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将不规则回转体旋转中心处的约束反力和力矩作为模型动平衡特性的判定依据,借助运动学仿真软件ADAMS,进行了结构动平衡设计的仿真分析。分析了回转体静平衡和动平衡的关系,推导了回转体要实现动平衡所需的条件,给出了回转体静平衡和动平衡的评价标准,讨论了回转体模型质量分布与配平结果之间的相位关系。动平衡设计前后结构动平衡特性的对比显示,动平衡设计后,回转体旋转中心处的扰动力和扰动力矩明显减小,结构动平衡特性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2.
空间站集成全局热数学模型的建模和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分析某空间站的综合热性能,建立了该空间站的集成全局热数学模型(IOTMM)。文章介绍了该空间站的物理模型、工作模式、热节点网络模型和流体网络模型,其中流体网络模型主要由氨外回路、低温水回路、中温水回路、舱内通风回路和舱间通风回路组成,最后利用IOTMM分析了空间站在载人飞行模式下各种设备的温度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3.
回转体自动铺丝轨迹规划与覆盖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伟  肖军  李勇  还大军  王培源  徐涛 《宇航学报》2010,31(1):239-243
针对航空航天工业领域的复合材料回转体类构件,研究了回转体自动铺丝轨迹规划和 覆盖性问题。应用一般回转体的数学模型,建立了基于解析解的自动铺丝轨迹规划模型。在 此基础上,利用测地线的特性,建立了相邻铺丝轨迹中心线之间距离与丝数的对应关系,提 出了一种覆盖性分析方法以处理可能出现的丝束重叠或空隙。根据上述算法,开发了CATIA
V5R18环境下的回转体复合材料CAD软件,并进行了实例验证。结果表明:生成的铺丝轨迹效 果较好,裁剪后的丝束能均匀覆盖在构件表面,满足工艺设计要求和工程需要。
  相似文献   

4.
2 溜圃圈瞩缀圈圈颧圈豁躇圈魏回回圃酚戳豁m缀圈圃骡 髓踢酗瞩@戮缀虱酗删蹦膜①尸戮-,-“-- e---_;j:e-s- 金牛座火箭的全尺寸。程模型匹J回回回口回回口回回匣 歹回回回回回回 蠢缀囤回巴凡-8冈回回回回回回回回回(装假药柱)已成功地进行了MM WW 组装和测试工作。图 1、2为WWMW H一、WW 火箭正在吊装泅3为曰回回口口回回回回回回回回回回回回回回 吊装完毕的火箭。w樱舞圃回回回民入互回回回回回回回回回回回回回上可回】回回回蹬昆}绍圈、一,、-缀播回回冈冈卯缀冈颗切同回回回回3飞缀。回回回回回回回回回回回回…  相似文献   

5.
针对回转体舱段中零件安装定位位置装配精度一致性不好,存在质量隐患等问题,将自动喷涂标识技术和数控技术集成,通过等距喷涂标识精度影响因素分析、回转体结构的等距喷涂几何模型构建,提出了等距喷涂标识方法,构建了零件定位位置自动喷涂标识平台。通过试验验证表明,自动化等距喷涂标识技术能够取代传统的人工画线进行零件定位的方式,满足零件装配精度要求,提高零件装配质量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回转体倾斜入水空泡及参数变化,基于低速入水试验装置和CFD软件对该问题进行了试验和数值仿真研究。通过试验对回转体倾斜入水的空泡演变进行研究,得到了不同时刻空泡形态图。数值计算选用基于N-S方程的雷诺平均(RANS)方法和基于k-ω的SST二方程湍流模型,建立了六自由度数值仿真方法。结果表明:数值计算得到的空泡形态与试验结果一致性较好,依次经历了撞击水面、空泡形成、颈缩、空泡断裂、空泡闭合、表面紊乱和空泡溃灭的过程。进一步分析发现速度、加速度和压力均在入水瞬间和空泡断裂时刻发生波动;偏转角度在回转体尾部刺穿空泡后增幅明显;随着入水角度增加,入水瞬间速度衰减加快、压力峰值增加,峰值出现越早,空泡闭合越难。  相似文献   

7.
用数值分析软件的SIMULINK模块对汽车悬架磁流变阻尼器的Sigmoid模型的性能进行仿真分析,对比各个参数的变化对阻尼力的影响,探究最大屈服力、阻尼力、滞回宽度之间的关系,得出可应用于汽车悬架磁流变阻尼器设计的一些参考结论。  相似文献   

8.
用数值分析软件的SIMULINK模块对汽车悬架磁流变阻尼器的Sigmoid模型的性能进行仿真分析,对比各个参数的变化对阻尼力的影响,探究最大屈服力、阻尼力、滞回宽度之间的关系,得出可应用于汽车悬架磁流变阻尼器设计的一些参考结论.  相似文献   

9.
通过分析星载激光雷达多回波数据获取机理,探索细微地形与对应的激光回波波形的关系模型,进而研究地形坡度、粗糙度等地形参数的快速提取算法。利用星载激光雷达GLAS的连续回波数据通过野外试验验证这些算法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0.
针对复杂战场中环境特性复杂以及目标机动性能提升所带来的跟踪难题,提出一种基于人类认知机制的机动目标自适应跟踪算法。算法将人类“记忆”机制引入机动模型构建,利用神经网络对目标特征参数进行离线学习并存储,指导机动模型参数实时调整,使模型对运动状态的描述更加合理。为进一步提高跟踪性能,基于人类认知“感知-行动”循环理论,将雷达接收端经数据处理后的目标状态估计信息反馈至雷达发射端,以最小感知信息熵为代价函数,从波形库中自适应选择最佳波形来匹配目标。仿真对比实验表明,该算法对环境及目标的感知更加准确,融入波形选择的自适应目标跟踪算法要明显优于传统采用固定波形的跟踪算法。  相似文献   

11.
肖楠  梁俊  张衡阳  王轶  尹译  刘玉磊 《宇航学报》2015,36(5):589-595
针对可用无线信道资源紧张与固定信道分配方式导致卫星网络信道利用率低下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认知无线电的卫星网络信道接入策略。卫星用户以分时多址(TDMA)方式接入卫星信道,认知用户通过频谱感知发现卫星网络闲置信道资源,并以S-ALOHA方式接入信道。通过建立基于频谱感知与具有捕获效应的认知用户信道接入模型,分析认知用户最佳频谱感知时间,推导干扰信号在相干叠加与非相干叠加条件下的卫星网络吞吐率性能,并对影响网络吞吐率的因素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该信道接入策略能够在不明显降低高负载时卫星网络吞吐率的前提下有效提高低负载条件下的卫星网络吞吐率,且干扰信号相干叠加比非相干叠加对网络吞吐率性能的提升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2.
警g瞥.一丫_.缀瞩沏冈回回回A 升空飞行 __缀概撼瞩-缀廖龋圈理瞩回回回口口回回口回口口回 刮起飞回回瞩圈龌圃瞩髓髓缀辗圈圈瞩缀圈瞩瞩瞩圈圃 甲着陆美国航天飞机的起飞和着陆  相似文献   

13.
随着"认知"概念的提出,"认知无线电"和"认知雷达"逐步被相关领域的专家认可并进行深入研究,雷达、通信设备开始逐步向认知方向发展。为了对抗未来可能出现的这些设备,业内的专家提出了"认知电子战"这个概念。美国DARPA等已经开始对认知电子战进行研究和验证。简述了认知电子战的概念和主要内容,着重介绍美军近年来主要的认知电子战研究项目以及发展认知电子战装备的主要技术难点,最后分析了认知电子战对航天电子对抗技术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复杂电磁环境问题的产生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述电磁环境问题的产生历史及研究现状,并针对复杂电磁环境特性与模拟研究提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难点.通过分析典型战场电磁环境,对其构成、特性和作用有了初步认知;通过构建可控的电磁环境模型,为解决复杂电磁环境问题提供了一个虚拟研究平台.  相似文献   

15.
本文根据市场类型的不同,主要介绍了产品市场中的机会来源。运用Ajzen的计划行为理论,指出创业机会识别就是产生行为意愿的过程,其影响因素主要包括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及认知行为控制。并且将计划行为理论融入到Lindsay N J和Craig J的机会识别三阶段模型中。  相似文献   

16.
认知语言学认为,概念隐喻认知基础源自日常生活相似性概念的体验和认知。论文尝试通过对认知基础和认知机制的阐释,解读经济新闻报道中"经济是战争"概念隐喻的认知与理解,分析"战争"始源域,通过意象图式、互动关系、相关特征及知识等映射到目标域"经济"的互动过程,促进理解经济新闻报道中相关的概念隐喻。  相似文献   

17.
文章利用修正后的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模型,考虑变形影响,对比分析了可展开气动减速技术中3种典型气动外形的热流密度、气动压力和气动剪力分布规律。研究结果显示:传统回转体刚性外形的周向气动力热分布均匀,而棱台式外形在棱边处出现气动力热集中现象,且这种集中现象对于柔性外形更为明显;随着径向距离增加,3种外形的热流密度均逐步减小,而在过肩部处又陡然小幅上升;棱台式刚性外形与传统回转体刚性外形的气动压力分布规律一致,与棱台式柔性外形的气动剪力分布规律一致;棱台式刚性外形的气动力热特征整体上可以包络棱台式柔性外形的气动力热特征。  相似文献   

18.
复杂电磁环境认知是电子信息系统复杂电磁环境效应研究的基础问题之一。针对当前对于复杂电磁环境的各种认识和理解,综述了国内外对于复杂电磁环境的认知和分类方法,综合对比了国内与国外在电磁环境认知等方面研究之间的差距。通过分析国外在电磁环境认知方面研究发展的特点,展望了国内在电磁环境认知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美国航宇局月球勘探者(简称“勘月者”)探测器新发回的数据表明,月球两极蕴藏的水冰量要比不久前的估计高一个数量级。该勘月卫星还发现月球上有局部磁场存在,并找到了新的质量密集(指月球表面下层高密度物质的集中)点。另外,它还详细地测绘了月球表面成分图。美国...  相似文献   

20.
认知雷达作为一种全新的智能化雷达概念,可以有效提升雷达在复杂地理和电磁环境中的探测性能,被认为是未来雷达发展的方向。针对认知的基本概念,探讨了认知雷达的基本内涵和概念,并提出了层次化的知识体系和处理流程,给出了认知雷达的系统架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