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雪蒿  王瑞林 《西南航空》2006,105(10):96-100,102
“天际洁白的仙鹤呀.请借与我洁白的翅膀.不飞遥远的地方,只到我思念的理塘。”遁迹于青海湖畔的六世达赖仓央嘉措一曲情歌让理塘蜚声四海。理塘.藏语意为坦荡如镜.坐落于横断山脉东部,属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这是一颗撒落在毛垭大草原旁的高原明珠.目前炙手可热的香格里拉大环线和每年举行的藏区最大规模赛马节正让它在世人前熠熠生辉.  相似文献   

2.
正低头默想仓央嘉措的诗句,好像把好大的泸沽湖当作露台,在摩梭人这里拨动着人类学的心房。走婚,是一种人类学迷思阒静,清澈,泸沽湖在蓝天白云下一直铺到天边的水面让人沉醉,吸引入的不光是美景,更吸引入的是这个美景的背后演绎着摩梭人走婚的世代传奇。摩梭族的"走婚",让很多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产生迷思,甚至想来泸沽湖"体验"。不管是出于迷思,还是  相似文献   

3.
森严的布达拉宫,对于历代达赖喇嘛来说是一个不相信爱情、不相信浪漫的地方。因为它象征着一种以牺牲自我、感化和利益芸芸众生的使命。然而,自从年轻英俊的六世达赖仓央嘉措走到了这里,爱情与浪漫以情诗的方式,像一道道绮丽的彩虹图画在布达拉宫的上空,传送出了无数动人的歌谣。  相似文献   

4.
玫影 《西南航空》2006,106(11):76-78
很早以前,藏人就把德格当作圣地了,几乎是和拉萨、日喀则一样的圣地。这里遍布高山大川,风景壮美,但交通不便,较为闭塞,藏民族的传统文化在此环境中得到了较好的保存.在德格县城中心,有“藏文化大百科全书“之称的德格印经院为藏族地区三大印经院之首,其经书在藏族地区及国内外的藏学界广泛流传,十分有名。德格印经院,又称“德格吉祥聚慧院”,由德格第十二世土司兼第六世法王却吉·登巴泽仁,创建于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至今已有二百七十多年的历史。藏有多部珍贵典籍及三十万余块木刻印板,这些文物对于研究藏族的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医药科技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张洪军 《西南航空》2012,(7):54-56,58
在祖国的雪域高原,有这样一位百岁老人,几十年如一日,每天在家中的小院按时升国旗,她被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授予"每天升国旗持续年数最长的人"称号,并领取了"大世界基尼斯之最"奖牌。这位老人就是被称为"国旗老阿妈"的次仁曲珍。次仁曲珍,夏尔巴人,1910年9月出生在聶拉木县樟木镇的邦村,今年102岁。这位百岁老人从1965年10月1日第一次在自家院子里升起国旗,四十六年来,从未停过。老人记不清换了多少根旗杆和升旗用的绳子,也记不清换了多少面国旗,但她至今仍然保存着她升的第一面国旗。"是毛主席、共产党帮我们农奴翻身得解放,带给我们幸  相似文献   

6.
李乃清 《今日民航》2009,(11):78-81
2009年,摄影天后安妮·莱博维茨(Annie Leibovitz)的希望之春、失望之秋。9月8日,这位几个月前刚获纽约摄影中心终身成就奖的女摄影师,被无数质疑的闪光灯包围:因无法还清贷款,她的房产以及作品难逃抵债命运。  相似文献   

7.
牟子  游鱼 《西南航空》2007,(1):102-104,106
在川西嘉绒藏区,不单有迷人的自然风光,神秘的高碉藏寨,这里还是歌舞的海洋,在古老的歌舞中最使人感觉奇异的是哈玛舞。“哈玛”,嘉绒藏语意为“神兵”。无论从形式到内容,哈玛舞在众多的嘉绒歌舞表演中显得十分另类,至今唯有马尔康梭磨的尕兰村和丹巴巴底尚有流传。不过,如果你到嘉绒藏区旅游,  相似文献   

8.
《今日民航》2012,(8):65-65
定位于高端商务宴请的璟泰公馆是永泰房地产(集团)在京开设的第一家高档商务宴请餐厅。餐厅面积近5000平方米,位于永泰福朋喜来登酒店三层,有31间大、中、小型包房,可容纳500位客人同时用餐。餐厅以中西合璧设计手法营造美轮美奂、磅礴大气的风格,进人餐厅首先会被滴水藏海大型展品设计所吸引,水滴入海,波纹涟涟,亦静亦动,滴水藏海,时空仿如静止。  相似文献   

9.
读书     
《今日民航》2011,(9):91-91
《小姨多鹤》一个苦难年代的温情故事故事开始于上世纪40年代,终止于80年代初。女主角多鹤是被日本政府动员移民到中国东北"垦荒"的普通日本国民。日本战败投降后,她因躲避同村人的追杀,被卖到某个因儿媳不育而有绝户之危的东北人家充当传宗接代的工具。这部作品既反映大时代中小人物的颠沛命运,也是异国情感中爱与美的礼赞。根据此书改变的同名电视剧在全国各地掀起了一股收视狂潮。  相似文献   

10.
四月  董明 《今日民航》2011,(3):90-93
大英博物馆藏、波士顿美术馆、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这些国际知名的博物馆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都以收藏了一件来自中国的艺术品为荣。这究竟是怎样的国宝?为何流散于海外?又为什么时至今日这些艺术品仍然不被中国人所认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