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伽利略数据冲击木星理论去年12月7日闯入木星大气的伽利略探测器取得的数据使一直急于靠它来更深入地揭示木星大气的科学家们感到失望,因为从这些数据看,原有的行星演化理论看来需要做一些修正。该探测器在600公里的下降飞行过程中经历了迄今为止最为困难的行星大...  相似文献   

2.
伽利略空间望远镜所拍摄到的……上图:苏梅克一利维9彗星1992年7月飞过木星表面时被木星引力撕碎后的情景。彗星被撕成22块大的碎块,碎块首尾相距数万公里,其中11块每块直径有2~4公里。这些碎片土。夜行列车向木星进发,预计7月20日将抵达木星。据科学...  相似文献   

3.
伽利略发回木星大气数据重340公斤的伽利略探测器去年12月7日在木星北纬6度左右以17万公里的时速闯入木星大气,从而成为与该行星接触的首颗人造物体,其主卫星也成为进人木星轨道的首颗人造航天器。美国航宇局证实该探测器在向木星大气内下降约640公里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袁越 《中国航天》1996,(11):38-39
木卫三探测结果令人惊奇袁越6月27日伽利略木星探测器从相距844公里处近距离飞越木星的卫星木卫三,发现这颗卫星比原来预计的要粗糙不平很多,而且有可能存在磁杨。这次飞越所拍的照片正在发回地球,很可能将使科学家们改变他们根据旅行者号拍摄的图像资料所形成的...  相似文献   

5.
《中国航天》2003,(12):39-39
美国航宇局的伽利略木星探测器在用将近8年时间对木星及其卫星进行卓有成效的研究之后,于9月21日以48.2公里/秒的速度撞向木星大气层,并被烧毁,从而结束了它长达14年的太空之旅。该计划最早提出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旨在通过对有“小太阳系”之称的木星系统进行研究来更好地认识太阳系的演化和系外行星特性。1989年10月18日,重1.35吨的伽利略探测器由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发射升空,并于1995年12月飞到木星上空。途中,它的高增益天线未能展开,使科学家们最终不得不改用低增益天线。由它携带的大气探测装置在58分钟的下落过程中向主探测器发回…  相似文献   

6.
众眼看宇宙     
王琴 《航天》2012,(6):60-61
2007年2月,“新视野”探测器与木星擦身而过,向地球传回大量宝贵的数据资料。木星的大红斑在红外波段中现呈白色,复杂的旋涡以及明暗相间的条纹清晰可见。木卫一(又称艾奥)是木星的四颗伽利略卫星中最靠近木星的一颗。  相似文献   

7.
木星系多目标探测轨道设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木星系多目标探测任务,对木星及其卫星系统的探测目标及工程约束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3种候选轨道设计方案,以实现对木星极区、木星表面精细结构以及木星伽利略卫星的探测。利用改进的协作进化算法对木星系内引力辅助转移轨道进行了设计与优化,最终得到3种轨道方案的总速度增量分别为3.47km/s、2.95km/s和2.48km/s,其中:方案一能够满足所有探测目标,方案二具有更低的辐射总剂量,方案三能够实现对木星极区及伽利略卫星的多次飞掠探测。上述3种候选轨道设计方案可为未来我国首次木星系探测任务的实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为了更好地规划我国木星探测任务,文章对国外木星探测任务的发展状况进行了调研分析。对比分析了伽利略号、朱诺号、木星冰月探测者和欧罗巴快帆任务的探测目标,并对上述任务采用的运载火箭、探测轨道与通信系统进行了分析总结。指出未来木星探测任务所需运载火箭地球同步轨道转移能力应在10 t以上,以对木卫展开全面覆盖探测,采用Ka频段作为下行数据载波。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木星探测的任务目标和初步规划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正2017年4月16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宣称,NASA将与欧洲空间局(ESA)携手探索木星及其卫星,这一合作已进入实施阶段。欧空局的"木星冰月探测器(JUICE)"将于2022年左右发射,2029年10月到达木星,随后将花4年时间对木星的磁层、湍流大气及冰冻的伽利略卫星——木星四大卫星:"艾奥(Io)""欧罗巴(Europa)"  相似文献   

10.
航宇局宣布,航天飞机的研制问题迫使1982年在木星轨道上运行以研究其大气层的伽利略任务推迟两年。这样,伽利略探测器的最早发射日期便是1984年。两个探测器的发射方式为,一种是航天飞机发射:另一种则是陆地发射。最初计划的经费预计为四亿五千万美元,现希望增补一亿八千四百万美元。  相似文献   

11.
国外木星系环绕飞行任务规划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调研了国外3项典型的木星系环绕任务(伽利略号、朱诺号和木星冰卫星探测器(JUICE)),归纳总结了行星借力飞行、利用天体摄动演化轨道、高精度导航、限制近木点高度以及利用飞越实现任务拓展等任务规划方法。最后,提出了我国木星系环绕探测任务规划的初步设想,即以木星和木卫二为主要探测目标,采用金星-地球-地球的地木转移借力序列,以及基于木卫二、木卫三和木卫四借力方式开展木星系探测任务规划,实现飞掠、环绕和穿透多种方式的木星系探测任务。  相似文献   

12.
木星探测是未来行星探测的重要发展方向,而降落伞是进入木星大气探测必不可少的气动减速装置。文章基于“伽利略号”探测任务,设计了满足未来木星探测需求的降落伞系统简化模型,并针对该降落伞系统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了木星大气和地球风洞实验环境中不同来流马赫数下降落伞系统的复杂流动现象及气动力变化规律。在木星大气环境中,降落伞的阻力系数和横向力系数大小以及横向力系数波动幅度均高于风洞试验环境,阻力系数波动幅度均低于风洞实验环境。此外,还研究了木星大气环境中不同来流攻角下降落伞系统的气动特性。研究表明,木星大气环境中降落伞系统气动特性与风洞实验结果有差异,因此未来在设计用于木星探测的降落伞系统时,应考虑由于木星大气环境对降落伞系统气动特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天浪 《航天员》2010,(1):70-72
木卫二,人类想象中,也是科学家追寻中,一方迷人的生命净土。 人类最早发现木卫二,已是整400年前。1610年,意大利著名的天文学家伽利略和马里乌斯首次望见了它的身影。在已知的63颗木星卫星中,木卫二是直径和质量第四大,其直径略小于月球。木卫二距离木星670900千米,距离木星排位第六,因发现时间早于木星的其他四颗内侧卫星而编号木卫二,此后仍然承袭了这编号名。  相似文献   

14.
木星环绕探测器电源系统设计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木星环绕探测任务的规划,对电源系统的设计提出了新的需求和挑战。文章结合木星及木星系环绕探测器任务各个阶段的温度、光照、辐射等空间环境特点,分析了电源方案的设计需求,并调研了以美国伽利略号(Galileo)、朱诺号(Juno)和欧洲木星冰卫星探测器(JUICE)为代表的国外木星环绕探测器的电源系统设计。根据我国的能源和航天技术发展现状,比较了同位素电源和太阳电池阵2种技术路径,提出"太阳电池-蓄电池"是木星环绕探测电源系统的可行方案。最后给出了电源系统的初步设计方案和输出仿真,并通过分析建议在低温低光照太阳电池、宽域电源控制器和太阳电池辐照防护等技术方面针对任务进行适应性改进,以满足木星环绕探测的任务需求。  相似文献   

15.
新黄金时代计划着眼于新技术美国航宇局最近提出了“更小、更快、更好、更省”的方针,年投资1亿美元的新黄金时代计划就是专为实现“更小和更好”这两个目标而制定的。该计划旨在造就并验证21世纪行星际探测及地球科学活动所需的一些基本技术。像探测木星的伽利略探测...  相似文献   

16.
伽利略号探测器于1989年11月9~11日进行了首次轨道修正机动(TCM),精度比预期的要高。该探测器运行正常,只出现过少数异常现象。 伽利略号有四台“脉冲”式机动微调发动机,计划从发射到进入木星轨道的6年中要进行28次轨道修正机动,共需135个工作日。 微调发动机装接在探测器的旋转部分,如果脉冲过长,微调发动机不仅会撞击不旋转部分上的高灵敏度仪器,而且推力也会偏离正确的方向,所以它的脉冲限制在0.933~1.2秒,每圈启动一到二次,每次间隔19秒。 计划用于轨道修正的推进剂重16.6公斤,预计它产生的加  相似文献   

17.
液态水是生命存在的第一要素。要找到外星生命,必须首先找到液态水,哪怕是水蒸气也好。科学家一直钟情于太阳系两颗最有可能存在液态水的星球:一颗是火星;另一颗就是土卫六(Titan,"泰坦星")。2006年,"卡西尼"号飞船将揭密液态水的希望,锁定在土星的两颗卫星上,它能否揭开土星卫星液态水的神秘面纱呢?  相似文献   

18.
动态新闻     
《航天器工程》2015,(5):151-155
<正>NASA发现火星液态水据新华网2015年9月29日报道,美国东部时间2015年9月28日上午11时30分,NASA宣布在火星表面发现了有液态水活动的强有力证据。这张火星山丘上的"季节性斜坡纹线"表示火星表面有液态水的存在,这为在火星上寻找生命提供了新线索。自2006年以来,美国"火星勘测轨道器"  相似文献   

19.
众眼看宇宙     
《航天》2011,(2):64-64,F0003
这张照片的主角是我们太阳系最奇特的卫星——木卫一的真彩色照片。原图由1995年~2003年之间环绕木星的"伽利略"号探测器拍摄,经过复杂技术的处理,才还原给我们一个真实的木卫一。木卫一的主色调来自硫酸和硅酸盐岩浆。  相似文献   

20.
《中国航天》2006,(12):46-46
由于担心敏感数据能透过防火墙,被个人和伽利略计划的其它参与国共享,印度可能不参与这项卫星导航计划。印2005年9月签署加入该导航项目的协议,具体参与细节原定10月份在赫尔辛基印欧首脑峰会上完成。但有消息表示,预计的进程并未在峰会上完成。印担忧伽利略卫星系统将能获取本国各类地理位置和战术位置。另外,印对伽利略系统将获得的非常精确的设施乃至个人电话和车辆用户数据将在多大范围内被其它用户分享也有疑问。印是否参与伽利略项目的关键正在于数据使用者的不确定。消息人士说,印度军方担心一些关键信息可能被中国分享,进而威胁到其国家安全。中国是伽利略计划的主要参与方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