为例,研究了分层分级的服务部署、分类故障诊断、故障模型配置、基于构件的软件实现等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3.
针对遥测交互分系统实时处理数据量大、数据种类多样、数据收发模式灵活、技术状态变换频繁、软件维护要求高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数据池—数据表—数据通道的三级数据交互软件架构,该架构对交互分系统中所有数据进行高度抽象,采用通用化的处理过程,可以很好地适应各种需求。目前,基于该架构的遥测数据交互软件已在国产麒麟系统下实现,通过快捷、可视化的配置及灵活的人机交互,可以快速实现任务状态转换,能够满足各种航天测量任务的需求。这表明,该架构是一种理想、高效的数据交互软件通用解决方案,可推广到雷达、光学等其他测量设备。  相似文献   

4.
《载人航天》2007,(1):44-47
多源信息融合是一门崭新的系统科学方法,也是目前理论研究的热点之一。首先介绍了多源信息融合的基本理论、应用领域及其理论特点等问题,并就其在工程实际中应用时需解决的系统模型建立、融合结构选择、基本假设处理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和分析,最后给出了多源信息融合理论在载人航天任务中应用的基本思路与建议。  相似文献   

5.
多源自主导航系统技术是新一代国家综合定位、导航与授时(Positioning, Navigation and Timing, PNT)体系下终端用户导航系统的技术发展方向。聚焦于导航信息智能决策的可信性,分析了可信性理论构建存在的科学技术问题,基于任务场景、运动环境以及载体动力学特征等,提出了多源自主导航系统中的载体动力学智能建模与计算、融合载体动力学特征的导航方式无感切换与智能决策、可信性自主判别与动态迭代优化的解决方案,为多源自主导航系统技术体系构建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6.
基于足绑式INS的单兵导航系统,通过将惯性导航系统、人体运动学约束、磁强计等多传感器信息进行融合得到准确的单兵导航信息。对于匀速步行时的单兵导航,可采用普通Kalman滤波算法进行多传感器信息融合,但不能满足跑步等激烈运动模式下单兵导航需求。提出衰减记忆新息自适应Kalman滤波算法,可满足多步态模式下的单兵导航多源信息融合的需求,实验结果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根据国内外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发展现状,以及我国深空探测任务的不断发展,提出研究火箭在轨大尺寸、重负载交会对接技术,满足我国航天事业的未来发展和规划复杂飞行任务的需求。重点对火箭在轨大尺寸、重负载交会对接的关键技术进行了梳理,通过分析认为火箭在轨大尺寸、重负载交会对接技术的研究复杂、难度大、周期长,因此其预研工作的开始已经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8.
基于航天员地面单人便携训练、多人协同操作训练、空间在轨操作辅助支持以及远程协同支持等工程任务需要,开展混合现实训练与支持技术研究。设计了航天员混合现实训练与支持的工程实现总体技术框架,针对航天员地面训练环境、在轨任务环境以及远程支持环境等特殊因素,对混合现实头盔头部位姿实时估计技术、多人协同操作技术以及远程支持场景匹配等关键技术进行研究。试验验证和航天员体验表明,技术方法有效、用户体验良好,满足空间站航天员地面与长期在轨典型性训练和支持任务需求,提高了训练支持质量和效率。  相似文献   

9.
针对气路可测信息的有限性及不确定性易导致航空发动机气路分析结果准确度和精度不高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贝叶斯网络的多源诊断信息融合机制,以提高气路部件故障诊断的准确度和精确度.介绍了基于贝叶斯网络的气路分析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进的用于多源诊断信息融合的气路分析贝叶斯网络,即以常规的气路可测参数为主,而其他诊断信息则借助故障模式先验概率表引进贝叶斯网络,实现多源信息的融合.仿真实验表明:通过融合多源信息能够准确地诊断出传统的气路分析难以识别的故障,同时降低了健康参数估计值的方差,提高了诊断结果的精确度;在观测噪声放大一倍、健康参数变化量小于1%的情况下,通过融合多源信息仍能准确的估计出健康参数变化量,且标准差均于0.1%.   相似文献   

10.
基于交互多模型和中值滤波的加速度估计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交互多模型算法对目标加速度估计误差较大的不足,提出了一种基于交互多模型和中值滤波的目标加速度估计方法.通过对交互多模输出的加速度信息进行中值滤波提高对加速度估计的精度.计算机仿真表明,该方法比交互多模型对匀速目标,特别是机动目标具有更好的加速度估计能力,且便于工程实现.  相似文献   

11.
针对现有舱外航天服人机交互方式较为单一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利用头戴式增强现实显示技术与头戴式眼动仪相结合的眼动交互方法。使用目前已成熟的瞳孔角膜反射法实现了视线跟踪;设计了基于注视停留时间触发和长眼跳触发的眼动交互模式,实现了在增强现实显示界面的眼动人机交互。可用性评估结果表明该技术能够实现人眼注视方向的准确估计,具有对测试者侵扰程度低、眼控触发灵敏高效的优点,可有效提高航天员出舱活动任务的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2.
基金档案     
[项目编号]2008ZC12004[项目负责人]李宝森[依托单位]中航工业导弹院先进数据获取及融合新技术研究完成情况简介:在传统毫米波的基础上结合应用新型半导体材料GaN基紫外传感器和红外传感器完成多源传感器的信息融合。在数据获取技术研究方面;完成了基于0.35μm集成电路工艺的新型紫外读出电路(ROIC)设计,完成了基于真对数放大器的毫米波雷达接收技术研究。在数据融合技术研究方面,建立了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多模信息融合智能推理  相似文献   

13.
遥测是航天器在轨状态监控的重要手段,随着任务形式逐渐复杂,航天器在轨动作也越来越多,常规的信息遥测手段难以满足要求。针对该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可视化遥测方法,使用相机在轨拍摄图像对航天器动作过程进行直观监测,并通过分析计算,获得航天器动作的速度、位移等关键信息,通过月地高速再入返回飞行器在轨验证,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数字化车间虚拟监控系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虚拟监控系统管理层与执行层信息交互能力不足,不能满足当前车间监控需求,基于虚拟现实技术与信息集成技术,建立车间状态监控系统,实现整个车间内人员、物料、设备等位置及状况的实时监控.系统以三维制造资源模型为基础构建数据逻辑模型;采用XML规范建立系统模块间的数据接口;利用实时状态数据驱动三维虚拟模型;利用Unity3D技术实现虚拟场景的渲染与实时人机交互,最后通过实例验证了系统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针对载人月球任务多样、实施环境复杂等特点,分析了载人登月任务能源系统需求特点,结合国外载人月球任务航天器能源系统发展现状,提出了采用分布式能源网架构形式,逐步构建多源互补、物质循环利用、功率扩展的多子站互联能源系统。采用太阳电池、燃料电池、空间核能或锂离子电池等不同能源类型构建分布式发电和储能,并详细梳理了能源技术重点研究方向和共性关键技术,为未来载人月球任务能源系统顺利实施奠定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16.
应用虚拟现实和人工智能的新技术成果,设计了一种多模式无人机人机交互界面(HCI)系统。设计了多模人机交互的沉浸式显示、运动捕捉、眼动跟踪和语音识别等功能,并根据无人机地面站(GCS)运行的实际情况,完成硬件选型。整个系统可以提供多模式无人机交互的人因工程验证评估平台,支撑新型人机界面(HCI)设计开发,提供高逼真单兵无人机操作训练环境,支撑新型CGS地面操作者个性化训练。  相似文献   

17.
为满足未来载人航天器可能的在轨工作生活需求,提出了一种基于物联网技术的面向载人航天器的智能化、网络化、商业化的宇航智能家居系统设计方案。该方案研究了宇航智能家居系统的总体方案及协议架构,详细规划设计了宇航智能家居系统功能,并分析了系统设计方案可行性,有助于提升载人航天器人机交互的高效性、便捷性、舒适性及智能性,为在轨航天员提供更加宜居的在轨工作生活环境支持。  相似文献   

18.
卫星导航系统固有的弱点与脆弱性制约了其水下应用,因此针对水下用户的定位导航授时(PNT)信息需求,迫切需要建设可提供全时全域、实用有效、安全可靠的PNT信息服务的水下PNT体系。针对水下PNT体系的顶层设计问题,重点探讨了PNT体系架构的核心信息架构设计及相关关键问题。系统分析了水下PNT体系建设的特殊性以及水下用户对于水下PNT服务的需求。在水下PNT体系构建原则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感知层、预处理参量层、本地时空参数层、环境信息层、多源信息融合层、系统应用服务层、体系服务管理层等七层水下PNT信息体系架构。总结了水下PNT体系构建时所涉及的关键科学问题和技术问题,并分析了后续水下PNT体系的主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9.
针对基于在轨加注站模式的空间运输系统,分析了其执行地球空间任务、载人月球探测任务、载人小行星探测任务和载人火星探测任务时采用的不同空间运输系统组合,对比了反推减速和气动减速两种方式,得到了具体的加注站及其空间运输系统的规模和数量需求。结果表明基于在轨加注站的整个空间运输系统规模和在轨加注规模有限,数量可控,可实现性强,利用两个加注站和有限数量的空间转移运载器就能满足多种空间探测任务的需求。  相似文献   

20.
为通过目标探测识别获得空间目标三维结构等更多在轨信息,以更好地完成在轨服务和操控等任务,根据三维重建各种方式及资源需求,对基于序列图像的三维重建方法进行了研究。通过平台对目标进行绕飞/悬停,由高分辨率相机载荷采集目标不同方位的序列图像,然后对序列图像进行三维重建处理,获得目标三维结构、形貌等信息。仿真和地面试验结果表明:在绕飞/悬停路径设计合理的情况下,基于序列图像的三维重建技术可行,能够实现目标结构模型的重建,并可以提供帆板、天线等部位结构信息,可为后续工程应用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