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李士明  陈矛章 《航空动力学报》1992,7(2):181-185,198
本文研究轴流压气机流场周向非均匀性的动量输运和能量输运作用。作者发展了一个多级压气机的周向非均匀作用模型。模型的主要基础及初步的试验对比表明了模型的可靠性。模型的数值结果表明:周向非均匀的动量输运作用不显著,但其能量输运作用很强、具有与湍流作用相同的量级;周向非均匀的动量输运作用能否忽略不计以及周向非均匀能量输运作用与湍流作用的相对大小,都决定于压气机的几何结构、径向位置和运行工况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李士明  陈矛章 《航空动力学报》1992,7(4):319-324,391-392
本文构造出一套新的统一表示湍流和二次流径向掺混作用的多级轴流压气机子午通流流场的模型方程组。除了掺混系数外,新的方程组没有其它的未知关联项,使得含径向掺混的多级轴流压气机子午通流的计算简单得多,相应计算机程序的计算时间只是无粘计算机时的约1.5倍。新方程组的数值结果与试验结果以及与则Gallimore掺混理论结果比较,表明新方程组的合理性和优越性。新方程组有严格的理论基础,不仅能用于亚音压气机,还可能用于跨音和超音压气机。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大型客机使用的当代先进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及其下一代的风扇/压气机气动设计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探讨了我国研制高性能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在风扇/压气机方面所面临的严峻挑战,以及为了满足我国研制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的需求,需要在风扇/压气机气动研究方面尽快展开的一些关键研究.   相似文献   

4.
加温加压压气机试车台在发动机研制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航空发动机关键部件试验研究是航空发动机研制工作中的重要一环.本文简要概括了航空发动机三大部件之一的压气机部件在研制中须开展的试验研究工作,介绍了国内外压气机部件试验研究现状,分析了加温加压压气机试验器在压气机部件研制中的地位和作用,最后介绍了中国燃气涡轮研究院加温加压压气机试验器建设的设想.  相似文献   

5.
李士明  陈矛章 《航空学报》1991,12(11):592-599
 随着压气机向着更高的级负荷和更低的展弦比方向发展,径向掺混问题在气动分析和气动设计中越来越重要,当前对决定径向掺混的主要因素众说不一。本文用严格的理论,得到了用统一形式表示含二次流和湍流在内的各个径向掺混因素的多级轴流压气机通流基本方程组,并讨论了二维通流流场湍流掺混与实际流场三维剪切结构的关系。基本方程组的数值结果与试验结果以及其它掺混理论结果比较表呀,该方程组能够满意地模拟多级轴流压气机中的径向掺混特性。  相似文献   

6.
李士明  陈矛章 《航空学报》1992,13(5):253-259
本文发展了一个轴流压气机子午流面二维计算中模拟三维剪切结构对子午流场作用的湍流模型。试验与这一模型进行了初步的比较。模型表明,在多级轴流压气机子午流场计算中,必须计入实际流场三维剪切结构对子午流场的湍流扩散作用。  相似文献   

7.
小型轴流压气机静叶排出口尾迹流动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项效镕  刘波  王庆伟  陈云永 《航空学报》2009,30(11):2045-2051
基于小型轴流压气机实验台,运用热线风速仪(HWA),对不同转速、流量工况下,静叶排出口尾迹流动特性进行实验研究。对同一工况下尾迹区时均速度及湍流度分布规律的研究表明:受前排动叶的影响,静叶排不同叶展截面处尾迹大小、尾迹中心位置存在着明显差异;沿展向叶根、叶尖附近湍流度明显高于主流区。同时,还对不同工况下静叶排尾迹区各统计参数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较为系统地总结出轴流压气机工况变化对静叶排出口尾迹大小、尾迹中心位置、尾迹区湍流强度以及雷诺应力大小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超声速湍流机理的实验研究是一件十分困难的工作.在2000年以来,本研究小组在低噪声超声速混合层风洞研究、超声速流动精细结构测量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这给超声速混合层湍流精细结构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为了研究超声速混合层及其气动光学问题,在研制的超声速混合层风洞中,主要以基于纳米技术的平面激光散射技术(Nano-trace Planar Laser Scattering,简称NPLS)为基础,研究了几种对流马赫数的超声速混合层从层流到湍流转捩过程K-H不稳定涡的空间结构,以及K-H不稳定涡的空间结构随着时间的发展过程.实验结果清晰地反映了湍流混合的不稳定性与转捩的精细结构,以及转捩过程的展向精细结构.  相似文献   

9.
孙巍 《推进技术》2022,43(7):189-205
为了提高压气机内角区分离的RANS建模精度,基于剪应力输运模型(SST模型),本文评估了湍流非平衡和各向异性修正对压气机角区分离预测的影响。结果表明,角区分离区上游端壁二次流以及角区分离流均呈现出很强的湍流非平衡和各向异性行为,结合非平衡和各向异性修正而提出的NSST-Helicity-QCR模型能够在各类工况下给出最为准确的角区分离预测结果。为了进一步验证提出的NSST-Helicity-QCR模型能够合理捕捉压气机端区流动物理,基于一种新型混合RANS-LES方法——应力融合涡模拟(SBES)构建的高保真时间精确湍流数据库,本文对NSST-Helicity-QCR模型进行评估反馈。结果表明,NSST-Helicity-QCR模型合理捕捉了端壁二次流以及角区分离流的湍流非平衡行为,但仍低估了角区分离区内的湍流各向异性行为。  相似文献   

10.
航空发动机风扇/压气机技术发展的若干问题与思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刘永泉  刘太秋  季路成 《航空学报》2015,36(8):2563-2576
未来10~20年我国航空发动机科技将迎来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必须做好充分准备。以航空发动机核心部件--风扇/压气机气动领域为重点,首先,从设计方法、理论、设计性能指标发展以及气动力学仍存在的疑问角度出发,梳理了其国际发展态势;随后,针对基础研究、创新能力等方面,阐述国内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最后,分析给出关于风扇/压气机后续发展的方向、思路和重点,力求为我国军民航空发动机风扇/压气机的技术研制思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叙述了国内外跨音离心压气机的发展概况以及内部流场的计算方法和气动设计方法的现状和发展, 提出了作者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唐狄毅  王永明 《航空动力学报》1993,8(3):217-220,306
本文介绍一种轴流压气机非设计性能的预测方法。该法特点是 ,在流线曲率法解径向平衡方程基础上 ,引入环壁附面层损失的计算 ,考虑叶型存在对气流熵增和总焓变化的影响 ,并计入二次流 /径向间隙流引起的损失 ,激波、尾迹损失等。结果与试验数据对比符合工程要求。  相似文献   

13.
采用试验与数值手段研究周向槽处理机匣轴向位置对压气机性能的影响,在一亚声速转子上进行三种不同轴向位置的周向槽处理机匣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三个轴向位置的机匣处理均扩宽压气机的稳定工作范围,轴向位置不变时扩稳效果最好,轴向位置前移次之.数值计算所获得的裕度改进量变化趋势与实验的符合良好.通过详细地分析处理机匣轴向位置变化对压气机顶部区域流场结构的影响,揭示了周向槽处理机匣轴向位置对压气机性能影响的流动机理.   相似文献   

14.
槽式处理机匣开槽数目对扩稳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试验与数值手段研究周向凹槽槽数变化对压气机性能的影响,在一亚声速转子上进行4种不同槽数的周向槽处理机匣试验。试验结果表明,4种不同槽数的机匣处理都提高压气机的失速裕度,在相同槽宽下开槽数最多的扩稳效果最好,开槽数目最少的扩稳效果最次。数值计算所获得总性能与试验结果符合良好。通过详细地分析凹槽槽数变化对压气机顶部区域流场结构的影响,揭示了周向槽槽数变化对压气机性能影响的流动机理。  相似文献   

15.
航空发动机主动稳定控制方法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主动稳定控制能够抑制压气机旋转失速、避免喘振,从而减小稳定裕度,扩大工作范围,使压气机性能得到最大发挥。针对航空发动机主动稳定控制关键技术,分析了以Moore-Greitzer模型为基础的压气机模型、模态控制与非线性控制两种主动控制方法,在此基础上讨论了主动稳定控制方法存在的不足,并指出了压气机模型与主动稳定控制方法的未来发展方向,可为航空发动机主动稳定控制理论研究与工程应用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槽式机匣槽宽变化对扩稳效果影响的试验与数值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试验与数值手段研究周向凹槽槽宽变化对压气机性能的影响,在一亚声速转子上进行3种不同槽宽的周向槽处理机匣试验。试验结果表明3种不同槽宽的机匣处理都提高压气机的失速裕度,最小槽宽的扩稳效果最好,其他两宽槽次之。数值计算所获得总性能与试验结果符合良好。通过详细地分析凹槽槽宽变化对压气机顶部区域流场结构的影响,揭示了周向槽槽宽对压气机性能影响的流动机理。  相似文献   

17.
某航空发动机全包线气动稳定性设计方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刘永泉  施磊  梁彩云 《航空动力学报》2012,27(11):2462-2467
根据稳定性基础理论及工程经验,以某型航空发动机为例,按GJB/Z 224-2005进行了全包线气动稳定性设计,并进行了试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发动机在高空小表速节流状态下风扇和高压压气机的需用稳定裕度均较大;在发动机包线右边界,风扇需用稳定裕度较大,且基本一致;着陆过程受喷管亚临界影响,风扇需用稳定裕度较大.因此,这些工况在发动机设计和使用中应重点关注.在发动机气动稳定性设计时应保证风扇和高压压气机可用稳定裕度大于需用稳定裕度,并留有一定余量.采用的设计方法可以有效地满足复杂工程研制需求.   相似文献   

18.
李小彪  张振家 《推进技术》2001,22(6):483-485
为了定量评定燃气涡轮发动机的风扇和压气机的气动稳定性,分析了影响风扇和压气机稳定性的外部扰动参数,介绍了工程计算气动扰动和燃扰动对风扇和压气机的影响所采用的标准型扰动,给出了在外部气动扰动和热扰动作用下的风扇和压气机的稳定裕度变化的一种计算方法,可供工程研制中参考。  相似文献   

19.
压气机试验过程中虽经常需要进行气动、振动、噪声等多种动态信号的测试与分析,但多是孤立进行的,信号的同步测试和统一分析面临困难。因此对一些多物理场耦合现象研究缺乏手段,不能完成细致的描述。本文主要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种可直接用于工程的多场动态信号统一同步测试分析方案。首先简要描述了动态测试技术在压气机气动非定常现象导致的气动、结构失稳研究方面所起到的作用,说明了针对压气机非定常现象进行多物理场动态信号同步测试分析技术研究的必要性。其次完成了多物理场动态信号同步测试分析方案设计,解决了时间同步、相位修正和同步测试分析等关键问题。最后将其应用于某航空发动机压气机的非定常故障机理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充分展现了该动态测试平台在压气机非定常现象研究方面的广阔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