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西北航空公司 2月 3日宣布针对亚洲商务旅客正式推出“头等万里飞” (ConnectFirstAmerica)优惠项目。凡是以公布价购买环宇商务客舱机票 ,从亚洲任一航点 (日本除外 )出发 ,经东京成田或大阪关西机场转机 ,前往洛杉矶、旧金山、拉斯维加斯、西雅图的旅客 ,均可免费获得升至头等舱的优惠。美西北航国际业务兼资讯服务执行副总裁菲利浦·海恩(PhilipHaan)表示 :“我们十分高兴能扩大‘头等万里飞’项目至亚洲区商务旅客。目前 ,没有其他美国航空公司能为商务舱旅客在国际和美国国内航线上同时提供头等舱升…  相似文献   

2.
产品·服务     
《今日民航》2010,(2):16-16
<正>坐飞机选山航买机票送门票目前,山东航空公司与山东省旅游局联合推出"好客山东贺年会"旅游门票赠送活动。旅客在2月28日之前购买山航由山东省外至山东省内的机票,均可获得由山航免费提供的山东省内景点门票一张。此外,凡是在活动期间乘坐山航"好客山东号"飞机前往山东的旅客,均可以参与机上举办的"好客山东贺年会"旅游门票抽奖活动,  相似文献   

3.
"我基本不逛名胜,到了一个地方,不会走专门的旅游线路,会先买一张地图,找自己比较感兴趣的地方,所以也比较浪费钱和时间。因为时间不固定,就基本买不着打折机票。""我特别不愿意提前去机场,除非是开会,我会早点到机场候机。大部分出去旅游的时候,为了把更多的时间留在景点地区,基本上都是赶着点去乘回程航班。"  相似文献   

4.
来信     
《今日民航》2013,(8):21
实在的信息服务今日民航杂志是我比较喜欢的一本杂志,内容丰富,有自己的特色。我差不多在两年前就开始关注它,现在在机场候机,有时间看杂志的话,都会去找一本翻一翻。从旅客的角度来说,我倾向于去了解一些与自身相关的内容。我认为今日民航杂志在这方面做得不错,许多栏目都是从旅客角度出发的。就拿航讯来说,介绍业内最新新闻资讯的版块,如果仔细看的话,你会发现航空公司和机场资讯的选择基本都是从旅客角度出发,给人感觉不是为了宣伟而宣传,而是在为旅客提供一种实在的信息服务。这期封面故事关于航班延误的专题可以说很及时,我看到这本杂志的时候也正好  相似文献   

5.
数字     
正1万亿5月17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通用航空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将建成500个以上通用机场,通用航空器达到5000架以上,年飞行量200万小时以上,通用航空业经济规模超过1万亿元。43618万人次2015年,民航全行业完成旅客运输量4361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1.3%。国内航线完成旅客运输量3941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9.4%;国际航线完成旅客运输量420;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3.3%。  相似文献   

6.
柏蓓 《今日民航》2011,(5):14-14
4月15日,国航在上海、广州、成都三地同时推广一项空中飞行与地面运输相结合的革新服务。现在,上海长途西站的部分班次汽车已经以虚拟航班的形式进入国航订座系统,旅客在预订机票的同时,就能买到上海至苏州、无锡、宁波的汽车  相似文献   

7.
为了弥补航班延误给旅客带来的损失,增强客户体验,淘宝旅行联合阳光保险公司,针对淘宝用户推出独家专享的航班延误险:只要在淘宝旅行订购机票的用户,航班延误超过两小时就能获得200元的赔偿金。据悉,淘宝旅行是国内首家推出航空延误险的旅游平台,此举将在业内树立起新的服务标杆,使消费者获得更贴心、更有效的用户体验。  相似文献   

8.
数字     
<正>12个3月19日,中国民用航空局、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联合印发《航空医疗救护联合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决定从即日起至2020年12月31日在北京、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山东、湖北、广东、重庆、四川、陕西等12省(市)开展航空医疗救护联合试点工作。12.64亿人次据民航局3月6日发布的《2018年民航机场生产统计公报》,2018年,我国机场全年旅客吞吐量达到12.64亿人次,较2017年增长10.2%。其中,国内  相似文献   

9.
航企     
《今日民航》2013,(3):16-16
国航首推"超值头等舱"国航武汉营业部近日推出"超值头等舱"产品,2月21日~3月31日(旅行日期)武汉飞北京选择CA1342、CA8206航班,最低只要1100元便可享受与3240元头等舱票价同等的各项服务。据了解,国航推出此项优惠活动,旨在让更多的旅客能体验到国航优质的头等舱尊贵服务。  相似文献   

10.
麦子 《今日民航》2013,(7):44-51
"你让我下飞机抽根烟,反正飞机也不飞!""先生,请您谅解,现在舱门已经关闭,飞机正在等待起飞,乘客不能下飞机了。"这是6月17日9时50分发生在天津滨海国际机场的一幕。从天津飞往杭州的航班因"航空管制"原因,延误起飞,乘客余某以"下飞机抽根烟"为借口想要闹事督促飞机决点起飞,与机组人员发生争执。当民警赶到时,又遭到余某同行朋友胡某的阻挠,他们不理智的行为不仅令原本马上要起飞的航班又延误了105分钟,还换来了严厉的处罚,两人被依法行政拘留10天。这样的事件我们已经不止一次看到。近年来,延误以及由它引发的各种问题,一直困扰和考验着中国民航。据《2012年全国民航行业发展统计公报》,我国航班正常率为74.83%,相当于每4架民用航班中,就有一架航班出现了延误。这个结果是包括旅客、航空公司及机场工作人员在内的所有人都不愿看到的。那我们的航班究竟为什么会延误,延误了我们又该如何应对?这不是抛给某一个人的问题,而是我们所有人。  相似文献   

11.
周涛 《今日民航》2012,(6):120-120
"一个人一生只能做一件事。"这句话看起来有点意思。这句虽非至理也不出名的格言是谁说的?你也许会问。是我。有一天,我和几位客人聊天,谈起了当今天下全民皆商的壮阔趋势。他们告诉我,现在不少作家已经弃了笔,去做能赚钱的生意。他们说,你呢?你怎么看?我就回答了这句话。  相似文献   

12.
摄影师镜头下的公务机,与我们看见的公务机有什么不同?一年一度、亚洲最大规模的公务机展(ABACE),每年4月如期在上海虹桥机场上演公务机大秀,世界顶尖公务机携自家看家机型悉数到场,迎接各路买家、看客的光临与洽谈。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走向世界的中国企业家们,越来越多地感受到被誉为"时间机器"的公务机,可以大大提高商业活动的效率,创造更多的财富价值。作为连续6年参展的权威专业媒体,《今日民航IFLY》杂志今年特别举办了首届"公务机零距离摄影大赛"。短短一周时间,我们就收到了近干张参赛作品,有专业摄影师和摄影爱好者用单反相机拍摄的构图讲究、布局巧思的作品,也有很多普通看客用手机拍摄的看似不经意、却饶有趣味的照片——智能手机普及的高效能的摄影功能,使得人人都可以是摄影师。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我们从相机组和手机组的参赛作品中遴选出各30幅入围作品,发起了网络公开投票,在仅仅两周的时间里就吸引了上万人参与投票。本次大赛特别邀请了摄影大师、影像艺术家陈长芬作为艺术总评委。陈长芬不仅是第一个登上《时代》杂志封面的中国摄影师,也是从民航业走向全世界的著名影像艺术家。能邀请陈大师为大赛的专业水准进行把关,是我们这次大赛的莫大荣幸。看到网络投票的盛况,年逾七旬的陈大师欣然为这次大赛的作品撰写了一篇热情洋溢的文章《零距离》,为好作品点赞,为年轻人喝彩,为公务航空和通用航空在中国的未来鼓与呼。"未来的半个天空属于通用航空"。正如陈大师在文章结尾所言,我们举办此次公务机零距离摄影大赛的初衷,就是拉近包括公务航空在内的通用航空与大众的距离,让更多的人走进公务机、走进通用航空;也只有使通航文化更多地得到普及,通航才有可能在中国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根据网络投票情况和作品的艺术水准,大赛组委会最终按相机组和手机组分别评选出本次"公务机零距离摄影大赛"的"最佳人气奖"和一、二、三等奖以及优秀奖若干名。籍此,我们将本次大赛获奖作品和优秀作品做专题刊出,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3.
莫尔罗(Charles T.Morrow)博士是美国导弹冲击振动工程专家,早年毕业于哈佛大学,取得哈佛大学声学和通讯工程博士学位,先后在哈佛水声电声试验室,斯佩里陀螺仪公司,休斯公司,宇航公司,LTV研究中心,Ling-Altec电子公司,先进技术中心工作过。他是一个从基础科学领域走进工程技术领域的学者,在声学,电子机械装置,冲击和振动,噪声控制等学科有较深的造诣。据介绍,五十年代苏联洲际导弹研制成功以后,美国深感落后,为了解决导弹的可靠性问题,他们把受过高级训练,特别是具备声学基础和对统计学与概率论有经验的人请到导弹领域,以便认清问题和提供解决办法。莫尔罗就是其中一个。他负责制定了美国第一个洲际导弹环境试验规范,同时引进随机振动和连续谱的概念,并发展了关于概率分布,功率谱和结构的随机振动响应等基本概念。他著有《冲击振动工程》第一卷(1963),《作为技术管理工具的环境试验规范》(1981)等书。并为《随机振动》第二卷(1963),《导弹包装基础》(1955),《科技百科全书》(1971),《冲击振动手册》(1975年版)撰写了重要章节。从著作来看,他在学术上有独到的见解。应北京强度环境研究所的邀请,莫尔罗博士于1982年9月19日至10月4日来华与我国冲击振动界人士进行技术交流。他以“环境试验和统计可靠性试验的关系”,“冲击振动工程”为题,介绍了他本人及美国在导弹的可靠性、环境、规范、试验、设计和设备等方面的研究情况;同时就可靠性试验和环境试验的关系、冲击振动工程、隔震问题、低频振动问题与我国同行进行了技术座谈。概括起来,他的主要技术观点是: (一)对于导弹,应该把人力、物力花在研制初期的可靠性增长试验上,而不花在到研制后期才见结果的可靠性指标验证试验上。 (二)对于导弹,环境试验规范应起到指导设计作用,而不只起到在设备研制完以后的检验作用。 (三)导弹的主要振源是发动机噪声和气动噪声;环境试验的目的是发现设备的薄弱环节,纯粹的模拟真实环境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四)美国的导弹用的电子设备和惯性器件不用隔震器,也不用粘弹性材料隔震。问题通过限制设备的最低谐振频率和提高设备在高频的抗震能力来解决。 (五)描述瞬态振动环境的办法美国目前尚无定论;在制定洲际导弹规范时,并没有多少数据;美国现有规范中的低频段,并不是真实环境的表述,而是试验设备的使用极限。莫尔罗博士是迄今为止来华的学者中唯一搞导弹的专家。由于他自始至终参加了美国第一代洲际导弹的冲击振动工程工作,因此他的技术观点与实践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美国导弹的发展,从中吸取有益的经验。尤其是他在可靠性增长、隔震、低频方面所提到的问题,正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但是,由于保密的原因,加之他最近已退休,某些技术内容以至观点未必能反映美国当前的技术状况。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虽然莫尔罗关于导弹的统计可靠性试验的观点已经反映在1975年出版的《冲击振动手册》之中,但是据我们所知即使在美国还有另一种颇为不同的观点与实践,肯定了导弹的统计可靠性试验的必要性。在这次技术座谈中,我国有关方面的同行就此问题与莫尔罗博士展开了讨论,提出了不同意见。但是这个总结只反映了莫尔罗本人的观点。不言而喻,与他的其它技术观点一样,它既不能作为美国技术状态的全面描述,更不能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我们欢迎全面介绍美国在这方面情况的文章,欢迎有关人员参加讨论这些问题和对莫尔罗的观点进行评价。这次技术座谈是由北京强度环境研究所所长陈奇妙同志主持的,由何克让和厉慧敏同志翻译,吴家驹和冯振兴同志记录。本文是由吴家驹同志整理成文,宋文治、张维纲、郑开陛和李德林等同志校阅补充,最后由陈奇妙同志审订的。以下按可靠性试验、规范、数据处理、试验方法、隔震、非平稳问题,对莫尔罗博士的报告及部分座谈答问内容进行整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