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管嫦娥二号飞入到月宫巡游,到拉格朗日L2点旅行,还是与小行星正面"交锋",地球上的"管家"都会为她服务,会随时给她提供各种日程提醒与指令。在她把探测获取的信息源源不断地从九天之外发回地球时,地面的"管家"还要接收、处理、存储和分析这些信息……这个  相似文献   

2.
2011年6月9日15时30分,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在经过8个多月的太空飞行圆满完成各项工程目标和科学探测任务之后,"嫦娥二号"卫星再次成为举世关注的焦点。与去年国庆节发射升空所不同的是,这次她将要在地面飞控中心的控制下,飞离月球,奔向更加遥远的深  相似文献   

3.
<正>人类探月几十载,月球背面却一直是块"未开垦的处女地",始终保持着神秘。而随着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软着陆在月球背面的南极-艾特肯盆地,人类首次"月背之旅"终于在2019年1月3日10时26分成功"打卡"。嫦娥四号探测器2018年12月8日乘坐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从我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出发,经过了地月转移、中途修正、近月制动、环月飞行,并从15公里高的动力下降初始点开始,一点点  相似文献   

4.
截至2008年8月1日14日,“嫦娥1”号卫星已正常工作9个月零9天,绕月飞行3042圈,卫星曾经安全度过2008年2月21日的月食,目前整星剩余燃料量约270千克。按计划,8月4日,“嫦娥1”号卫星将由现在约正飞姿态转入侧飞姿态。8月16日,“嫦娥1”号卫星将迎来第二次月食。有关专家表示,根据前一次度过月食的经验和对目前卫星状态的确认,“嫦娥1”号卫星能够安全度过第二次月食.  相似文献   

5.
<正>2014年5月20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以下简称北航)校园内,伴随着鲜花和掌声,三位志愿者谢倍珍、董琛、王敏娟结束了105天的"宫中科学试验",从"月宫一号"密闭舱中走出。这标志着历经十年研究,北航研制的月球基地生命保障人工闭合生态系统地基实验装置"月宫一号"成功完成我国首次长期多人密闭试验。"月宫一号"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生物再生生命保障地基有人综合密闭实验系统,对保障我国载人登月、月  相似文献   

6.
<正>1月3日,"嫦娥四号"成功实现了月球背面软着陆。在月球这个不为人知的另一面,"嫦娥四号"将一一进行月基低频射电天文观测与研究、月球背面巡视区浅层结构探测与研究等,揭开月球背面的神秘面纱。而实现这些目标的关键,就是"嫦娥四号"上的核心器件——探测器有效载荷。  相似文献   

7.
<正>1月3日,透过嫦娥四号探测器相机的镜头,人们第一次近距离看到了月球背部的模样。当天10时26分,中国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并通过"鹊桥"中继星,传回了世界上第一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嫦娥四号"着陆的全过程牵动人心。上午9时许,"嫦娥四号"从月球正面上空出发,一路掠过"阿波罗""勘  相似文献   

8.
<正>从7月9日至今,"月宫365"实验计划的第二组成员已经入住北京学院路"最贵学区房"两个月了,他们避开了大北京的酷暑和间歇性暴雨,在"月宫一号"中过着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他们要完成接下来200天的驻留生存,如果成功则意味着中国志愿者创造了新的纪录。此前,这一纪录为180天,由俄罗斯创造。再入"月宫""月宫365"实验计划是在"月宫一号"中生活365天,实验人员分  相似文献   

9.
"嫦娥四号"中继星于2018年6月14日成功进入地月L2点Halo轨道,承担地面测控站与"嫦娥四号"着陆器的数据传输功能.目前"嫦娥四号"中继星处于稀疏观测模式,平均4~5天进行一次观测.分析了2021年1月"嫦娥四号"中继星绕地月L2点的定轨精度,结果表明:中继星绕L2点轨道精度优于2 km,包含有甚长基线干涉测量技...  相似文献   

10.
<正>一起聆听嫦娥的心声嫦娥三号探测器要在落月时展现飘逸身姿,要实现脚踏实地的月球行走,"明亮的眼睛""智慧的头脑"是成功的关键。赋予嫦娥三号"聪慧"的是测控系统。无论是嫦娥三号发射、变轨、落月,还是月球车巡视勘察,都需要极为精确的测控控制技术做保障。据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总工程师周建亮介绍,嫦娥三号飞控工作有"三高":技术状态全新,处置能力要求高;遥操作约束复杂,飞行控制精度高;系统交互多,着陆器和巡视器两器协同程度高。针对这些难点,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先后突破了高精度月面视觉定位、月面巡视动态任务规划、巡视器路径规划与行走控制等六大关键技术。这些技术和任务最终都需要来自地面的指挥,因而建设一张能够实施精确测控的深空测控网必不可少。中国探月工程测控网络的核心是位于国内的三大中心,  相似文献   

11.
<正>绰号"小飞"的嫦娥五号飞行试验器飞到月球又返回来,把返回器放下,再返回月球继续工作,返回器以近似第二宇宙速度"太空打水漂"后在内蒙古四子王旗草原着陆。这意味着中国探月工程三期任务首战告捷,拿到了首张"返程票"。为保证这次试验的圆满成功,打造"小飞"的"娘  相似文献   

12.
<正>新闻:1月14日下午,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国家航天局放出多个重磅消息:"嫦娥五号"月面采样返回今年年底前后实施,规划论证"嫦娥六号"月球南极采样返回,以及"嫦娥七号"月球南极综合探测,"嫦娥八号"可能验证月面3D打印房子等关键技术……解读:中国政府自启动探月工程以来,按照"绕、落、回"三步走实施,简称为三期。最后的"回",是以今年年底前后,"嫦娥五号"到月球正面取样返回作为标准。后续基本明确还有三次任务,分别为"嫦娥六号""嫦娥七号""嫦娥八号"任务。  相似文献   

13.
<正>2013年12月1日19时30分,西昌卫星发射场。群山环抱中,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静静地伫立在二号发射塔架旁。它托举着的就是万众瞩目的主角——嫦娥三号。6个小时后,承载着中国探月新梦想的嫦娥三号就将怀抱"玉兔"从这里启程,奔向38万千米之外的"月宫"。低温燃料加注:火箭发射倒计时发射场区,几名身穿蓝色静电服、手戴棉质手套的工作人员在二号塔架开始为第三级火箭添加"动力"——液氢和液氧。这标志着火箭发射已进入倒计时。一旦开始加注低温推进剂,发射就进入不可逆状态。火箭上端,雾气缭绕。尽管燃料贮箱进行了严格的保温设计,火箭周围的空气还是迅速地被冷凝成水汽。为了防止结冰,要不停地用氮气吹除,直至发射前的最后几秒。发射塔架500米外燃烧池内,大火熊熊燃烧——液氢液氧是易燃、易爆的气体。  相似文献   

14.
<正>2018年12月8日凌晨2时23分,嫦娥四号探测器由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嫦娥四号"的发射,是近年来我国航天乃至世界航天的一件大事,本文将和大家聊一聊与"嫦娥四号"任务相关的一些情况,就大家都关心的几个核心的问题进行初步的解答。  相似文献   

15.
中国航天     
《太空探索》2011,(10):4-5
"嫦娥二号"飞抵150万千米外深空8月25日23时24分,嫦娥二号卫星成功实施了拉格朗日L2点绕飞捕获控制,并成功进入了运行周期为180天的环绕拉格朗日L2点轨道。此举实现了世界上首次由月球轨道飞往拉格朗日L2点的航天活动,也是中国航天深空探测的触角第一次延伸到如此遥远的宇宙深空。有关专家表示,"嫦娥二号"在发射和在轨运行过程中,由于火箭技术、基地发射  相似文献   

16.
主编的话     
近期,我国在空间科学与技术领域捷报频传.从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号返回器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成功着陆,我国探月工程的"绕落回"三步走发展战略圆满收官;到2021年4月29日成功发射天和号空间站核心舱,今明两年将全面展开空间站的建造;再到2021年5月15日,天问一号着陆器祝融号在经历了296天的太空之旅后,成...  相似文献   

17.
紫晓 《太空探索》2010,(3):16-19
<正>2010年1月11日,在中共中央、国务院举行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绕月探测工程被授予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众所周知,我国"嫦娥工程"分为"绕、落、回"三步走的发展目标,绕月探测工程是这三步走的第一步,而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则是绕月探测工程中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8.
中国航天     
《太空探索》2013,(3):4-5
"嫦娥二号工程"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中共中央、国务院1月18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2012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嫦娥二号工程"与"特高压交流输电关键技术、成套设备及工程应用"、"特大型超深高含硫气田安全高效开发技术及工业化应用"等3个项目,被授予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在"嫦娥二号"任务中,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主要承担了五大系统中的两大系统,即嫦娥二号探月卫  相似文献   

19.
"长三丙"将嫦娥二号准确送入奔月轨道 2010年10月1日18点59分,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豪迈出征,将中国探月工程二期的先导星--嫦娥二号卫星准确送入地月转移轨道.嫦娥二号卫星踏上约112小时的奔月之旅.探月工程二期由此拉开大幕.  相似文献   

20.
<正>在嫦娥三号落月成功的喜悦与长征四号乙发射失利的遗憾中,中国航天告别2013年,迎来2014年。回首2013,中国航天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载人航天工程再次奏凯。2013年6月11日,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乘神舟十号飞船升空,执行我国第二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其间,神舟十号与天宫一号组合体联合飞行12天,完成三次交会、两次对接、一次绕飞,王亚平进行了太空授课,在轨飞行15天后,三名航天员安全返回地面。这是神舟载人飞船首次执行应用任务,是神舟飞船从研制飞行试验型过渡到实用型的飞跃,标志着我国已经拥有了一个可以实际应用的天地往返运输系统。——探月工程又迈新步。肩负我国月球探测工程"绕"、"落"、"回"三步走中的第二步任务,2013年12月,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成功着陆月球并开始执行科学探测任务。嫦娥三号任务攻克的关键技术多、技术跨度大、实施风险高,创造并实现中国航天史上的多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