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夏光 《国际太空》2010,(4):10-11
在本刊和《中国空间科学技术》杂志社共同举办的“回到‘东方红’——纪念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40周年”的座谈会上,东方红1号卫星工程的参与者讲述了他们与东方红1号卫星的故事,让他们引以为豪的那个时代的那段记忆。他们曾因东方红1号卫星项目紧密相连。  相似文献   

2.
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1号卫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继苏联、美国、法国和日本之后第5个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成功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如今,东方红1号卫星仍然孤独地在太空中绕着地球飞行。那些曾经为这颗卫星默默奉献的人们多半已经不在,但是历史已经记住了他们。时隔多年,73岁的潘厚任对往昔的许多细节记忆犹新,作为东方红1号的研制参与者,那些尘封的历史从未远去,年月日、白天黑夜、天气、人名、地名、文件图表,甚至某个人说话时的语气,他讲述起来,都如同昨天发生的事。  相似文献   

3.
正通信卫星的发展水平代表着一个国家在航天科技领域的科技水平,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东方红五号平台的出现填补了该系列大型卫星平台型谱的空白,可满足中国近20年内大功率通信卫星的需求。作为我国新一代地球同步轨道大型卫星公用平台,东五平台注定要成为中国卫星研制历史上又一座里程碑。东方红五号平台的立项之路,走了整整十年。相比之前的"东方红家族",  相似文献   

4.
夏光 《国际太空》2010,(4):14-16
1970年4月24日,长征1号火箭成功发射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开创者和组织者之一,作为长征1号火箭的研制专家,89岁高龄的王希季院士为我们回顾了东方红1号卫星项目,回顾了充满着光荣与理想的12年。  相似文献   

5.
委内瑞拉遥感卫星-1已于2013年3月在轨交付,委方对卫星的优异表现表示满意。作为我国第一颗出口的遥感卫星,已正式开始为委内瑞拉提供国土、资源普查以及防灾减灾等服务,造福当地。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方红公司)担负的该卫星研制及在轨测试任务也圆满落幕,而那些在整个任务过程中曾有的经历仍然留存在记忆中,难以忘怀……  相似文献   

6.
<正>2017年10月9日12时13分,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托举着委内瑞拉遥感卫星二号(简称"委遥二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委内瑞拉有了第三颗人造地球卫星。这颗卫星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简称东方红卫星公司)研制,在委内瑞拉被命名为"苏克雷卫星",以纪念南美洲独立领袖安东尼奥·何塞·苏克雷。  相似文献   

7.
正2019年12月27日,实践二十号卫星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由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成功发射。2020年1月5日,卫星经过7次变轨,成功定点于地球同步轨道东经115.5°。该卫星是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简称"研究院")抓总研制的东方红五号卫星公用平台(简称"东五平台")的首飞试验星,将对我国自主研发的新一代大型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平台——东五平台进行全面在轨验证,对提升新技术成熟度、促进新技术应用、进一步推动我国航天技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东五平台能力目前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可满足我国未来20年的大容量卫星应用需求。从无到有,从落后到领先,从服务国内到走向世界,回望"东方红"卫星系列卫星及平台的发展历程,研究院用半个世纪的攻坚克难,在太空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东方红"画卷。  相似文献   

8.
正2018年6月2日12时13分,高分六号卫星由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发射。该卫星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所属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抓总研制,是国家高分辨率对地观测重大专项(简称"高分"专项)规划卫星。高分六号卫星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专项中"2m/8m光学成像卫星系统"正式建成。卫星入轨后与高分一号卫星组网运行,将服务于农业农村、自  相似文献   

9.
<正>2015年9月20日,长征六号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成功将20颗微小卫星送入太空,打破了亚洲航天发射记录。其中,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下属的五院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下文简称"航天东方红")抓总研制的希望二号卫星的成功发射,对我国皮纳卫星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希望二号六颗卫星的各项状态正常,天地链路畅通,各项测试进展顺利。希望二号卫星系统由1颗28.5千克的纳卫星、3颗9.7千克的皮卫星及2颗1.3千克的子卫星6颗卫星构成,拥有大气密度探测器、双模四频  相似文献   

10.
《国际太空》2010,(4):3-9
2010年4月24日是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成功发射40周年纪念日。为了纪念这一重要的日子,本刊与《中国空间科学技术》杂志社于4月6日联合主办了以"回到‘东方红’"为主题的座谈会,隆重庆祝这一中国人引以为豪的伟大成就,以宣传"东方红"精神,传承航天文化,普及航天知识和技术。座谈会邀请了当年参与东方红1号卫星研制工作的专家和技术人员,由北京空间科技信息研究所所长原民辉主持。在这次座谈会上,亲历者们重聚一堂,激动之情难以言表,随着纪录片《宇宙高歌东方红》的放映,座谈会的气氛进入了高潮,这些白发苍苍的老专家们共同追忆那段弥足珍贵的流金岁月,仿佛又回到了豪情壮志的年代!  相似文献   

11.
从2007年4月11日成功发射至今,海洋一号B卫星已在轨稳定运行4周年,超寿命运行1年。在东方红卫星公司研制人员的精心“呵护”下,该卫星在水温环境要素探测、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海洋污染监测和防治及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等领域发挥了巨大作用。目前,卫星各分系统运行稳定,各项工程遥测参数正常,卫星还将继续服务于我国的海洋遥感事业。  相似文献   

12.
正自2015年12月29日成功发射以来,备受瞩目的高分四号卫星经历了为期一周的"太空旅行"。1月5日,它发来了亲自拍摄的第一张"明信片",成像效果良好,达到预期目标。作为国家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中首颗高轨光学遥感卫星,高分四号卫星因何而生,经历了怎样的研制过程,未来应用前景如何,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优势独具应运而生作为国家16个重大科技专项之一,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不仅是"天眼工程"、"创新工程",更是服务经济建设  相似文献   

13.
正东方红四号大型通信卫星公用平台是"十五"期间我国重点开展的民用卫星工程。该平台采用公用平台设计理念,坚持通用性、继承性、扩展性和先进性的原则。平台的性能与国际上同类卫星先进平台水平相当,设计寿命15年,适用于大容量通信广播卫星、大型直播卫星、移动通信、远程教育和医疗等公益卫星以及中继卫星等地球静止轨道卫星通信任务。  相似文献   

14.
<正>孙家栋,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东方红-1卫星技术总负责人,被业界公认为中国的"卫星之父"。1999年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200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在纪念东方红-1卫星成功发射45周年之际,本刊特约记者专访了孙家栋院士,让我们跟随他的讲述,一起分享那些鲜为人知的建造"东方红"的日子。  相似文献   

15.
《国际太空》2013,(6):2
为了推动小卫星领域技术的创新和发展,秉承市场化、产业化、国际化、现代化的发展理念,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拟于2013年10月召开以"创新与未来"为主题的"2013年(第二届)小卫星技术交流会"。本次会议由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主办,《国际太空》、《卫星应用》、《中国空间科学技术》、《航天器工程》协办。现将征文具体事项通知如下:一、征文范围(包括但不局限于)  相似文献   

16.
实践二十号卫星在轨核心试验全部完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1引言2020年6月,基于我国新一代大型公用平台——东方红五号卫星平台(简称"东五平台")研制的实践二十号卫星成功完成全部核心试验,充分验证了东五平台性能及其搭载的多项核心技术。实践二十号卫星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通信卫  相似文献   

17.
下面一组数据,记载着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的发展足迹:2001年5月,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和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按现代企业制度在北京组建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2001年10月,由国家发改委批准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作为项目法人建设小卫星及其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002年3月,中国卫星(股票代码600118)控股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70%股份。2006年1月,小卫星及其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正式竣工验收,投入运行。2006年5月,中国卫星控股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100%股份,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成为中国卫星的全资子公司。  相似文献   

18.
《国际太空》2013,(7):77
为了推动小卫星领域技术的创新和发展,秉承市场化、产业化、国际化、现代化的发展理念,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拟于2013年10月召开以"创新与未来"为主题的"2013年(第二届)小卫星技术交流会"。本次会议由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主办,《国际太空》、《卫星应用》、《中国空间科学技术》、《航天器工程》协办。现将征文具体事项通知如下:  相似文献   

19.
李馨 《国际太空》2013,(8):8-14
苍穹十余载,群星耀太空。到2013年,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方红公司")已成立12年。12年来,东方红公司用自己的力量点亮了属于中国小卫星的夜空。夜空下,不乏指路明灯,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甘做通天路上的探星人!  相似文献   

20.
正从东方红一号卫星到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东方红五号平台,东方红卫星作为中国人造卫星的摇篮,经历了中国卫星从无到有,从跟跑到并跑,在许多方面甚至领跑的跨越,成为中国空间技术发展的缩影和我国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也是中国航天人创新拼搏,实现建设航天强国梦的写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