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4 毫秒
1.
<正>美国高度重视航天遥感力量的建设发展,不断发布和调整相关政策、规划,指导军、民、商遥感系统协同发展。加速推进构建装备体系能力建设、应用转型,确保美国在太空的绝对优势地位,支撑和促进国家战略能力的发展。本文概述了航天遥感发展战略,阐述了航天遥感力量建设现状,并分析了航天遥感力量发展特点。太空在国家安全、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政治影响力等方面均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是国家重大利益所在,也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集中体现和重要标志。一直以来,美国都重视航天遥感力量的建设发展,  相似文献   

2.
<正>俄罗斯是最早从事航天遥感的国家之一,军用航天遥感在其国家战略和军队建设中始终占据重要地位。近年来,俄罗斯面临严峻的国际形势,顶住了美国及其盟国政治孤立、经济封锁等种种战略遏制手段,在经济增长缓慢、航天预算削减的整体环境下,以提高国防实力和保持航天国际竞争力为中心,统筹考虑军民一体,有重点地发展军事航天力量,始终把航天遥感放在优先发展位置。  相似文献   

3.
结合中国国情及研制航天遥感器的现状 ,阐述了对航天遥感器实行战略储备的初步构想 ;并根据航天遥感器在实际应用中的技术特点 ,对实施遥感器战略储备的必要性、可行性和重要意义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一)遥感技术的功绩军事应用,历来是社会生活中对科学技术最新成果利用得最早、最快和最多的领域。航天遥感技术也首先应用于军事目的。1960年8月11日美国首次将航天遥感胶片回收成功,揭示了航天遥感的秘密,并一举揭露了美苏导弹差距,把美国中央情报局估计的苏联已部署400枚洲际弹道导弹核准为14枚。其侦察能力令决策者、军界惊叹不已。航天军事侦察遥感在美苏两个超级大国所推行的“确保相互摧毁”核威慑战略和实力政策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使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特别是50年代中期以来的冷战局面得以缓和,出现了“恐怖的和平”。  相似文献   

5.
刘勇  董玉翠 《国际太空》2016,(12):80-81
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承担的“基于分布式可重构航天遥感技术”(以下简称“分布式可重构技术”)项目获2016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支持。该项目紧密围绕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和航天事业发展的“十三五”规划的总体部署,针对传统遥感卫星系统研制成本高、周期长、数量少,导致系统时间分辨率低、重访周期长、抗损能力弱的特点,面向应急遥感等迫切任务需求,开展分布式遥感卫星系统设计和应用研究,推动微小卫星技术进步,拓展微小卫星应用领域,实现应急观测等多种遥感应用。  相似文献   

6.
小型对地观测卫星针对经费紧张、遥感应用迅速扩大的形势,以现代科技为基础,利用新的设计思想和新的技术手段,实现低费用、高效率、大众化的空间技术开发与应用模式,使用户能够通过简便、廉价、快速的方式利用卫星获得有关资源、环境、灾害甚至于军事活动的信息,因而受到普遍欢迎,成为目前小卫星发展中新的热点。目前小型遥感卫星发展的两个重要趋向是:()许多中小国家将发展小型遥感卫星作为起点,进而推动国家卫星遥感和应用的发展,例如韩国、南非、巴基斯坦、智利、泰国等;(2)美国等空间大国集中力量发展高性能小型遥感卫星…  相似文献   

7.
首先对GPS 遥感信息对地定位系统作了简单介绍,然后又从返回式遥感卫星图像的对地定位,实时性强的灾害快速遥感监测系统的重要技术环节及对全球资源、环境研究的技术支持系统等三个方面叙述了GPS 航天遥感对地定位系统,并对中国如何发展该系统提出了几点想法。  相似文献   

8.
简要回顾了几十年来计算机使用方式的变迁,介绍了基于网络计算技术的国家高性能计算基础设施CNGrid的设计与实现。讨论了在“东数西算”战略工程背景下中国算力发展的新趋势,以及国家算力基础设施发展面临的新的技术挑战,并对中国未来超算应用生态和算力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高分-2卫星工程是国家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中首批启动立项的重要项目之一,目标是与其他中、低分辨率地面覆盖观测手段结合,形成时空协调、全天候、全天时的对地观测系统,使我国掌握信息资源自主权,因此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由两台分辨率为1m全色/4m多光谱组合而成的相机是高分-2的"眼睛",是现今我国焦距最长、分辨率最高的民用航天遥感相机,也是国际上同等分辨率幅宽最大的遥感相机,标志着我国民用航天遥感正式跨入"亚米级"时代。在研制过程中,突破了大口径超长焦距光学系统水平重力卸载装校、海量数据处理等一系列高分辨率相机研制难关。  相似文献   

10.
概述了航天器测控、卫星通信和广播、航天遥感及定位技术的观状,并对发展趋势进行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1.
1引言1995年12月28日,印度遥感卫星-1C(IRS-IC)由俄罗斯火箭发射升空,1996年3月21日,印度又用自制的极地卫星运载火箭(PSLV)把一颗重93Okg的IRS-P3遥感卫星送入高822km的轨道,它用于监视洪水灾害、作物生长、海洋生物量及荒漠化情况。如此之快的发展,已使印度成为航天遥感大国,并开始陆续向美国和日本出售印度遥感卫星的数据。那么,这一与中国国情相类似的发展中国家成功的秘密是什么呢?回顾印度遥感卫星的发展历程,并研究其未来遥感卫星计划,能从中得到一些启迪。其中不仅包括技术问题,还有一些管理问题乃至宏观战…  相似文献   

12.
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与巴西空间研究院合作研制的资源 -1卫星 ,自 1 999年1 0月 1 4日升空入轨后 ,经过 1 0 0多天的在轨测试 ,资源 -1卫星各系统工作正常 ,各项指标完全满足设计要求 ,于 3月 2日在北京正式交付使用。此举标志着我国已经拥有先进的地球勘测手段 ,我国应用卫星和卫星应用技术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我国资源卫星研制技术达到 9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该星成功运行创数项第一 ,表明我国航天遥感器研制实现历史性跨越 ,我国完全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空间事业。国防科工委、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等有关…  相似文献   

13.
航天遥感仪器的反射镜轻量化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反射镜轻量化是航天遥感仪器轻型化的重要技术途径之一。阐述了反射镜轻量化的意义,反射镜材料的选择,玻璃反射镜轻量化的结构型式和设计要求、设计方案和计算以及温度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   

14.
英国的彻克(Arthur·C·Charke)在1945年首先将一个静止轨道上的人造卫星比喻为一个无线电转播站。美国卫星技术的发展使这种想法得以实现。第一颗对地静止卫星“辛康-1”在1963年2月发射成功。在卫星通信的初期,美国政府就意识到了发展新工艺有益于工业和政治。不仅NASA投资致力于发展新的通信技术,而且美国对国际电信业务的建立和成长也承担了很大责任。加拿大是发射国内通信卫星的第一个西方国家,但是几乎全都依靠美国的  相似文献   

15.
里根总统已批准一项新的国家空间战略,该战略将完成一系列空间首创,包括审查除航天飞机以外的新的军用和民用空间运载器,并努力使美国恢复到月球和到火星的载人飞行。根据总统签署的这一战略,国防部和航宇局将联合研究新的空间运载器技术,并在4个月之内把初始研究结果报告给白宫。  相似文献   

16.
一引言随着电视技术的发展,利用电视信号传递标准频率,为精确的时间同步和校频提供了新的途径。特别是利用彩色电视副载波进行校频具有经济、简便、迅速、准确等优点。在一些先进的工业国家已经得到了普遍的重视和应用,我国有关部门也正在积极的应用这一新的技术,一些单位已经研制出彩色副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发展军事航天器的国家越来越多,竞争加剧,美国对军事航天系统的依赖性进一步增强,使其必须发展能力强和高效率的军事空间系统,才能保持优势和领先地位。因此,多年来美国一直在探索如何在新的国际环境下,走出军事航天发展的新路。  相似文献   

18.
苏联究竟是如何继美国之后第二个跨进核大门的?以往人们对此知之甚少,且猜测甚多。直到最近几年,新的一些回忆录和首次允许披露有关苏联发展研究原子弹、氢弹的详细报告,才使人们真正知道了苏联成为世界四大核巨头之一的最初关健几步是如何迈出的。  相似文献   

19.
像社会发展一样,各国民用遥感卫星的发展有着不同的特点,没有哪一个国家的遥感卫星发展道路和战略是最好的,适用于一切国家的。各国都在根据自身的应用需求、经济实力和技术基础等条件,并借鉴其他国家的发展经验来制定本国的遥感卫星发展战略。总结和分析其他国家遥感...  相似文献   

20.
4月27日晚,我国天舟一号货运飞船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成功完成首次推进剂在轨补加试验。在轨补加推进剂,给太空中的航天器"加油",可以大大延长航天器寿命,是建设空间站的关键技术之一。据了解,目前,国际上掌握在轨推进剂补加技术的只有俄罗斯和美国等少数国家,其中,实现在轨加注应用的只有俄罗斯。围绕在轨补加技术,各国也提出了气体回用法、被压法、放空法和贯通法等不同方法,来自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六院801所的科研人员经过比对调研,选用的是无增压气体损耗的气体回用法,这种方法系统设计难度较大,但气体资源利用率高,突破该技术对于未来空间站建设具有重大意义。推进剂在轨补加技术是个复杂的过程,为了方便读懂此项技术,我们概括为如下6个步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