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田美  冯晓星  石蕊  邓向阳  杨卫华 《推进技术》2018,39(8):1771-1779
为了研究气膜-发散组合冷却结构的冷却特征,保证相同的开孔率,设计了三种不同发散孔排布形式的组合冷却结构,采用实验的方法对气动参数和几何参数对绝热冷却效率和对流换热系数的影响规律开展了研究。结果表明:绝热冷却效率和对流换热系数沿主流方向先逐渐降低,达到最低点后沿流动方向二者基本保持不变;在研究参数范围内,主流雷诺数和吹风比对绝热冷却效率的影响不大,但对组合冷却结构的对流换热系数影响较大,随着主流雷诺数和吹风比的增加,对流换热系数均呈现逐渐增大的趋势;针对三种发散孔排布形式的绝热冷却效率和对流换热系数,流向间距大的气膜发散冷却结构最高,流向间距居中的气膜发散冷却结构次之,流向间距最小的气膜发散冷却结构最低。  相似文献   

2.
冲击加多斜孔双层壁冷却方式气膜绝热温比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采用传热传质类比方法,对冲击加多斜孔双层壁冷却方式气膜绝热温比进行了实验研究。主要考虑了双层壁夹缝高度、冲击壁、吹风比、孔排列方式、以及孔间距对局部绝热温比的影响。并且给出了根据 5种几何结构实验板的展向平均绝热温比沿流向的分布运用最小二乘法拟合公式。研究结果表明:对某一确定几何结构的多斜孔实验板,加冲击壁与否以及双层壁间夹缝高度的变化对相同吹风比下的绝热温比影响甚小,局部绝热温比的分布主要取决于吹风比和孔阵排列方式。从绝热温比考虑,叉排长菱形排布比较理想。   相似文献   

3.
林宇震  袁怡祥  刘高恩  谢川华 《推进技术》2002,23(4):273-275,331
对单个主燃孔射流下游的缝槽气膜绝热温比进行的实验研究中,采用了CO2传热传质类比方法测量气膜的绝热温比,考虑了三种气膜吹风比和两种主燃孔射流动量比,研究结果表明:主燃孔射的引入破坏了气膜的完整性,相对于正常气膜的绝热温比值,主燃孔射流正下游区域的气膜绝热温比大幅度下降,在横向偏离主燃孔射流较远的下游区域,气膜绝热温比有一定程度的下降;气膜吹风比对气膜绝热温比的下降有较大影响,而主燃孔射流对气膜绝热温比下降影响小。  相似文献   

4.
不同排列方式多斜孔壁气膜冷却绝热温比研究   总被引:5,自引:7,他引:5  
采用传热传质类比方法实验研究了4种孔阵排列方式(顺排、叉排、顺排+复合角及叉排+复合角)下多斜孔壁气膜冷却绝热温比。小孔与壁面夹角为30°,复合角为45°,孔阵排距比8.0,侧向间距比4.0,吹风比为1.94.比较了各排列方式孔阵绝热温比的分布规律,得出了较优的孔阵排列方式。   相似文献   

5.
多斜孔气膜冷却壁表面换热系数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恒热流法,对4种不同结构实验板的多斜孔气膜冷却壁表面换热系数进行了实验研究,研究的主阿影响因素有:吹风比、孔排列方式、孔间距和孔排距等,实验主流雷诺数约为17000,吹风比M=1 ̄4。实验结果表明:引入气膜冷却使表面换热系数明显增强;单一实验板换热随吹风比增大而增强;在相同单位面积开孔率情况下,列间距的影响大于排间距,即列间距越小换热越强。  相似文献   

6.
气膜出流对叶片各内表面换热系数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陶智  吴宏  蔡毅 《航空动力学报》1997,12(4):413-415
利用数值计算的方法研究了气膜出流对叶片前腔内各表面冷气对流换热系数的影响。研究的重点是气膜孔间距比和进气雷诺数等因素的影响规律。文章分别就叶片前缘和叶盆区域以及叶背区域的局部和平均换热系数的变化做了讨论,计算表明,在计算所取的参数范围内,随气膜孔间距比和进气雷诺数的增加,叶盆内表面的平均换热系数增加可达一倍以上,但由于气膜出流导致叶背边内表面的平均换热系数有所下降。本文的研究工作只限于不可压层流。   相似文献   

7.
双排簸箕形气膜孔下游换热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对双排差排簸箕形气膜孔排下游的换热进行了实验研究,测量了孔排下游的局部换热系数分布,分析了孔排下游换热系数比的分布以及吹风比、气膜孔出流雷诺数和孔排距对平均换热系数比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对单排气膜孔出流的情况,双排气膜孔下游换热有所增强,但分布更均匀;换热系数比随吹风比的增加先减小后增大,在吹风比为1.0时达到最小;双排气膜孔出流对换热的增强效果随孔排距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在孔排距为10D时最大.   相似文献   

8.
多斜孔壁气膜冷却绝热温比传热传质类比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采用传热传质类比的方法,对多斜孔壁气膜冷却的绝热温比进行了实验研究。多斜孔为规则的叉排形式,小孔与平板表面在主流方向上夹角α均为30°。在吹风比为1.0~4.0的范围内,研究了具有不同展向间距比p/d,流向排距比s/d的实验板绝热温比分布;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得出了孔距与排距的最佳比值,以及吹风比对绝热温比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任加万  谭永华  吴宝元 《推进技术》2016,37(9):1703-1712
为了分析瞬态热冲击过程中气膜冷却传热规律,采用实验研究和CFD仿真分析方法,研究了瞬态热冲击工况下的平板缝槽气膜冷却传热特性。实验中,主流燃气以约60℃/s~100℃/s的增温速率来模拟瞬态热冲击工况,CFD仿真中,采用DES方法模拟瞬态混合层剪切涡结构对气膜冷却传热影响。结果表明:(1)实验结果显示,当吹风比处于临界值以下时,瞬态热冲击过程中,气膜绝热有效温比逐渐下降直至稳态值,对流换热系数存在同样的规律。(2)DES模拟结果显示,混合层摆动位置及剪切涡发展到壁面的位置随着吹风比的增大而向下游移动,使得壁面传热特性主要由剪切涡流决定逐渐转变为由冷却气流决定。(3)DES结果显示由于混合层剪切涡的不稳定性使得气膜绝热有效温比存在较大幅度的波动;相比RANS方法,DES方法预测的平均绝热有效温比与实验结果吻合更好。  相似文献   

10.
涡轮叶片前缘气膜冷却换热实验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针对某型涡轮叶片放大模型的前缘冷却结构气膜冷却效果开展了细致的实验研究,利用红外热像仪测量了叶片表面的温度场分布,分析了前缘的气膜孔倾角、吹风比、主流雷诺数等参数对绝热冷却效率和压力损失的影响.实验中前缘的3排气膜孔倾角变化范围是35°~90°,主流雷诺数变化范围是76112~142624,吹风比变化范围是0.44~2.64.结果表明:气膜孔倾角越小,前缘驻点附近的气膜覆盖效果越好;气膜孔倾角为45°的叶片压力损失系数最小,气膜孔倾角为75°的叶片压力损失系数最大;主流雷诺数增大,绝热冷却效率下降,压力损失系数增加;吹风比增大到1.32时,绝热冷却效率达到最大,吹风比再增大绝热冷却效率反而下降.   相似文献   

11.
全覆盖气膜孔阵列方式对冷却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7,他引:3  
运用标准k-ε湍流模型对不同吹风比下正菱形、长菱形和超长菱形三种气膜孔阵列方式的多孔全覆盖气膜冷却的气膜出流流场特性、气膜绝热冷却效率和气膜综合冷却效率进行了数值模拟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气膜孔阵列超长菱形排布是较优的排布方案,在该排布方式下,气膜出流向主流的穿透相对较弱,气膜沿展向的覆盖率也较高,因而气膜绝热冷却效率相对最高;气膜孔排布方式对气膜综合冷却效率的影响规律与气膜绝热冷却效率的基本一致,超长菱形排布仍然是较优的排布方案.   相似文献   

12.
发散孔结构参数对横向波纹表面气膜绝热冷却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加力燃烧室特定横向波纹结构的隔热屏发散冷却进行数值模拟,主要研究发散孔孔节距、孔径以及开孔率等3个结构参数对发散冷却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处于波纹波谷的相邻气膜射流更易于形成相干,从而在波谷形成更强的集聚效应,造成波谷附近的绝热壁面温度低于波峰区域;在相同的壁面单位面积冷气用量下,减小孔径、增大开孔率均显著改善气膜冷却效率,尤其是在发散气膜的前排起始段;发散孔流向节距大于展向节距的长菱形排布相对较优,但在小吹风比下发散孔排布节距比对展向平均绝热冷却效率的影响非常微弱。   相似文献   

13.
气膜孔内局部堵塞对气膜冷却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吹风比为0.3~1.5,堵塞比为0.1~0.5范围内,对平板上单排倾斜气膜孔内局部堵塞所引起的冷气射流流动和冷却特性变化进行了数值研究,分析了堵塞比、堵塞位置和吹风比对绝热气膜冷却效率的影响.在研究参数范围内的研究结果表明:气膜孔出口端前缘的局部堵塞有利于抑制肾形涡,对气膜孔下游的绝热气膜冷却效率有改善作用,并且随着堵塞比和吹风比的增加,对冷却效果的改善越为明显.而在气膜孔出口端尾缘或侧边的堵塞则在较大的堵塞比下削弱气膜冷却效果.相对于气膜孔出气端的局部堵塞,在气膜孔进气端和中部的堵塞对绝热气膜冷却效率的影响要微弱得多.  相似文献   

14.
Three-dimensional numerical simulation is carried out to investigate the flow and heat transfer characteristics of impingement/effusion cooling systems. The impingement/effusion holes are arranged on two parallel perforated plates respectively in a staggered manner. Every effusion hole has an inclined angle of 30° with respect to the surface. The two parallel plates are spaced three times the diameter of the effusion hole. The ratio of center-to-center spacing of adjacent holes to the diameter of the effusi...  相似文献   

15.
Three-dimensional numerical computations are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the blowing ratio and corrugation geometry on the adiabatic film cooling effectiveness as well as the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over a transverse corrugated surface. It is noticeable that the adiabatic wall temperature on the wavy valley of the transverse corrugated surface is relatively lower than that on the wavy peak. Surface corrugation has a relatively obvious influence on the laterally-averaged adiabatic film cooling effectiveness in the region where the effusion film layer is developed, but has little influence in the front region. Compared to a flat surface, the transverse corrugated sur-face produces a smaller adiabatic film cooling effectiveness and a higher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ratio. The effusion cooling difference between the flat and corrugated surfaces behaves more obvi-ously under a small aspect ratio of the wavy corrugation.  相似文献   

16.
液晶测温法对平板气膜冷却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热色液晶测温法, 对沿流向倾角30°的圆孔排平板气膜冷却进行了实验研究.测量了绝热壁温、壁温等温度场.研究了吹风比、孔排等因素对气膜冷却效果和换热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吹风比对气膜冷却效果的影响很大, 冷却效果随吹风比的增大而降低;圆孔气膜冷却效果沿横向位置波动较大, 孔之间容易形成冷却死区.利用液晶测温技术可以很好地反映气膜冷却区域及冷却效果等.   相似文献   

17.
ZHANG Chi 《航空动力学报》2010,25(7):1454-1463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s were performed on the overall cooling effectiveness η of a flat effusion wall over a wide range of blowing ratio(M=0.47~5.27).The effusion wall had a staggered multi-hole pattern typical of gas turbine combustor application,with a ratio of hole pitch to row spacing P/S=1∶2,a porosity PS/d2=72,and an inclination angle α=30°.The current paper documented distribution of the overall cooling effectiveness on the wall surface,based on infrared imaging of the 2-D surface tem...   相似文献   

18.
在平板上开设单排气膜孔,并通过红外测温法,实验研究了四个典型吹风比(0.5、1.0、1.5和2.0)下圆柱形气膜孔(CH)安置上游沙丘形斜坡(SDR)的绝热气膜冷却效率,并与平直楔形斜坡(SWR)进行了对比,同时结合数值模拟对不同形状的上游斜坡作用机制进行了剖析。研究结果表明:相比SWR,SDR可以诱导出特有的反肾形涡对,因而其在强化气膜冷却方面更具优势。在小吹风比下(吹风比为0.5),SWR和SDR可以分别提高特定区域(孔下游15倍孔径范围内)的面积平均气膜冷却效率达26%和75%左右,在高吹风比下(吹风比为1.5),两者的相对提高幅度分别高达100%和150%左右。  相似文献   

19.
航空发动机性能的提高对涡轮叶片耐热极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更准确地分析涡轮叶片的传热特性,选取某型气冷涡轮动叶10%、50%和90%叶高的特征型面通过低导热光敏树脂材料经过3D打印而成,通过叶片表面粘贴厚度为0.02mm康铜加热膜接通恒定电流加热,使用红外热像系统精确测量叶片壁面温度,在平面叶栅中研究了吹风比(M)和雷诺数(Re)对气膜绝热冷却效率和努塞尔数(Nu)的影响(试验中基于弦长的进口雷诺数Re为8.0×104-16.7×104,吹风比M为1-3)。试验结果表明:M=1时气膜能够较好附着在叶片表面,叶片表面得到较好冷却;随着主流雷诺数的增加,绝热壁面温度逐渐升高,绝热效率逐渐降低;吹风比对涡轮叶片的传热特性的影响与气膜孔出流角度有关,随着吹风比的增大,压力面绝热冷却效率逐渐增大,由于吸力面的气膜孔出流角较大,吹风比增大使得吸力面的绝热冷却效率逐渐减小;随着吹风比的增加,对流换热系数增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