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 毫秒
1.
星载固态存储器是各类航天器的基本配置设备,特别在遥感卫星领域,记录设备的成功运行是航天器完成任务的前提条件。星载记录设备已从模仿磁带机的简单工作模式发展为支持复杂文件系统、多用户、多维检索的智能工作模式,设备的存储容量、码率和工作寿命均有质的飞跃。对星载记录设备在各类航天器中的应用及技术发展情况进行总结,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航空与空间日刊》1983年1月31日报导:美国海洋与大气管理局(NOAA)称,虽然陆地卫星4还在顺利运行并发回良好的数据,但已有两个部件失效,现在是靠备用系统继续工作。NOAA将在二月一日从美航宇局接收这个航天器,并接管陆地卫星4的多频谱扫描工作。NOAA称,去年9月23日,  相似文献   

3.
《航天员》2007,(5)
张伟问:航天器在大气层中也能绕地球飞行吗?航天员答:航天器能否在200千米以下绕地球飞行呢?理论上不仅航天器可以,而且汽车、火车和飞机,都能以惯性绕地球运行。但实际上不仅汽车、火车、和飞机不行,航天器也不可能,因为那里有较浓密的大气,大气阻力会降低航天器的运行速度。速度降低意味着离心力减小,航天器就会在地球引力作用下,沿螺  相似文献   

4.
航天器组合体能量平衡分析系统设计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航天器组合体的任务特点,提出了适用于组合体飞行、电源系统并网运行的能量平衡分析方法,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能量平衡分析系统。该系统包括能量平衡分析及实时监控两个模块,其中:能量平衡分析模块通过遮挡计算输出精确的太阳电池阵发电能力,利用实时负载状态及飞行程序计算航天器负载变化,并内嵌有应对长期在轨运行电源系统性能衰降问题的用户数据交互界面,同时考虑并网功率以及电源系统正常、故障多种工作模式,保证能量平衡计算精确度;实时监控模块将航天器在轨运行实时下传数据与理论分析值同步显示,可读性高,便于及时发现问题。文章设计的系统应用于2次交会对接飞行控制任务中,其计算效率高,精度高,为电源系统使用规划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真空热试验的温度测量系统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文章介绍了航天器真空热试验的温度测量系统,包括热电偶测量系统、无线测量系统和红外摄像测量系统,涉及接触测量和非接触测量、有线传输和无线传输。目前热电偶温度测量系统在国内外真空热试验中居主导地位,应用十分普遍。但国外近几年无线测量系统已得到研制,红外摄像测量系统已得到应用,有的空间机构已计划将新型测量系统列入空间环境模拟器的标准配套设备。航天器温度测量系统的这些发展变化值得业内人士关注,进行必要的技术和设备研发工作,更好地适应未来航天器真空热试验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马超  顾志悦  曹裕豪  李玲  陈晶 《宇航学报》2022,43(7):957-963
针对航天器蜂窝夹层板发泡胶减重需求,以预埋件-发泡胶组合体等效半径为参数进行理论分析,给出蜂窝夹层板应力分布解析式,预测其破坏模式。据此提出两种发泡胶减重填充方案,并开展试件拉脱力测试、仿真,舱板组件性能评估和结构精度稳定性分析等验证工作。研究表明,方案1实现预埋件发泡胶减重25%,方案2实现减重50%。减重方案已成功应用于两型卫星,可为其它航天器研制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轨道交会研究受控航天器与目标航天器于预定的位置和时间相会合。本文讨论按两次冲量法沿双共切椭圆轨道,使沿圆轨道运行的受控航天器实现向另一圆轨道转移并和沿该圆轨道运行的目标航天器相交会的最优方案,讨论中计及到地球扁率造成的轨道摄动。文中的所谓圆轨道指的是变轨时刻的密切轨道为圆形以及是对近圆轨道的近似替代。  相似文献   

8.
已落实资金的日本航天器NASDA(国家空间技术发展机构)GMS5在地球静止轨道上运行的气象卫星系列中最新型的卫星。Hyflex高超音速航天飞机验证样机,预计1996年2月用JIFI发射。ADEOS携带多频谱扫描器及两台NASA敏感器的先进地球观察卫星...  相似文献   

9.
空间站环境控制和生命保障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飞离地球是人类千年的梦想,建造一种能在轨道上长期运行,具有一定的科学技术试验能力或生产能力的有人居住的航天器将使这一梦想得以实现。空间站又称航天站或轨道站,是一种可供多名航天员长期居住和工作的载人航天器。空间站构型复杂,其规模比一般航天器大得多,通常有密?..  相似文献   

10.
航天器长期在轨运行期间,空间磁场与其自身磁矩相互作用的累积,会对航天器的姿态造成较大影响,加重姿态控制系统负担,降低航天器的可靠性。文章分别针对航天器轨道计算及地磁场模型的使用,对航天器地磁干扰力矩数值的仿真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最终得到航天器在轨运行时地磁干扰力矩计算仿真方法。  相似文献   

11.
航天器在地面工作和存储的环境洁净度要求高,国家标准和国家军用标准对航天器环境洁净度作了明确要求,并要求使用满足GB/T 25915—2021 《洁净室及相关受控环境》规定的洁净度监测仪器进行检测。文章对标准的相关内容、航天器洁净厂房洁净度监测过程中选用的激光尘埃粒子计数器及其优缺点作了介绍,探讨航天器洁净厂房洁净度监测的运行管理方法以及洁净度超标之后的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12.
张张  正峰  温博  郭梅 《航天标准化》2022,(4):13-16+26
航天器总体设计与试验技术是航天器系统研制的核心关键技术,原有体系中总体设计与试验标准子体系存在一定的横向不一致、领域间标准交叉、专业界面不清晰的情况。文章从航天卓越标准体系建设需求和航天器研制的实际需求出发,分析航天器总体共性技术、总体专业技术和航天器系统试验技术等方面的标准需求,明确构建目标,理清思路和原则,构建完善航天器总体设计与试验标准体系,阐述体系运行中涉及的组织、培训、实施监督等工作内容。针对体系构建和运行中尚存在的问题从国际标准培育、体系表动态维护、协调沟通平台建设等方面给出后续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为验证陶瓷基分子吸附器利用多孔材料的吸附性能降低航天器一定区域内污染水平的能力,试验研究真空环境中13X分子筛材料的分子污染物吸/脱附特性,以及以13X分子筛为吸附剂的陶瓷基分子吸附器对航天器用电缆放气产物的吸附性能。试验结果表明:13X分子筛可以有效捕获污染物分子,陶瓷基分子吸附器的吸附能力在3.1×10-2~3.4×10-2 g/cm2之间。陶瓷基分子吸附器可以应用于航天器热真空试验和在轨运行时的污染控制,有利于延长航天器寿命、提高航天器可靠性。  相似文献   

14.
基于SCL的航天器遥控操作平台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实现对航天器的透明控制,航天器控制中心开发设计了遥控操作平台。首先提出了遥控操作平台的硬件组成及运行环境;其次结合航天器测控任务的需求,进行了软件功能设计,将遥控操作平台分为四个层次、六大功能,并详细描述了其数据流图;最后明确了遥控操作平台的内部、外部接口以及安全性措施。该遥控操作平台已成功地完成了我国同步和近地卫星早期以及长期管理阶段的测控任务,极大地提高了我国航天器测控能力和测控网资源的运行效率。  相似文献   

15.
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概述 1966年3月16日,美国双子星座8号飞船与阿金纳火箭实现了世界上首次在宇航员参与下的手控空间交会对接。不载人航天器最早进行自动交会对接的例子是在1967年10月30日,由前苏联发射的宇宙186号和188号两个航天器实现的。至今,全世界已成功地进行了180多次交会对接,都是在美国和前苏联两个国家进行的,其中前苏联航天器完成了130多次。  相似文献   

16.
孙宏金 《航天》2011,(2):38-41
目前,人类已将6000多颗航天器送入太空,这些航天器在广泛服务社会的同时,在航天器发射和"寿终正寝"后将变成空间碎片(太空垃圾),这些太空幽灵正在威胁着在轨运行航天器的安全。十多年来,如何清除太空垃圾,如何减缓太空垃圾的威胁,一直是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十五"以来,中国政府在发展航天技术的同时,高度重视"太空环保"问题,许多中国航天工作者在为减缓和对付太空垃圾而孜孜不倦地工作,  相似文献   

17.
航天器在轨运行状态管控模式建立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鄂炜  赵宁  明建 《航天器工程》2020,29(4):115-119
针对航天器在轨运行状态变化多、管控难的问题,提出航天器在轨运行状态管控模式,建立在轨运行状态基线,采取"分阶段建基线、过程中管基线"的策略,明确在轨运行状态的管控范围、基线建立阶段和时机、更改控制程序。在轨管理实践表明:该模式的建立对于快速掌握航天器当前在轨运行状态、控制在轨运行状态更改操作风险发挥了重要作用,能保障航天器的在轨安全运行,为用户提供稳定的服务。  相似文献   

18.
航天器自主运行技术的进展   总被引:6,自引:5,他引:6  
阐述了航天器自主运行的概念、目标和任务。对自主运行和传统测控方式进行了比较。最后重点介绍了航天器自主运行技术的进展情况。文章分4个部分介绍自主运行技术。首先介绍了2种自主运行体系结构,它们是自主运行各种功能集成的基础。第2部分介绍了2种智能规划与调度技术。第3部分介绍了基于模型的故障诊断与系统重构技术。第4部分介绍了有效载荷数据自主处理的进展情况。最后进行了总结并介绍了与自主运行相关的其他技术。  相似文献   

19.
袁越 《中国航天》2000,(4):29-30
美国航宇局的近地小行星交会 ( NEAR,简称“尼尔”)探测器 2月 1 4日在茫茫太空中多游荡了一年后 ,终于进入了围绕爱神星小行星运行的轨道。这是人类制造和发射的航天器首次成功地进入围绕小行星运行的轨道。在此之前 ,人造航天器已进入过6个太阳系内天体的轨道。这 6个天体分别是地球、月球、太阳、火星、金星和木星。尼尔的成功入轨 ,使爱神星成了第 7个有人造航天器环绕其飞行的天体。首次尝试尼尔是美国航宇局在其低成本行星科学探测计划——发现计划下发射的第一颗探测器 ,重80 5公斤 ,由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应用物理学实验室设计和建…  相似文献   

20.
空间碎片观测综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空间碎片又称轨道碎片,是指宇宙空间中除正常工作的飞行器外的所有人造物体,包括飞行着的各种残骸和碎片,大到废弃的卫星、运载火箭末级,小到固体火箭发动机燃烧后的氧化铝小颗粒或从航天器上剥落下来的漆片。这些人造物体长期运行在空间轨道上,并随着人类航天活动的扩展日益增多。据估计,目前地球空间轨道上空间碎片的数量在数十万至数百万之间,而地面能够观测到的在轨运行的人造物体却不到1万个。以2003年6月24日美国公布的资料为例,登录在案的在轨物体数目有9106个,其中真正有效的航天器为1003个,即89郾0%的在轨物体为空间碎片。空间碎片的存在严重地威胁着在轨运行航天器的安全,它们和航天器的碰撞能直接改变航天器的表面性能,造成表面器件损伤,导致航天器系统故障,对航天器的正常运行带来极大的危害。同时空间碎片的不断产生对有限的轨道资源也构成了严重威胁,尤其是当某一轨道高度的空间碎片密度达到一个临界值时,碎片之间的链式碰撞过程将会造成轨道资源的永久破坏。因此,为了安全、持续地开发和利用空间资源,就必须不断提高对空间碎片的跟踪监视技术,增强对空间碎片环境的分析预测能力,同时寻求控制空间碎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