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印制电路板技术的发展也不过是五十年的历史。1940年前后英国Eisler开始研究腐箔法技术,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有较多的应用。同时美国人广泛研究了印制电路制造工艺,直到覆铜箔纸胶板技术解决后,才得到应用。日本在1947年到1956年从国外引进了印制电路技术。国内1956年开始研制印制电路板,1957年开始生产使用。南京晨光机器厂在总结去年工艺工作的基础上,制订了一九八九年工艺工作的奋斗目标,即三上一提高(上质量、上品种、上水平,提高经济效益),具体内容如下:(1)增强工艺意识,尽快提高自身素质;(2)健全体制,加强工艺管理;(3)抓好新老产品生产的工艺服务工作;(4)实现内涵为主的扩大再生产,达到优质高产低消耗;(5)在多  相似文献   

2.
盲源分离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盲源分离是近十几年来才发展起来、用于从多个信号混合后的观测信号中分离出源信号的一门新技术 ,已在许多领域获得了广泛的应用。综述了盲源分离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提出了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并阐明了将其用于电子对抗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二次大战前,德国航空与火箭研制工作已有较好的基础。但战后,西德宇航研究与航空工业直到一九五五年才全面恢复。在原航空工业的基础上,一九六一年空间、宇航技术就列入了政府计划。次年,政府第一次为研究技术拨款,并建立其空间工业。1976年后,与法、美合作分别发射了两颗“交响乐”通信卫星和两颗“太阳探测器”。目前正研制空间实验室,预计1982年用美航天飞机送入太空,从而达到了宇航活动的高峰。  相似文献   

4.
1843年B·P·哈密顿首先在数学中引入四元数,直到廿世纪六、七十年代才在控制工程中得到实际应用.由于四元数建立的坐标转换矩阵省去了欧拉角三角函数的繁琐运算,减轻了计算机的负担,从而使速率积分陀螺型的捷联式制导系统在导弹与宇航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四元数法也解决了潜地导弹出水、多头分导、宇航飞行器的大姿态所引起的欧拉角退化.此外,四元数对于最佳空间转换的研究也是极为方便的.  相似文献   

5.
正2018年10月,中国宇航学会返回与再入专业委员会将在北京召开第六届飞行器进入、减速、着陆与上升(EDLA)技术的全国学术会议。本次会议主题为"聚焦再入创新引领空天融合"。现开展会议征文,欢迎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投稿,广泛交流该领域内最新技术及科研成果,推动我国未来航天技术的持续发展。一、征文主题1.EDLA新技术及发展战略研究:航天器天地往返技术发展战略;航天器可重复使用技术、发展及应用研究;航天器再入/进入、减速与着陆领域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航天器再入进入、减速与着陆技术的展望  相似文献   

6.
介绍国内外印制电路技术的最新发展,旨在为计算机设计师提供最新技术信息并纠正某些错误的看法。介绍了8种印制板的特点,对热风整平技术也作了说明。  相似文献   

7.
虽然直到二战期间雷达才发展成为一项成熟的技术,雷达探测的基本原理却和电磁学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1886年赫兹(Heinrich Hertz)试验性地检测了马克斯韦(James C.Maxwell)原理并证实了无线电和光波的相似性。赫兹指出,无线电波可被金属体和绝缘体反射。有趣的是,尽管赫兹的实验都是用较短波长的辐射(66cm)进行的,其后的无线电工程却几乎全都采用较长的波长。直到近三十年,才开始大范围使用较短波长。  相似文献   

8.
临近空间飞行器应用前景及发展概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艳奎 《中国航天》2009,(10):39-41
由于技术和认识上的原因。临近空间的战略价值直到最近几年才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并且因其潜在的军民两用价值而成为各国研究的热点。美国、俄罗斯、欧洲、韩国、英国、日本、以色列等国家目前正纷纷投入大量的经费.积极开展临近空间飞行器的技术与应用研究。从发展总体水平上看.国外临近空间飞行器技术仍处于关键技术攻关与演示验证阶段,要获得较高的军用价值仍需实现关键技术上的突破。  相似文献   

9.
离子选择性电极的研究和应用在七十年代分析化学领域中是发展较快的一门新技术。目前广泛应用于矿物、冶金、化工、水质监测、环境保护、医药卫生等一切与溶液化学相关的领域。本文简单地叙述与此项技术有关的一些问题及其在工厂实验室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航天工业行业标准 QJ 1745-89 《波峰焊接技术条件》,因其技术内容已被QJ 3011-98《航天电子电气产品焊接通用技术要求》和QJ 2600-94 《波峰焊接工艺技术要求》等标准所覆盖。经航天印制电路与电装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建议,总公司批准,本标准于1999年3  相似文献   

11.
<正>2019年8月,中国宇航学会返回与再入专业委员会将在青岛召开第七届进入、减速、着陆与上升(EDLA)技术的全国学术会议。本次会议将围绕"天地通途自由往返"主题,结合火星、探月、载人航天工程等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工程及航天技术的民用转化研究,开展研讨。现进行会议征文,欢迎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投稿,广泛交流该领域内最新技术及科研成果,推动我国未来EDLA技术的持续发展。一、征文主题1. EDLA新技术及发展战略研究:航天器天地往返技术发展战略;航天器可重复使用技术、发展及应用研究;航天器再入/进入、减速与着陆领域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航天器再入进入、减速与着陆技术的展望;地外天体着陆、起飞技术发展  相似文献   

12.
快速电镀技术是国外六十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门新的电镀技术。国内从一九七九年开始研究镀液配方和进行工艺试验,当年试验成功,并进行了鉴定。经过四年多的试验和全国二十六个省市的应用,该项技术已被国家经委列为“六五”计划期间新技术的重点推广项目。 快速电镀技术具有镀层形成快、质量可靠、经济效果显著、应用方便等特点,因此,它在民用技术方面和军工产品领域都比较快的得到了广泛应用。我部也开始注意到这门技术的应用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岳松堂 《中国航天》1995,(12):11-12,14
欧洲的反导防御问题岳松堂从二战时期德国的V-2火箭算起,弹道导弹在战场上的使用已有50多年的历史了,但直到最近才引起了欧洲军内外人士的广泛注意。弹道导弹近年来在一些第三世界国家的严重扩散使欧洲国家感到非常不安,海湾战争中弹道导弹的使用使这一问题更加突...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在小型化的印制电路设计中采用的CAD技术,使用TANGO软件,其分辨率为1mil,建立片式元器件的焊盘图形库,叙述了建库的一般过程,并对小型化电路设计过程及应注意事项作了详细论述。  相似文献   

15.
随着计算机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CAD/CAM)技术、数控技术的不断发展,航天型号产品制造技术也面临着如何应用这些高、新技术进行技术改造,提高航天产品制造技术和工艺管理水平的问题。在“七五”计划期间,以飞航导弹制造技术改造为目的,开展了飞航导弹CAM技术研究。该项研究已成为航天系统CAM技术应用示范工程。CAD/CAM一体化技术应用于飞航导弹制造的关键环节上,改变了传统的制造方法;建立了飞航导弹CAM车间单元系统,完成了多项关键零件的加工,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1991年10  相似文献   

16.
针对紧缩场应用初期,新技术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积累的试验经验,文章介绍了我国首个整星级天线紧缩场测试成果,提出了应用紧缩场测试技术所需注意的方面和关键环节,并进行了紧缩场测试技术与传统远场测试技术的比较等,为今后紧缩场试验技术研究与应用发挥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正北京大学空间物理与应用技术研究所Institute of Space PhysicsApplied Technology,Peking University北京大学空间物理与应用技术研究所隶属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研究所历史可追溯到1958年北京大学建立空间物理学科点。空间物理学是一门交叉性应用基础学科,它以日地空间环境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探测)地面二三十千米高度以上直到整个太阳系这一广阔空间中的基本物理过程,旨在探索太阳系中的基本物理现象和规律,为现代社会的高技术系统提供支撑服务,为人类的航天活动提供安全保障。  相似文献   

18.
新型耐火材料高强度轻质粘土砖才问世不久,而热处理炉应用它做炉衬却日益广泛。应用这种耐火材料做炉衬具有炉体轻、升温快、保温性能好、炉温波动小、筑炉性好等优点。它完全能满足普通热处理的质量要求,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新型耐火材料。1983年,我厂应用高强度轻质粘土砖做大型井式淬火电阻炉炉衬,运行一年多,开炉250余次,实践证明,各项技术特性达到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9.
浅析航天器热控技术的预先研究及其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回顾了我国航天器热控制预先研究的历程,以早期的热管和百叶窗预研为例,说明新技术的预先研究对航天器热控技术进步所起的重要作用。热管技术和百叶窗的进一步发展,证明了预研成果的应用研究对推动该项技术本身和航天器热控系统发展是十分重要的。文中最后论述了当今热控技术前沿课题的进展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卫星通信业务虽已获得广泛的应用,但至今尚未提供便宜的、能为众多市场服务的移动无线电业务(MRS)。提供该项业务的主要障碍仍是技术问题,它要求高级通信卫星及其先进技术,便宜的移动用户终端等。70年代初就曾展望过一些移动通信卫星系统,但只有现在才具备了建造这种系统的技术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