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据英国《泰晤士报》报道,人造卫星收集的最新资料证明,地球磁场已出现数个大洞。科学家经分析后认为,这标志着此前预测的南北两极大翻转即将开始。地球两极翻转过程中一旦地球磁场消失,太阳粒子风暴将会对地球气候和人类命运产生致命的影响。有科学家怀疑,地球磁极翻转正是古人类文明覆灭的原因。地磁场的起源及变化规律自公元1600年英国的吉伯提出“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磁石”开始,有关地磁场起源的推测已有了四百余年的历史。地磁场的主要部分犹如一个近似沿自转轴方向均匀磁化的球体的磁场,因此永久磁石说就成为地磁场成因最早和最自然的猜…  相似文献   

2.
为了实现地磁导航在近地轨道卫星上的应用,需要解决传统的高斯球谐函数递推法在计算地磁场强度时存在方法复杂、计算量大、实时性难以保证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种用地球磁场估计函数代替球谐函数的地磁场强度计算方法.该方法利用伪地心下的磁偶极子模型代替主磁场模型,通过多项式拟合离线得到高度范围内固定经纬度网格点的伪中心距系数,进而利用插值法和偶极子模型得到任意点的地磁场强度.仿真结果表明,轨道高度为300~500km,经纬度网格间隔为0.5°时,地球磁场估计函数法的导航精度与地球主磁场模型WMM精度一致的同时,降低了计算负担,提高了算法计算效率.   相似文献   

3.
林林森 《飞碟探索》2010,(12):18-19
<正>地球俘获月亮根据古代的许多记载和传说,我坚信月亮在大洪水之前不是地球的卫星。那么它的原来轨道究竟在哪里呢?从洪灾过后它突然出现在地球上空这一线索看,它应与洪灾有所关联,可以判断出它距离火星和地球都不会太远,因为这是洪灾暴发的中心区域。显然,月亮是受到这次灾变的影响才跑到地球附近的我在全太阳系中寻找了一遍洪前它可能存身的地方,在排除了种种不可能的情况之后,用计算全太阳系各行星所形成的斥距方法,终于找到了一个空  相似文献   

4.
<正> 一、卫星磁试验的必要性(一)磁场对卫星工作的影响地球象一块大磁体,地球的磁场不但在地面上存在而且伸向空间,离地球越远地磁场强度越小,卫星在轨道运行期间。磁场对卫星会产生如下影响。1.地磁场对卫星姿态控制的影响卫星在轨道上,卫星的磁矩同地磁场相互作用会产生干扰力矩,影响卫星的姿态。磁干扰力矩表示为  相似文献   

5.
太阳风暴是太阳因能量增加向空间释放出的,大量高速运行的带电粒子流,通常以每小时150万千米-300万千米的速度闯入太空。太阳风暴是太阳自身的一种周期性变化.周期为11年,每个周期内都会有峰年。这时太阳表面会产生大耀斑和巨大的黑子群,而黑子群释放的气体和带电粒子与地球磁场发生撞击后会产生地磁冲击波,之后会引发地球磁暴,这就是太阳风暴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6.
林林森 《飞碟探索》2010,(12):12-13
<正>追溯洪水来源我们根据古代记载与传说,追寻洪水来源,看到当时的几种事态要点:一是在天上暴降大水的同时还有许多燃烧发红的山体、岩层伴随而下,这就不能把天上泄水视为正常自然降雨了;二是在降水停止后,空中出现了人们从未见过的月亮,它与特大洪水和山体、岩层降落事件前后密切相连。另外,洪水和降落物是突然包围地球的,使地球全部黑暗下来,此种天象变化实在绝无仅有。这一切一切灾象皆可说明大洪水之灾必当来自地外。  相似文献   

7.
“太阳风-磁层相互作用全景成像”卫星任务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空间物理学是伴随着空间技术的发展而兴起的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前沿基础学科,主要研究日地空间的物理现象,其中,日地耦合问题是目前世界各国空间科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2014年,中国科学院(CAS)和欧洲航天局(ESA)共同发起实施了中欧联合空间科学卫星任务,致力于在任务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共同策划、征集、遴选并开展方案设计、工程研制及数据分析与利用。经过多轮遴选,"太阳风-磁层相互作用全景成像"(SMILE)卫星从多个项目建议中脱颖而出。SMILE卫星由中国和欧洲科学家共同提出,旨在大倾角、大椭圆轨道上,对向阳侧磁层顶、极尖区和地球极光进行全景成像,同时通过原位测量地磁场、等离子体,以提高人类对于太阳活动与地球磁场变化的相互关系的认知。2015年底,中欧双方各自通过决策机构的立项建议审查,启动了工程立项工作。其中,中方工程立项综合论证工作已经完成,中国科学院于2016年11月批复工程立项。  相似文献   

8.
正太阳每天东升西落,为地球上的人们带来了赖以生存的光和热。而在太空之中,太阳也以另一种方式影响着我们的地球。一种被称作"太阳风"的高速等离子体流时刻从太阳上涌出,并向太阳系的深处奔去。当它到达地球附近时,会与地球的磁场发生作用。强烈的太阳风暴会引起地球磁场的剧烈变化,诱发地磁暴的产生。在人类活动尚不依赖高技术系统的时代,地磁暴除了会让更多地方的人们有机会一睹美丽的极光外,并不会造成严重的后果。而现如今,严重的太阳风  相似文献   

9.
磁静日期间中国大陆地区外源弱磁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第四代地磁场综合模型CM4, 研究了中国大陆地区1960-2000年磁静日期间地磁外源弱磁场的变化情况, 计算并分析了外源场中的电离层感应场、环形场以及磁层感应场的分布和变化. 结果显示, 北向分量X的磁层感应场强度总体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 共减少了约7.3nT; 东向分量Y的磁层感应场强度呈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 共增加了约0.8nT; 垂直分量Z的磁层感应场强度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 共增加了约5.5nT. 三个分量的电离层感应场以及环形场变化幅度很小, 其分布在1960-1970和1970-1980年, 1980-1990 和1990-2000年呈现正负互相变换的现象, 认为该现象可能与太阳11年活动周期有关. 最后对弱磁场随时间变化的结果进行了分析说明.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析印度Trivandrum地磁台的约两个太阳黑子周期的地磁场水平分量小时值。在部分地消除了太阳黑子周期及一年周期变化后,发现了反向电集流出现率的QBO调制现象:QBO东风相反向电集流出现率增加;QBO西风相反向电集流出现率减小。据此讨论了反向电集流的形成机制,认为大气行星波在其上传过程中与太阳半日波或太阴半日波的相互作用,有可能导致两种半日波的放大和相位移动,并最终导致反向电集流的出现。   相似文献   

11.
美国“彗核之旅”彗星探测器8月15日凌晨在飞离地球轨道的过程中,与地面失去了联系。当时该探测器位于印度洋上空约225千米处。按照设计好的程序,探测器的发动机应于美国东部时间凌晨4时49分左右点火,以使探测器能加速到逃逸地球轨道所需的速度,正式踏上追踪并探测彗星的旅程。在这之后约45分钟,控制人员应能接收到来自“彗核之旅”的信号,但十几个小时之后,美国航宇局设在美国本土、澳大利亚和西班牙的探测网未接收到来自该探测器的信息。  相似文献   

12.
宇宙射线是环境中天然辐射的主要组成部分,来自银河系的初级宇宙线,进入大气层以后,由于产生一系列的级联过程以及大气对宇宙线的吸收作用,使得宇宙射线粒子的组成、强度以及能谱沿大气层的高度不断变化,同时由于受到地磁场的强烈影响以及11年太阳活动周期的调制,使不同纬度上不同年份的这种高度分布亦不相同。  相似文献   

13.
本文用磁暴期间最大αα指数考察了行星际磁场强度B及其扇形边界对地磁场的影响,根据。与B的线性关系提出了按B对磁暴进行分类,并统计了每类磁暴特性与相应的太阳风参数的特性,发现行星际磁场的两类扇形边界扫过地球后有不同的地磁效应。   相似文献   

14.
二是从地球远古时代与现代的气候变化、自转速度变化来验证。 我们知道,根据考古发掘证明.地球上的某些地区远古时代和现代的生物物种分布及气候差异是相当大的。天津地质及矿物资源研究所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蓝藻证明,13亿年前地球上一年有540天,一年有13~14个月,而每个月有42天.一天有15个小时。我认为,引起这种差异的原因就是地球遭受的多次撞击。  相似文献   

15.
UFO信箱     
内蒙古效衡乾:我是《飞碟探索》的热心读者,在读完贵刊2002年第3期董玉华的《它们仍将保持沉默》一文后,我觉得文中有几个观点不妥,下面提出我个人的一些意见:第一,作者写道:“外星人已来到地球,而又不与我们接触,是为了遵循宇宙法则,即不干涉文明的自然进化过程。那么它们没有必要频繁到达地球,可以每过几万年甚至几十万年来一趟。”从这里不难看出,作者犯了一个基础性的错误,那就是作者把所有到达过地球的外星人都说成是一种外星人了,即他们来自同一文明。我认为,既然承认有外星文明存在,那为什么只能是一个,而不是许多个?既然是许多个,这…  相似文献   

16.
第3号科学卫星“太阳” 1975年是太阳活动最小的时期。众所周知,此时包围地球的电离层状态既受太阳活动变化的极大影响,同时也受地球磁场变动的极大影响。“太阳”卫星正是为了在太阳平静期研究这种太阳活动和包围地球的热层(它的底部是电离层领域)之间的相互作用而计划研制的。当时正在进行一项包括地面观测研究在内的国际合作研究,此年也称国际太阳宁静年。 1975年2月24日“太阳”卫星被送入倾角为32°,远地点高为3140公里,近地  相似文献   

17.
姚源  屠空 《太空探索》2009,(11):25-31
2008年8月29日1时30分,运行在月球上空200千米的印度“月船1号”突然与地面站失去了无线电联系,此后,印度空间组织的科学家多次尝试与这颗月球探测器重新建立联系,但所有的努力都宣告失败,最终不得不提前放弃这颗让印度人自豪的月球探测器。  相似文献   

18.
地球高层大气成分的长期变化受太阳黑子周、太阳活动程度和地磁活动程度等诸多因子所控制.本文利用国外有关高层大气成分的数据,分别讨论受上述控制因子影响的高层大气成分长期变化,讨论范围仅限原子氧半年周期变化.选用LDEF在轨飞行器1984年4月—1990年1月高度470km附近的长期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高度470km附近原子氧在年平均太阳黑子数<20、太阳活动程度相对低而平稳期间,半年周期的变化尤为明显,相对变幅约为40%—60%、井随平均太阳黑子数增加而增大.而年平均太阳黑子数峰值的1989年期间(>120),半年变化的相对变幅可达87%左右.  相似文献   

19.
太阳高纬探测器的借力飞行轨道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行星借力飞行技术可以节省深空探测任务的能量消耗.针对借助内行星引力向太阳高纬度发射探测器这一科学任务,分别以金星和地球为借力星体,运用圆锥曲线拼接法,通过求解兰伯特问题绘制能量等高线图,搜索多天体交会发射机会,设计探测器与借力体轨道周期之比为1∶ 1或2∶ 3的多次借力行星际轨道,获得相对黄道面成大倾角的目标轨道.分析表明,采用多天体交会借力相比单天体借力可大大降低发射能量;3次借用金星或者地球的引力可以使探测器轨道相对黄道面的倾角达到30°左右;3次地球借力轨道性能为最优,需要的地球发射能量更低,而且飞行器进入目标轨道之前的转移时间较短.   相似文献   

20.
新疆于田7.2 级地震前的电离层电磁扰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利用法国DEMETER 卫星观测的电磁、等离子体等参量的观测数据分析了2008 年3 月21日新疆于田7.2 级地震前离子温度Ti、离子密度Ni、甚低频(VLF) 磁场等出现的异常变化. Ti分析显示震中区上空出现的突变信号在更大空间多次重复出现, 作为地震异常的信度不高. 通过多次重访轨道对比发现H+ 离子密度整体变化形态一致, 但夏秋季节的峰值变化幅度是冬春季节的1 倍. 通过把2008 年的数据与2007 年和2006 年同期的重访轨道数据进行对比, 发现2008 年在于田地震前1 个月左右Ni 在峰值区呈现了显著增强的变化趋势, 并一直持续到地震前, 2008 年2 月以后的峰值幅度是其他两年同期的~1 倍多. 对于磁场频谱数据, 抽取了震中区域上空2000 km 范围内多个轨道的单频(400 Hz)信息, 并在研究区域统一纬度空间(0~60°N) 进行了时间序列对比, 结果发现地震前2 日内震中区域上空400 Hz 谱密度增加了近一个数量级, 反映空间存在明显的VLF 电磁辐射现象. 对于3 月20 日极低频段(ELF) 三分量电磁场的矢量分析显示观测时段内存在一些左旋极化电磁信号, 反映了空间电离层离子密度变化伴随ELF 电磁辐射信息. 综合分析认为, 这次地震前各参量的变化过程与目前地震孕育及电离层耦合机理相吻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