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4.
5.
空间站等大型载人航天器因体积大、在轨时间长容易受到空间碎片撞击,作为应对措施,人们提出利用空间碎片在轨感知系统实时监测撞击事件,撞击点定位是在轨感知系统的基本任务之一。为此,本文首先测量了加筋板内s0波波速,根据波速变化规律提出名义波速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将虚拟波阵面法推广用于载人密封舱结构,实现对空间碎片撞击事件的精确定位。最后,分别进行了碎片云高速撞击周期性加筋板和空间站小柱段舱壁枪击定位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可将密封舱内声发射信号传播速度视为定值即"名义波速",在此基础上虚拟波阵面法可推广用于密封舱结构。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激光电子剪切散斑干涉成像系统的原理;用该系统检测了蜂窝结构件的缺陷,缺陷散斑图像清晰可辨。试验表明,该系统可用于复合材料结构和蜂窝夹层结构的无损检测。 相似文献
7.
8.
9.
<正>目前,钻孔、剥离、曲率和X光衍射等传统的涂层宏观残余应力测试技术已在国外得到工程应用,而光激发荧光谱技术和显微喇曼光谱等新型的微区涂层残余应力测量技术在学术界得到应用。美国材料实验协会和金属协会热喷涂分会都制定了涂层残余应力测试标准。而我国 相似文献
10.
11.
12.
13.
唐晨 《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1995,12(3):33-36
本文采用径向切割法,同时配以双曝光激光散斑干涉技术测量了冷挤压孔周残余应力分布,对实验技术进行了研究。讨论了引起实验误差的主要来源,结果表明该实验方法在微小区域内残余应力分布时具有简单,精度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载人航天器具有系统规模大、技术难度高、单件小批量、无法通过多次飞行持续完善设计、可靠性要求高等特点。当前载人航天器研制中仍存在着参数化和模型化程度不高、基于模型的系统综合仿真验证不足、研制各环节缺乏数字化集成等问题,传统基于文本的系统工程方法已无法满足研制需求,亟需采用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方法。本文针对载人航天器的研制现状和应用需求,提出了面向载人航天器全生命周期的模型体系,定义了需求模型、功能模型、产品模型、工程模型、制造模型、实做模型等六类模型,提出了基于模型的研制流程,包含系统设计闭环验证、产品设计闭环验证、实做产品闭环验证3个验证环节,并深入探索了各研制环节中不同模型间的传递与关联关系。以某型号载人航天器为应用基础,系统地验证了提出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载人航天器环控生保系统中的氧分压分析监测关系到航天员在轨的安全与健康,是地面控制中心重点关注的关键信息。提出了一种基于时间序列数据模型的载人航天器氧分压分析及预测方法,对在轨遥测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应用ARIMA模型对氧分压历史数据进行分解建模,并预测其未来趋势。通过对载人航天器氧分压在轨数据的实测分析,对历史数据拟合均方根误差为0.1537 kPa,预测均方根误差为0.1378 kPa,预测精度较高。该方法基于短期历史环境信息分析建模,实现对未来状态变化的有效预测,有效提升了现有预测方法的预测时长,提前识别系统运行过程中的异常状态。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