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针对仅接收1次自动识别系统(AIS)信号实现舰船快速定位的需求,提出了应用星载AIS双天线的舰船快速定位方法,通过舰船位置与星载AIS接收信号多普勒频率,双天线接收信号时差关系,建立舰船定位解算的线性模型。在此基础上,对影响定位精度的卫星位置速度、时差、天线安装位置等误差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为保证定位因子达到0.50,卫星速度精度应小于5 m/s;时差精度应小于1×10~(-11) s;双天线距离大于2 m;双天线优先选择安装在滚动轴正向和负向,滚动轴正向和俯仰轴负向,滚动轴负向和俯仰轴正向。文章提出的方法能够快速解算出舰船位置,为成像载荷与AIS综合的舰船识别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2.
基于HHT技术的复合材料结构损伤定位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常鸣  袁慎芳 《宇航学报》2006,27(1):144-148,150
Hilbert-Huang Transform(HHT)是一种新型的信号处理方法,主要适用于非线性、非平稳信号的分析,其应用已经越来越广泛。现将此方法应用在复合材料板的一维损伤定位实验中。在复合材料板损伤前和损伤后各采集一组信号,对其进行HHT分析。对比分析结果——二者的时间-振幅与时间-频率分布,在图中读出差异,从而定位出损伤的位置。实验结果显示,应用HHT技术可以较好的进行复合材料板上的-维损伤定位。  相似文献   

3.
传统BDS (BeiDou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分集接收机在定位时,直接使用每个天线的卫星信号,导致定位位置点不明确,定位精度较低。针对该问题,提出了一种高精度的分集定位技术。首先,给出了一种基于通道码相位的天线时延标定算法,以消除不同天线的硬件时延差异;然后,介绍了一种不依赖于外部姿态信息计算北斗坐标系下天线基线向量的方法,并对计算精度进行了理论分析;最后,介绍了一种考虑天线时延和基线向量的分集定位解算算法,通过将定位结果归算至基准天线,明确了定位位置点,从而提高了定位精度。在室外静态环境条件下进行了对比测试验证,结果表明:该定位技术使BDS分集接收机的定位精度得到了明显提高,达到了单天线的定位精度。  相似文献   

4.
运动单站短基线时差定位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时宽带宽积较大的信号,以短基线即可获得高精度的时差,从而实现辐射源高精度定位。提出了一种基于单个运动平台的短基线到达时差(TDOA )定位体制,针对到达时差观测量与辐射源位置的高度非线性关系,提出了一种基于高斯牛顿迭代的定位解算方法,并对该定位理论误差下限(CRLB )进行了分析。计算机仿真对方法的收敛性能、定位误差进行了分析和验证。  相似文献   

5.
基于增强型DGPS高精度星间相对定位的样条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传统的差分GPS(DGPS)方法确定分布式SAR的星间相对位置,可能存在:(1)卫星的高速运动可能导致GPS接收信号的信噪比过低,进而造成可用信号数目无法达到正常解算的要求;(2)传统状态估计方法的精度不能满足要求。为解决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增强型DGPS的相对定位样条方法,即在GPS测量的基础上,增加星间伪距测量,并结合待估参数的连续特性,建立了相对定位的样条模型,最后利用最小二乘进行参数估计。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的相对定位精度比相对传统方法大约提高了3倍。最后的理论分析验证了仿真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6.
基于低轨卫星L频段通信信号的通导融合安全定位体制,能有效解决卫星导航在抗欺骗性、信号处理、抗干扰及安全性等方面的不足,是对现有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补充备份,能有效丰富卫星导航系统的应用场景。本文通过设计安全定位技术体制,采用L频段通导融合信号播发导航电文方式实现导航定位与授时。本文仿真研究了不同载噪比和接收机时钟漂移对安全定位精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接收机存在时钟漂移且载噪比为60dB-Hz的条件下,定位精度随可见卫星数量增多而得到改善。当可见卫星数为3时,定位精度可达5m,并通过研制硬件样机对实际性能进行了验证。本文设计的通导融合安全定位技术体制对未来我国卫星互联网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Galileo系统在空间飞行器定位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智  张其善 《宇航学报》2004,25(5):576-579,594
欧洲的Galileo系统将在2008年建成,届时它将与美国的GPS系统相互补充。在对Galileo系统导航星座轨道和信号结构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各种不同轨道高度的空间飞行器用户的动态特点,推导了用户卫星接收天线的可见可用性模型,建立了基于Galileo坐标系统(ITRF-96)的高动态定位算法模型,针对实际航天工程任务的LEO和GEO卫星进行了定位仿真,为Galileo系统在空间领域的实际应用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北斗星基增强系统BDSBAS通过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实时播发导航卫星星历改正数等增强信息,提高用户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定位精度,提升服务水平,是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相关标准协议文件研究了BDSBAS增强定位算法,并在自主研发的北斗星基增强系统监测接收机上设计实现了BDSBAS增强信号的接收,完成了单频和双频实时增强定位解算。实测结果表明:BDSBAS-B1C增强信号能有效提高GPS L1C/A的单频定位精度,相比于标准服务单频定位结果,水平和高程方向精度分别提升了45.18%和70.61%,提升后定位精度在1 m左右;BDSBAS-B2a增强信号能一定程度提高BDS B1C-B2a的双频无电离层组合定位精度,相比较于标准服务双频定位结果,水平和高程方向精度分别提升了6.15%和5.83%,提升后定位精度达到分米级。  相似文献   

9.
《航天器工程》2010,(4):54-54
据日本JAXA网站2010年6月9日报道,日本已确定将于日本标准时间8月2日使用H—IIA运载火箭发射首颗准天顶导航卫星指路号。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JAXA)开辟了指路号卫星专用站点,用于宣传卫星准备情况与发射状态。  相似文献   

10.
空间谱估计方法在卫星干扰源定位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卫星天线的多波束特性来获取信号波达方向(DOA)信息,是通信卫星干扰源定位技术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简要介绍了卫星通信系统实现干扰定位的技术发展概况,重点研究了应用空间谱估计方法实现卫星干扰源的定位。结合星载多波束天线模型的MUSIC算法的仿真结果进一步验证这一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针对嫦娥三号巡视器相对定位时同波束甚长基线干涉测量(VLBI)差分相位时延存在纳秒量级模糊度的问题,提出利用搜索法对巡视器和着陆器的相对位置进行确定,并将该方法应用于着陆器的绝对位置的确定。首先介绍对嫦娥三号着陆器和巡视器测量的模式以及定位的原理,然后进行相应定位计算。利用该方法对着陆器定位结果与统计定位法结果比较,位置差100m左右,与月球勘测轨道飞行器(LRO)航拍定位结果差异在75m;该方法对巡视器在各停泊点的相对定位结果,与统计定位结果比较,位置差小于1m。  相似文献   

12.
最近,英国民航局(CAA)已经通知飞行员和飞机机务员以确保他们的应急定位发射机(ELT)正工作在新的定位频率(406MHz)。  相似文献   

13.
通过处理1989~2018年台风路径数据,对登陆海南的台风源地、移动路径以及登陆台风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然后结合测控天线抗风力等级和测控任务要求,提出了海南地区卫星测控天线系统防御台风的具体措施。研究表明:(1)登陆海南的台风源地为菲律宾以东洋面和南海海域,登陆时间集中在6~10月,登陆地点集中在海南的东部和南部;(2)登陆海南的台风风力在8级以上的数量占89.13%,按照测控天线“8级风保精度,14级风不破坏”的抗风力等级要求,遇有台风正面登陆且监测风速大于17.2m/s时应申请退出航天测控网,对天线进行收藏和插锁;(3)针对台风降雨引起的卫星下行信号衰减问题,需要采取去衰减的应急操作,提高跟踪信号的AGC电压,确保测控天线满足自跟踪条件  相似文献   

14.
星载合成孔径雷达目标定位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系统和深入地研究了星载合成孔径雷达(SAR)对地面目标的定位问题,详细阐述了利用卫星历表和雷达回波数据的距-多普勒参数对目标定位的方法,并用解析法推导出目标相对于星下点位置的计算公式,以及目标的地球经纬坐标公式,并且明确地给出了目标位置的计算程序。在此基础上还完成了关于地面目标定位误差的较完整的分析,导出了一套相应的计算公式,解决了文献中的一些遗留问题。  相似文献   

15.
对运动辐射源的单站无源伪线性定位跟踪算法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本文针对只测向单站无源定位中推广卡尔曼滤波(EKF)算法具有不稳定性等缺点,在只测向(BO)定位算法的基础上增加方位角速率观测信息,提出了一种对运动辐射源的单站伪线性卡尔曼滤波定位方法并进行了计算机仿真,它相对于只测向方法提高了定位误差的收敛速度。它可用于无源侦察监视或导弹制导等要求快速收敛的场合。  相似文献   

16.
在边坡、城市峡谷、高架等复杂的公路交通定位环境中,存在海量多样的定位需求与复杂的定位环境,北斗信号穿越建筑空间时强度被削弱,产生严重的信号反射和衍射,使得北斗卫星信号难以到达和有效使用,系统可用率下降,无法提供可靠的定位服务。结合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5G)系统高密度部署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北斗+5G联合定位模型以及基于最小二乘残差Helmert后验加权的误差校正方法。在复杂公路交通环境中,可以改善可见卫星数少的问题,优化卫星的几何构型,提高用户终端定位精度,能够为用户终端提供高精度、全天候、连续、实时的定位服务。实验表明,北斗+5G联合定位模型能够大幅提升复杂公路交通环境下的定位性能。  相似文献   

17.
文章针对未来小行星表面探测的需要,研究了一种基于ZigBee组网技术的无线星表探测装置及其定位方法。探测装置采用迷你立方体构型设计,每个装置配备多个ZigBee模块,模块的天线围绕立方体呈对称分布式安装,以确保当探测装置落到小行星表面后,至少有一个ZigBee模块的通信状况良好且可进行组网。撒布在小行星表面的多个探测装置可以组成一个无线网络,以实现探测数据的传输和系统的定位。针对多探测装置无线网络拓扑结构的数学建模问题,提出了一种通过提取分析接收信号强度指示值(RSSI)来确定探测装置间相对距离的测量方法;基于对传统三边测量法的改进,实现了网络中探测装置的自主定位。在实验室环境下,搭建平台对系统的组网和定位功能进行了实验研究,验证了方案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8.
《航天器工程》2011,(1):149-149
据日本宇宙航空开发研究机构(JAXA)网站2010年12月报道,近日,日本对首颗准天顶卫星指路号(MICHIBIKI)进行了3个月的初始功能验证。卫星于2010年9月11日发射,在初始验证期间,卫星平台与星载设备功能正常。由于所有功能和性能验证正常,JAXA决定在12月13日使卫星进入常规模式。  相似文献   

19.
利用距离多普勒算法对 HJ-1C(“环境一号”C)卫星图像进行定位,其初始定位精度为1100~1400m,不能很好地满足实际应用的需要。进一步分析后发现,HJ-1C卫星图像几何定位误差主要分布在方位向,通过对影响HJ-1C卫星几何定位精度的因素进行分析,得出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SAR)时间误差是影响几何定位的关键因素,因此文章提出通过时间误差补偿提高HJ-1C卫星几何定位精度。该方法首先计算SAR时间误差,然后对SAR载荷时间进行补偿,最后利用距离多普勒算法进行定位,并对HJ-1C卫星图像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HJ-1C卫星定位精度提高到300m左右,得到了有效的改进。  相似文献   

20.
《航天器工程》2010,(2):33-33
据日本JAXA网站2010年1月20日报道,日本首个导航系统“准天顶”卫星系统的首颗卫星定于2010年发射。日前有1万余人参加了为其命名的活动,最后这颗卫星被命名为指路号(MICHIBIKI)。“指路”含有“指引”和“指明方向”的意思。“准天顶”卫星系统由3颗卫星组成,它们在距地面约3.6万千米的圆形轨道上运行,使用多个具有相同轨道周期的卫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