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3 飞船由单人单舱到多人多舱□□ 40年前 ,人类从未登上过太空 ,苏联和美国都是从研制载人飞船开始 ,而且都是先从小型的单人飞船开始 ,小心翼翼地“摸着石头过河”。美国的第 1代飞船水星号 ,整个飞船就是 1个钟形的航天员座舱 ,总质量只有 1t多一点。舱内空间狭小 ,航天员必须选拔身材矮小者方能进入。航天员半卧式地坐在座椅上 ,几乎不能动弹 ,只能监视仪表和完成按电钮、拉手柄等最简单的操作。美国第 2代飞船双子星座号可乘载 2名航天员。飞船采用分舱设计 ,由两部分组成。前面是截锥形的座舱 ,后部是圆柱形的设备舱。设备舱内装有变…  相似文献   

2.
1961年4月12日,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乘坐东方1号宇宙飞船首次进入太空,绕地球飞行一圈后,平安返回地面,他虽然总共只在太空停留了108分钟,但却开创了载人航天的新纪元。 前苏联东方号宇宙飞船共进行了6次载人飞行,其中包括1963年6月16日东方6号飞船把世界第一位女宇航员捷列什科娃送上太空。 继苏联人进入太空后,美国人也不甘落后。1962年2月20日美国海军陆战队中校格伦乘坐水星6号宇宙飞船进入太空,首次完成轨道飞行,而后美国又用水星号飞船分别把3名宇航员送入太空。美国水星号  相似文献   

3.
正1961年4月12日,苏联航天员尤里.加加林乘坐东方号飞船进入太空,成为人类进入太空的第一人。苏联随后还和美国开展了激烈的航天竞赛,虽然在登月竞赛中落败,但近地轨道空间站"礼炮"号和"和平"号构成了苏联载人航天永恒的丰碑。光辉的历史造就了俄罗斯人对载人航天的情有独钟,即使是在苏联解体后落  相似文献   

4.
幻棠 《太空探索》2023,(2):72-73
<正>1961年8月6日,苏联第二艘东方号飞船载人飞行。飞船上的格尔曼·季托夫成为了世界上继加加林之后第二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他在地球轨道上停留了25小时11分钟,共绕地17圈。他第一次手动操纵飞船,手动拍摄了第一批地球照片,第一次在失重状态下吃饭和睡觉……创造了诸多太空第一。另外,他还是飞上太空的航天员中最年轻的一位,飞上太空时未满26岁。此时的他可谓光芒四射,是大众眼中名副其实的“大明星”。  相似文献   

5.
正气闸舱苏联航天员列昂诺夫乘坐上升2号飞船进行世界上第一次舱外活动时,使用了附加的、可伸缩的过渡舱,其出舱活动过程是:展开过渡舱并向内充气;当过渡舱与飞船座舱内气压一致时,开启飞船舱门,航天员进入过渡舱;关闭飞船舱门,释放过渡舱内气体;气体释放完毕,开启过渡舱外舱门,航天员进入太空活动;结束舱外活动后,航天员  相似文献   

6.
金兑 《太空探索》2003,(10):4-7
1957年10月4日,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从拜科努尔 航天中心发射升空。这颗卫星重83.6千克,向地面发回“噼噼啪啪”的无线电发报声,叩开了进入太空的大门。从此人类活动进入宇宙空间,开创了人类航天的新纪元。F1961年4月12日,世界上第一个航天员尤里·加加林乘坐东方1号宇宙飞船进入太空,在太空停留108分钟,环绕地球飞行一圈后返回地面,人类进入载人航天的新阶段。1963年6月6日,苏联东方6号飞船把世界第一个女航天员瓦莲金娜·捷列什科娃载上太空轨道,绕地球飞行48圈,3天后安全返回地面。迄今已有40名女航天员进入太空…  相似文献   

7.
<正>9月2日,美国女航天员佩吉·惠特森同另两名航天员一起乘联盟MS04载人飞船在哈萨克斯坦境内着陆。此次飞行她在太空停留了288天,连同以往的飞行时间,她在太空累计停留时间为665天,为美国航天员之最。惠特恩本次288天的连续驻留时间还创下了女航天员单次太空停留时间的世界纪录。在搭乘美宇航局专机返回美国约翰逊航  相似文献   

8.
最新消息     
俄载人飞船与和平号空间站实现对接 8月19日俄罗斯联盟TM-24与在太空运行的和平号对接后,此时在太空从事考察的共有俄罗斯、法国和美国的6名航天员。他们将在太空共同进行多项科学考察,两星期后将有3人乘联盟TM-23飞船返回地面,其他3人留在太空站继续...  相似文献   

9.
原苏联和今天的俄罗斯空间局进行的载人航天飞行使用的航天器,自1967年至1993年间主要靠“联盟”系列飞船。最初,该系列飞船载3名航天员。自从“联盟”11号飞船因座舱漏气使3名航天员丧生后,仅载2人,以保安全。后来从“联盟’T飞船开始又恢复载3名。迄今为止,该飞船系列的可靠性是高的,具体见附表。俄载人飞船可靠性统计@张希舜  相似文献   

10.
实言 《国际太空》2002,(12):3-10
□□人们不会忘记,苏联第1颗人造卫星1957年10月4日发射成功后不到4年,加加林就于1961年4月12日乘飞船登上太空。美国也类似。可是为什么中国的卫星早在1970年就腾空而起,但直到20世纪的日历全都翻完,中国的航天员仍然没有起飞呢?这一两步的距离我们为什么一走就是30年?  相似文献   

11.
心榕 《太空探索》2007,(6):44-47
加加林首航太空之后,苏联载人航天技术一路高歌猛进。1961年8月6日,航天员季托夫乘坐东方2号飞船进入太空,飞行25小时18分钟;1962年8月11日,尼古拉耶夫乘东方3号进入太空,一天后又发射了载有波波维奇的东方4号,两艘飞船成功地进行了首次编队飞行。  相似文献   

12.
196 1年 4月 12日 ,苏联航天员加加林乘东方 - 1飞船升空 ,成为世界航天第 1人。 ← 1981年 4月 12日 ,世界第 1架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发射成功 ,使载人航天进入一个新阶段永远的4月12日 纪念加加林率先游太空40年 首架航天飞机发射20年  相似文献   

13.
<正>技术实验载人航天器"上升"号飞船"上升"号飞船是苏联第二代载人飞船,是以"东方"号飞船为基础改进而成的,长约5米,最大直径2.4米,质量5.32吨,乘员舱内空间1.6立方米。它具有两种状态,一种是乘坐3人状态(左图),另一种是进行舱外活动状态(右图,尚未安装过渡舱)。为了实现航天员舱外活动,"上升"号飞船在其两个圆形舱门中的一个舱门外侧安装了一个过渡舱。当航天员进行舱外活动时,航天员从座舱进入过渡舱,然后关闭过渡舱与座舱之间的舱门,当过渡舱气压降低至零时,开启过渡舱通往太空的舱门,航  相似文献   

14.
美国航天员诺曼·萨加德今年3月14日乘俄罗斯“联盟TM21”号飞船进入“和平”号空间站,7月7日乘“阿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返回地面。在这次美俄联合航天活动中萨加德是公众瞩目的对象,更是新闻界的焦点。他在太空度过52岁生日,创造了在太空连续飞行115天的美国航天新纪录,打破保持了21年之久的美国航天员84天持续太空飞行的纪录。虽然这115天还不及俄罗斯航天员波利亚科夫在太空连续飞行439天超长纪录的1/3,但  相似文献   

15.
太空新航线     
<正>航天员乘改型飞船上天10月8日,俄罗斯联盟FG型火箭在拜科努尔发射场发射了联盟TMA01M载人飞船。飞船于两天后同国际空间站对接。船上乘有一名美国航天员和两名俄罗斯航天员。  相似文献   

16.
易林 《太空探索》2011,(8):34-37
5月24日,美国航宇局在其官网中揭开了其研制的最新型宇宙飞船MPCV——多用途载人飞船的神秘面纱。作为以"猎户座"航天器(Orion)为原型的下一代宇宙飞船,MPCV拥有能够承载4名航天员并在6个月内飞抵火星的飞船设计,其将成为未来美国航天员进行深空探测的全新运输系统。随  相似文献   

17.
《飞碟探索》2008,(10):5-5
3名航天员组成飞行乘组升空。在此之间,“神舟”计划的两次载人飞行分别是1人和2人,而这些是3名航天员飞上太空。这个数字变化说明,“神舟7”号在内部空间和舒适程度上都有了极大的提升。在美国航空航天局的官方网站上,自称是“美国航空航天局专业人士”的网民宣称:“以我从专业角度解读,中国新飞船已能实现航天员在舱中自由活动的突破。  相似文献   

18.
阳光 《太空探索》2005,(6):12-13
4月14日黎明,俄罗斯联盟TMA-6载人飞船从哈萨克斯坦的拜科努尔发射场起飞,赶赴国际空间站。飞船上载有三名航天员,他们是国际空间站第11宇航组的成员:俄罗斯航天员谢尔盖·克里卡廖夫、美国航天员约翰·菲利普斯以及在站上做短期停留的欧空局意大利籍航天员罗伯特·维托里。三位主人公今年46岁的克里卡廖夫是世界上太空飞行经验最丰富的航天员之一。这次飞行是他第3次前往国际空间站并将出任指令长。在此之前,他曾5度进入过太空,其中前往和平号空间站和国际空间站各两次。2000年10月31日的第5次太空之旅使他成为国际空间站首批3名长期居民…  相似文献   

19.
刘念 《太空探索》2005,(7):32-33
今年4月15日,俄罗斯发射联盟TMA-6号飞船,载俄、美、意三国各一名航天员飞赴国际空间站。其中俄罗斯航天员克里卡廖夫担任指令长,他和美国航天员菲利普斯组成的第11宇航组,接替第10宇航组在国际空间站上作一次长期飞行。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克里卡廖夫完成这次飞行后,将创造在太空累积居留近800天的最高纪录。  相似文献   

20.
<正>2022年11月29日23时08分,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托举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起飞,飞船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并与空间站对接。11月30日7时33分,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舱门开启,航天员费俊龙、邓清明、张陆进入“天宫”,与神舟十四号乘组3名同事激动拥抱。中国首次实现空间站三舱三船构型及6名航天员“太空会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