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国最早的民用空间技术研究机构——上海机电设计院成立于1958年,其前身为中国科学院的1001设计院,受中国科学院和上海市双重领导,成立时的任务是研制人造卫星及发射卫星的运载火箭。后来,鉴于当时我国的经济基础薄弱,技术水平还很低,研制运载火箭和卫星的基本条件尚不具备,从1959年起,设计院的任务就由研制卫星和运载火箭转为研制探空火箭。  相似文献   

2.
风暴一号创造了中国航天多项第一 在上世纪60年代中期,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前身为上海机电二局)已经有了探空火箭和地空导弹研制成功的经验,尤其是探空火箭搞了好几年,各种型号和成功的次数比较多,这方面的经验也较丰富。正因为有了这一基础,再加上上海作为我国的老工业基地,国营大型企业多,工业基础比较厚实,还有多所国家重点科研院校。因此,将火箭和卫星任务交给上海研制,是党中央的科学决策。  相似文献   

3.
1958年中国科学院成立了“581”小组开展研制卫星的筹备工作。我所的前身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承担了我国卫星控制技术方面的科研任务并成立了自动化所二部,建立了运动物体控制技术研究室,运动物体模拟技术研究室和无线电遥测遥控研究室。当时只花了三个月时间研制成了我国第一套频分制多路无线电遥测系统,并在1958年10月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跃进成果展览会”卫星室展出。以后进行了T-7探空火箭的控制和遥测工作,同时开展卫星控制的单项技术的研究,为今后的研究和试验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从那时至今我国经历了打基础、出成果、求发展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4.
《国际太空》2016,(12):65-73
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成立于1958年8月21日,隶属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所从探空火箭技术研究起步,先后从事过运载火箭总体技术、卫星总体技术以及载人飞船总体技术研究,是我国最早从事空间技术研究的单位之一。目前,研究所集设计、制造、总装、试验、测试于一体,是我国空间光学遥感载荷的主要承制单位;是我国唯一的航天器回收着陆领域研制单位;是火工装置、航天器复合材料结构件的重要研制单位;是空间激光雷达、激光测距、激光攻防等装备的总体研制单位;是国内航空光学遥感载荷的主要研制单位之一。  相似文献   

5.
2006年11月1日,伴随着憾天动地的轰鸣,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14名本科生历时一年研制的“北航一号”探空火箭腾空而起、直指苍穹。这是我国大学生独立设计的第一枚火箭。  相似文献   

6.
在庆祝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成立20年之际、回顾一下我国空间事业的发展进程是很有意义的。我国的航天活动最早开始于50年代后期,当时我国制订了12年科学发展规划,决心开展航天技术的基础研究,并对探空火箭和其他型号的火箭进行了研制。对近地空间环境进行探测研究、对近地空间资源进行开发利用、以及在近地空间进行空间科学技术试验的火箭,统称为探空火箭,例如气象火箭、地球物理火箭、微重力火箭、生物试验火箭、高空点火试验火箭等等。探测研究的目的在于开发利用空间环境资源,以促进  相似文献   

7.
从苏联发射卫星开始,东德的洛伊施特累利次天文台就对卫星进行观测。1969年10月14日发射的第一颗“国际宇宙”卫星上,安装了东德科学院电子研究所研制的仪器,这种仪器用于研究太阳短波辐射。后来,东德科学家为“国际宇宙—4、6、7、11、16卫星”研制了光度计、电子和电源部件、无线  相似文献   

8.
中国历年发射卫星统计表(1970年4月~1995年3月),1995年4月24日是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25周年纪念日。25年来,中国的人造卫星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第一代卫星的研制和发射工作已圆满地实现了既定任务;第二代卫星也于1992...  相似文献   

9.
<正>"我很推崇钱先生的系统科学思想和大局观。"1958年以后我就跟钱学森认识了。1958年,上海市委找我,要我到上海机电设计院工作。当时赵九章先生和钱学森先生、张劲夫还有  相似文献   

10.
日本文部省宇宙科学研究所副教授的川泰宣撰文回顾了日本从1955年研制探空火箭以来日本航天发展史,并展望将来向月球、火星发射探测器和研制空天飞机。  相似文献   

11.
1960年9月13日我国实用探空火箭——探空七号气象火箭首次发射成功,揭开了我国火箭探空活动的序幕。自那时以来,我国火箭探空事业取得了显著进展。在过去的30年间,我国共发射了17种型号的探空火箭;此外,一种新型号探空火箭——织女三号高空研究火箭也将于近年内发射。本文从火箭气象探测、火箭生物试验、火箭大气取样、火箭试验研究等四个方面对此进行概略回顾。  相似文献   

12.
<正> 航天部李绪鄂部长正式宣布,我国自行研制的“长征二号“、“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投入国际市场,承揽国内外用户发射卫星业务。“长征二号”是七十年代中期研制成功的一种大型二级液体运载火箭,能将重约两吨的卫星送入近地轨道。连续七次发射卫星的实践证  相似文献   

13.
正也许,探空火箭与"两弹一星"比起来,无论是产品的知名度,还是工程的影响力,都相差甚远。但不能因此而抹杀了探空火箭在中国航天早期发展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及所发挥的引领作用。可以说,它也是"两弹一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许多开创性技术和探索实践为我国日后大型火箭发射人造卫星起到了引路和铺垫作用。在探空火箭的整个研制和发展历程中,钱学森作为顶层战略规划的制定者、总体方案的策划者和工程推进的领军人,其卓越的功绩不可磨灭。  相似文献   

14.
序号报告号题    名作者10 1 HT-1 9990 1 2 1节点式全景相机对南沙普查照相的技术总结杨秉新1 0 2 HT-1 9990 1 2 2中国探空火箭 40年李大耀1 0 3 HT-1 9990 1 2 3返回式卫星星相机的研制徐 鹏1 0 4HT-1 9990 1 2 4返回式卫星回收降落伞的研制林斌 张贡年1 0 5HT-1 9990 1 2 5返回式卫星数据检测设备抗干扰设计郭润全1 0 6HT-1 9990 1 2 6返回式卫星遥控接收机的设计宋学琴1 0 7HT-1 9990 1 2 7D/A转换器电路印制板地线设计与线性电路性能的关系 顾学高1 0 8HT-1 9990 1 2 8一种 DC/DC电源变换器的研制顾学高1 0 9HT-1 999…  相似文献   

15.
正1955年,大连工学院的王希季副教授如往常一样把头发梳成三七开,换上一身新式中山装,准备和妻子聂秀芳一起去上海工作。不久后,他主持了新中国第一枚液体探空火箭的研制工作。1955年,梁思礼博士去越南援建"越南之声"广播电台。这是他到邮电部工作的第六个年头。从越南回来不久,梁思礼随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钱学森一起,参与制定新中国第一个中长期科技规划《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  相似文献   

16.
简讯     
第 1 9颗返回式科学与技术试验卫星发射成功并回收北京时间 8月 2 9日 15时 5 0分 ,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一颗返回式科学与技术试验卫星。约 9分钟后 ,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这是中国发射的第19颗返回式科学与技术试验卫星。卫星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卫星运行期间 ,由中国西安卫星测控中心负责对卫星实施跟踪、测控和轨道控制 ,主要进行空间科学研究、国土普查和地图测绘等任务。卫星在太空按计划运行 2 7天后 ,于北京时间 9月 2 5日 7时 5 5分成功返回地面。用于发射卫星的“长征二号丙”运载…  相似文献   

17.
宗河 《国际太空》2002,(1):7-12
20 0 1年 10月 2 4日 ,中国台湾的“探空火箭”首次发射遭到失败。火箭在屏东九鹏基地发射数秒钟后 ,原定第二级火箭与第一级火箭分离后继续上升 ,但第二级火箭未能点火 ,火箭只上升至 15 km高就掉落大海。这枚火箭是由军方的天弓号导弹改造而成的 ,重约 1~ 2 t,运载着科学实验设备。台湾“探空火箭”发射计划由军方的中山科学研究院、“行政院国家科学委员会”和“中央大学”共同合作 ,它能把研究设备送至 80~ 15 0 km高空进行科学实验 ,目的是研究太空中电离层中的风速等。它是台湾研制发射军用卫星的运载火箭的一次重要试验。目前 ,台…  相似文献   

18.
2011年11月22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田力普在上海向圆满完成我国首次空间交会对接任务的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各研制单位颁发了15项专利证书。  相似文献   

19.
2010年6月3日凌晨4时,天鹰4A气象火箭携带中国首枚GPS探空仪海燕A成功发射,试验获得了中国低纬度地区高精度临近空间大气温度、压力和风场的完整探测参数。2011年5月7日上午7时,天鹰3C探空火箭携带鲲鹏一号探空仪再次成功发射,成为中国探空火箭飞行高度最高的一次,为中国火箭探空事业竖起了新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20.
<正> 1988年12月25日在海南探空火箭发射场,我国成功地发射完了最后一枚“织女一号”探空火箭,中国低纬度区第一次火箭探空试验回满结束。为期两周的试验共发射了四枚火箭,获得了赤道区域中层大气资料数十万组。这些数据将对校订和完善我国现用的大气模式标准、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