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阐述中巴地球资源卫星结构分系统的功能和性能要求,结构构型和组成。着重介绍星体主要部件的结构,总结资源一号星体结构的设计特点。  相似文献   

2.
子力 《中国航天》1996,(1):31-31
休斯公司研制HS702卫星休斯空间与通信公司正在研制HS702型三轴稳定卫星星体。这种新星体是目前所用的HS601星体的一种改型,但转发器容量增加了近一倍,供电功率最终也将几乎加倍。702型星体的第一个用户将是休斯电子公司的另一家子公司休斯通信有限公...  相似文献   

3.
遥感卫星在轨微振动测量数据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光远  周东强  赵煜 《宇航学报》2015,36(3):261-267
介绍某遥感卫星的在轨微振动测量方案,并从背景噪声、扰动源特征、星体结构传递特征三个方面对测量数据进行分析。由测试数据发现,控制力矩陀螺(CMG)和动量轮引起的局部扰动较大,而传递至有效载荷处的扰动主要由CMG和双轴天线引起。星体结构对微振动有良好的衰减作用,有效载荷安装面的响应相对于振源得到了大幅衰减。  相似文献   

4.
本文讲述了日本静地轨道气象卫星——向日葵号的研制背景、工作情况及用途,介绍了9个地面站的工作联系及设置地点,并用图表显示了向日葵卫星星体结构和性能。  相似文献   

5.
许勃 《中国航天》1992,(5):25-28
日本的工程试验卫星6(ETS-6)是一颗两吨级的大型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将于1993年夏天由H-2火箭发射。研制该卫星的目的是为将在90年代中期投入使用的大型地球同步通信和广播卫星开发卫星星体技术。本文介绍了通过ETS-6卫星的研制取得的、将用于未来通信和广播卫星的主要星体技术,其中对姿控系统作了详细介绍。  相似文献   

6.
结构局部刚度变化对小卫星动特性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首先针对模块式小卫星动特性进行灵敏度理论分析,分析目标是寻找提高结构动特性的局部位置和参数。然后基于有限元法分析改变局部刚度对结构动特性的影响。小卫星结构动特性分析计算的主要问题是建立计算成本可控的有限元模型,本文详细讨论了小卫星有限元模型建模方法和简化途径,并通过7个算例考察改变模块底板局部刚度、改变适配器支撑刚度、模块问设置弹簧模拟阻尼器等对小卫星结构动特性的影响。灵敏度分析和计算表明,影响动特性的主要因素是模块盒底板刚度和星箭适配器的支撑刚度;增加模块局部刚度以及适配器支撑刚度可以屏蔽星体摆动和包带联结部位的某些频率,同时可以减缓部分中间模块的振幅;在部分模块间设置弹簧可以模拟阻尼器或减振器的效果。另一方面,降低适配器刚度可以增加隔振作用。因而优化模块刚度分布和支撑刚度分布是改进动力学性能的有效途径。本文分析为模块式小卫星动力学修改以及多功能结构设计和主动振动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中低轨道卫星空间磁场分布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地磁场估算精度,根据地球磁场及卫星轨道、地理、星体等坐标系间的转换关系给出了中低轨道卫星外层空间地磁场分布的计算模型,并用网格化和插值法建立了地磁场表。对某卫星的仿真结果表明:该法的计算精度较高,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卫星与深空动态场景的实时仿真对于航空航天、军事国防等领域有着重要意义。现提出了一个深空动态场景的绘制方法,该方法综合了计算机图形学和天文学的知识,建立了基于天文学星表的深空场景模型,计算出卫星及各星体的运行轨迹,实现了卫星目标和深空场景的真实感合成,并采用一系列加速绘制技术,最终实现了深宅动态场景的实时生成和交互式虚拟漫游。  相似文献   

9.
卫星太阳电池阵的在轨特性主要受太阳入射角、地日距离因子、温度、星体遮挡、地球反照和衰减因素的影响。文章利用某太阳同步轨道卫星在轨数据,分析得出太阳电池阵输出功率的变化规律,并利用归一化处理方法,得出地球反照、星体遮挡、衰减因素对太阳电池阵输出功率的影响规律。文章的研究成果也适用于其他太阳同步轨道卫星,可为后续同类太阳电池阵的优化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在轨条件下磁悬浮动量轮磁轴承系统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陀螺效应产生的进动和章动是影响磁轴承系统稳定性的根本原因.为了分析在轨条件下星体和磁悬浮动量轮转子的动力学耦合对磁轴承控制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在建立磁悬浮动量轮转子动力学方程和磁轴承控制系统模型的基础上,采用相位分析法和广义根轨迹法对在轨条件下磁轴承控制系统的章动和进动稳定性进行了仿真分析.由于转子的极转动惯量远小于星体的俯仰轴转动惯量,磁轴承控制回路的星体耦合项不影响系统的章动稳定性,而对于低频进动运动提供小角度相位超前增大了进动运动的相角稳定裕度.仿真结果表明在轨条件下动量轮磁轴承控制系统的章动运动相角稳定裕度不变而进动运动相角稳定裕度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1.
王涛  李顺利 《航天控制》2011,29(4):55-60,93
针对预警卫星系统所具有的建模不确定性与干扰不确定性,为了实现凝视相机对战术弹道导弹的快速、高精度自动跟踪指向控制,设计了具有鲁棒稳定性的星体姿态与相机跟踪指向的复合控制系统.先利用拉格朗日法建立了预警卫星系统的动力学模型,在研究凝视相机对战术弹道导弹跟踪规律的基础上,运用H∞回路成形理论设计了星体姿态和相机跟踪指向的复...  相似文献   

12.
带柔性部件卫星耦合动力学建模理论及仿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Jourdain速度变分原理和集中质量有限元法建立了太阳帆板变形运动与星体大范围刚体运动之间的相互耦合的程式化动力学方程;用数值方法仿真了系统的动力学性能,给出了三种卫星动力学模型并比较了三种卫星动力学模型之间的差异;指出了目前工程实际中所用动力学模型的不足,进而提出了合理的卫星耦合动力学模型。  相似文献   

13.
重点研究了中继卫星星体和天线两级控制之间的动力学耦合影响问题。首先建立了飞轮控制柔性卫星动力学模型,并通过模态分析和柔性动力学计算给出了各类动力学参数;然后重点对星体和天线两级控制系统进行了描述及其控制器设计,并针对同步轨道飞轮正常工作模式按单、双天线跟踪或回扫工况进行了耦合动力学仿真;最后根据仿真数据和曲线进行了结果分析,给出了初步结论。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返回式测图定位卫星热控系统方案,根据卫星的特点,描述了相应的特殊热设计以及热惯性法在热设计中的应用。记录了部分地面热试验数据与01批3颗卫星的飞行试验遥测温度数据。数据比较表明,二者一致性良好,星体与星上仪器温度均较好地落在所要求的范围内。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低轨微波遥感卫星主要磁源分布特征,针对微波遥感卫星载荷功率大、装载的收发(TR)组件、有源天线阵、电源及SAR等系统间供电电流回路、接地回路可能产生较大杂散磁矩的因素,提出了一些有效减少大功率微波遥感卫星杂散磁矩的设计方法和工艺措施并进行相关试验验证。测试结果表明:卫星整星接地设计,小型化TR组件及有源天线阵、星体内电缆等结构工艺布局和走线设计合理;显著地减少了整星静态永磁矩、动态场杂散磁矩,卫星磁矩满足指标要求。  相似文献   

16.
敏捷型遥感卫星在轨运行期间,星上控制力矩陀螺等扰动源会引起微振动,微振动传递到高分辨率相机等敏感载荷会影响载荷性能,进而影响卫星成像质量,因此需对传递到敏感载荷的微振动进行抑制,以保证卫星高分辨率指标的实现。以高分多模卫星(GFDM-1)的微振动抑制需求为背景,确定了整星微振动抑制技术路线与微振动抑制总体方案,开展了扰动源特性研究,完成了扰动源、星体结构和敏感载荷的减隔振设计与验证,并通过星载微振动测量设备对相机等关键位置的在轨微振动响应进行了测量,对卫星微振动抑制方案进行了飞行验证。在轨微振动测量数据表明:高分多模卫星微振动抑制方案可有效满足敏感载荷相机的微振动抑制需求,可为我国后续敏捷遥感卫星的微振动抑制设计与验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马特拉·马可尼公司推出新型星体天力马特拉·马可尼航天公司最近又推出一种新型卫星星体,称为欧洲星3000。这种新型公用舱将在新兴的全球信息高速公路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它采用静地轨道,可提供宽带多媒体、高级手持电话和向家庭直播等服务。马马公司这种新星体在欧...  相似文献   

18.
文章对某型号卫星的磁力矩器在星体内部产生的磁场进行了逐点计算,并提供了大量卫星内部磁场分布图。计算结果表明,卫星内部一些关键磁敏感部件,例如铷钟、行波管等处磁场值较大,尤其是铷钟位置影响更大一些。文中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并给出建议。  相似文献   

19.
大型SAR载荷外挂的卫星主承力结构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航天器工程》2017,(6):87-92
针对大型合成孔径雷达(SAR)载荷外挂的卫星载荷传力路径不直接、安装点载荷集中复杂的难点,提出一种"板筒式+加强梁组合式"主承力结构。国内首颗大型SAR载荷外挂的卫星——高分三号(GF-3)卫星,以板筒式结构为基础,通过在SAR载荷压紧安装点间布置贯穿星体的6根加强梁以及舱板布局设计,解决了SAR载荷无法直接安装于主承力构架带来的整星纵向频率偏低、载荷安装点应力集中等设计难题。  相似文献   

20.
预警卫星前馈复合控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预警卫星在轨工作期间,星载扫描相机将对关注区域进行南北往复扫描,凝视相机对发现的目标进行跟踪探测。文章以美国天基红外系统为背景,研究了相机扫描运动对星体产生干扰力矩作用下的姿态稳定控制问题,在星体反馈控制基础上增加了相机扰动的前馈补偿控制。针对扰动力矩大于执行机构最大输出力矩的问题,基于动量矩守恒定律,设计了用于补偿相机扰动力矩的前馈控制器,实现了卫星姿态的反馈控制加前馈补偿的复合控制方法。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较有效地抑制相机运动引起的姿态扰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