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航天员》2008,(3):16-19
招募令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法国航天中心、香港中文大学等单位拟于2007年10月至2008年1月联合开展60天头低位卧床实验。该实验旨在模拟中长期航天飞行任务中失重对人体产生的生理影响,并研究相关的防护对抗方法。本次实验周期共为90天,被试者提前15天入住卧床实验室以熟悉实验室环境和实验程序。头低位-6。卧床60天,卧床实验期间,除大便外其他活动均在床上进行;卧床后观察恢复15天。实验周期内进行心血管和骨骼功能的检测。现向全国招募25名志愿者,欢迎30岁到45岁、热爱祖国、热爱航天事业、无心血管及骨代谢疾病史的健康男性报名参加。报名截止日期:2007年8月25日。  相似文献   

2.
精神的力量     
《航天员》2008,(3):24-25
15天的预备期眨眼就过去了,实验队已按计划完成了心血管系统、骨骼肌肉系统、中药防护效果、60天头低位卧床对心功能的影响研究等12项任务验证的所有测试工作。针对预实验阶段的运行情况,方案设计在正式实验前期进行了刷新,部分管理得以完善、部分岗位得到调整。  相似文献   

3.
微重力时航天员血浆容量大约丧失12%,这可能是引起返回后立位耐力下降的原因之一,假设:用6°头低位倾斜(HDT)方法模拟长期微重力引起的身体脱水可能增加血浆渗透压(COP)。方法:7名健康男性被试者,年龄30-55,进行16天头低位6°实验,在HDT前HDH中第14天和起床后1小时取血,用20μL的胶体渗透压计测血浆胶体渗透压,用修改的Evans染色技术确定卧床前,卧床第16天和起床后1小时的血浆  相似文献   

4.
夜色笼罩的群山之中我躺于波心荡漾的湖面微风拂拭的月光洗涤着身上的尘埃我闭上眼睛生派出勇气去和天边的星辰对视那里有最美丽的梦境灿烂的星空啊让我遥想你的可是我自由的心让我心自坚定澄明的可是那如你一样恒久的信义2007年11月,由21名志愿者参加的中国首次中长期头低位60天卧床实验正式启动。这个由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主持、法国航天中心(CNES)、香港中文大学参与的大型实验以志愿者参与人数之多,时间跨度之长刷新了亚洲类似实验规模的记录,同时它的实施难度也意味着新梦想和高要求将给所有的参与人员带来一次综合能力的全面砥砺。  相似文献   

5.
《航天员》2008,(3):34-35
实验志4实验进程45天~60天实验日期2008年1月13日~1月28日实验白描:实验结束的倒计时进入最后半个月。这个阶段为志愿者的"生理、心理综合反应期",一方面随着卧床实验的进展,志愿者免疫功能下降、下肢无力、头晕等现象日渐突出,同时实验即将结束、春节临近,志愿者想家、焦虑等负性心理越来越多。实验45天,21名志愿者全部都坚持下来了。最后15天呢?这是最后的考验也是最严峻的考验。所有的人都不希望倒在黎明前的黑夜。  相似文献   

6.
《航天器工程》2013,(6):133-133
<正>据NASA网站2013年9月20日报道,NASA将开展头低位-6°的卧床实验,并已在其网站上招募志愿者,志愿者需要在向下倾斜6°的床上躺70天,实验结束后可获得高达18 000美元的报酬。NASA表示,通过卧床实验研究人体在空间任务中可能发生的变化以及完成特定任务需要具备什么样的身体机能。实验  相似文献   

7.
7月15日至8月15日,位于北京航天城内的中国航天员中心开展了女性头低位卧床实验。这是我国首次组织以女性在模拟失重环境下的生理变化特点为研究目标的卧床实验。研究者希望通过本次实验,获得女性在太空失重环境中生理活动的基本变化情况,并验证相应防护方法的有效性和可靠性。此次实验为探索我国交会对接任务女性在轨失重生理效应的规律特点,研究女性在轨防护措施应用原则及评估防护效果提供了实验数据。参加本研究的所有志愿者均为北京市各高校的在校女大学生。在近百名的报名者中,经过初筛、复查等数轮包括各种生理和心理测试后,共有22名志愿者进入最后的卧床实验。实验中,所有志愿者均需在床上完成吃、喝、拉、撒等各种日常活动。本次实验的顺利完成将加强对女性在太空中生理变化特点的认识,为我国首次将女性航天员送入太空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多彩的历程     
苏佳 《航天员》2010,(4):28-28
七月的风吹起,揽动一股股燥热的气流,门诊部的三楼病房中,空调送来阵阵凉风。在这舒适、安逸的环境中,他们、她们和我们共同完成15天女性头低位卧床实验。  相似文献   

9.
林楠 《航天员》2010,(4):22-23
自7月22日正式卧床开始.一天24小时志愿者基本每刻都头低位、躺卧在-6°倾斜的床上。洗漱、吃喝等活动.甚至是小便都要在这张床上进行。虽然不是病人.但躺在床上不能充分自理的情形却也让志愿者着实体验了一把重病卧床的“病号”感觉。  相似文献   

10.
《航天员》2008,(3):28-29
实验志1实验进程1-15天实验日期2007年11月27日-12月12日实验白描:此为实验的第一阶段,要求21名志愿者全部完成15天卧床实验;各实验项目能按照计划节点顺利完成。这一阶段通常为"人体生理反应的急性适应期",志愿者们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头晕、鼻塞、腰酸、心慌等现象。不少志  相似文献   

11.
为测定在28d头低位(HDT)-6℃卧床期间,进行下肢运动和下肢负压(LBNP)训练是否对立位耐力和血容量调节激素有影响。12名健康男性为受试者,分为两组,一组为不采用对抗措施的对照组(No-CM,n=6),另一组为采用对抗措施的对抗措施组(CM,n=6),简称对抗组。LBNP训练在HDT卧床的第8d开始,在特制的仰卧位自行车功量计上双腿进行分级的动力学和等长阻力锻炼,每周6d,每天2次,每次15  相似文献   

12.
《航天员》2008,(3):22-23
《日班人员岗位职责》《夜班人员岗位职责》《异常现象报告制度》《60天卧床实验数据管理规定》《志愿者进出卧床实验室登记制度》《志愿者宿舍内务卫生检查评比登记表》《志愿者日常须知及管理规定》"非岗位人员不得进入实验区域!"一条黄色警戒线,拉出神秘航天城里一片紧张谜雾。穿着白色大衣、带着口罩的岗位人员拿着厚薄不一的文件繁忙地穿梭其中。墙壁上各种各样的管理  相似文献   

13.
《航天员》2008,(3):30-31
实验志2实验进程15-30天实验日期2007年12月13日-28日实验白描:卧床前15天是人体生理反应的急性适应期,但随着卧床实验时间继续延长,志愿者的生理不适逐渐消失,单调乏味的生活,限制活动等因素成为主要应激源。这个阶段,工作人员必须丰富志愿者的日常生活,充实他们的精神力量。本阶段的实验要求是在不出现严重生理及心理反应的基础上,实现95%的志愿者完成30天卧床实验。  相似文献   

14.
心血管调节的性别差异使女性的立位耐力较低,头低位卧床(HDBR)和航天后的心血管失调可导致立位耐力不良。有关男性心血管的研究很多,而女性的研究则很少。因此,目前关于性别对心血管失调的影响尚不清楚。  相似文献   

15.
《航天》2012,(8):35-35
(本刊讯)国际宇航联执行主任Christian Feichtinger在神舟九号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后当日发来贺信。他在贺信中说:向中国宇航学会、中国航天以及所有中国人民表示祝贺。三名中国航天员飞天、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载人交会对接以及三名航天员进入天宫一号的每一个瞬间都激动人心。此次发射非常成功,一切都进展的非常顺利,热烈祝贺此次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相似文献   

16.
8名健康女性参加120d头低位低动力试验,通过分析他们的生活史和每月记录的神经生理学方面的资料,研究神经系统和脑血液循环的状态。研究发现,头部位置的改变和长期头低位低动力状态是发生大脑血液循环紊乱的危险因素。最常见的血液动力学改变是基底动脉血液供应区,这主要是由于试验的条件和在骨质的脊柱腔中的动脉解剖分布特点所决定的,在神经学检查时发现脑干结构占有很重要的关系。在低动力60d时是最关键的时期,此时出现不稳定的神经生理方面的徽小症状,它反映出了脑主干动脉系统中血液动力学的改变。发现长期低动力时体力训练能减缓脑血液动力学紊乱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李迁 《中国航天》2005,(12):8-9
继神舟五号圆满进行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后,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又取得了圆满成功。10月17日凌晨4时33分,在经过115小时32分钟的太空飞行,完成中国真正意义上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实验后,神舟六号载人飞船返回舱顺利着陆,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安全返回。从“一人一天”到“两人五天  相似文献   

18.
李莹辉 《航天员》2012,(4):54-55
6月18日下午17时06分,神舟九号飞船指令长景海鹏打开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舱门,3名航天员顺利进入天宫一号。在太空飞行的第3天到第12天,即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组合体飞行的第1天到第10天,航天员在天宫一号内完成了15项空间医学实验。女航天员刘洋作为任务专家,承担着相对较多的实验任务。总体负责空间实验的照料和管理。  相似文献   

19.
展望2012     
《卫星应用》2012,(1):1
过去的2011年里,世界主要航天国家在全球经济低迷的状况下艰难前行。美国军用卫星系统渡过了最艰难的时期,发展相对顺利。GPS、天基红外、宽带卫星通信、先进极高频通信卫星等军用系统顺利推进。在美国国防采购专门媒体《国防工业日报》上,这几个大型军用系统经常成为报道的主题,不时有进展披露。  相似文献   

20.
欧洲X射线卫星项目进展顺利XMM是欧洲迄今最大的科学卫星欧洲最大的科学卫星X射线多镜面卫星(XMM)的研制工作目前进展顺利,将在1999年8月2日由阿里安5运载火箭发射。该卫星采用了很多新技术,如反射栅分光计等。卫星重3.9吨,长10米,带3台高灵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