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针对二冲程活塞发动机常规扫气短路损失大、油耗高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分层扫气方案并进行了优化。以某发动机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建立了分层扫气模型,并对分层扫气过程进行了3维CFD仿真,其计算所需的边界条件通过发动机整体性能1维仿真获得,采用该模型研究了分层扫气发动机扫气机理,对不同容积扫气道进行了仿真,并对二冲程扫气过程的过量充气系数、扫气效率等参数进行对比。在仿真优化研究的基础上加工优化后的扫气道盖实物,并结合发动机巡飞工况状态开展发动机性能对比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分层扫气过程的短路损失相比于常规扫气过程的减小42%,扫气道容积提高到1.3倍可使扫气效率提高2%,相比原型机测试数据,配置1.3倍扫气道容积的发动机在巡航转速范围内,燃油消耗率降低10%,但发动机功率略有降低。 相似文献
2.
3.
以某型号二冲程航空活塞发动机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一维、三维发动机模型、喷油器模型和空燃比控制模型,辨析进气量和喷油量的主要影响参数,基于递归神经网络进气量预测和喷油模型,在变工况下对二冲程发动机空燃比控制进行研究。在节气门开度变化的瞬态工况下,将空燃比控制的超调量控制在4.6%以内,能在变工况停止后较短的时间0.3 s内将缸内混合气恢复至当量比。在不同海拔工况的仿真研究下,随着海拔的增高,空燃比控制模型的超调量和回调时间适当减小并逐渐稳定。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分层扫气发动机的扫气特性和工作机理,建立了分层扫气发动机三维模型,并利用三维CFD仿真软件Fluent在额定转速下分别对有无分层扫气系统的发动机流场进行仿真与分析,计算所需的边界条件通过对发动机进行一维模拟计算得到。结果表明:分层扫气发动机在工作过程中利用纯空气在新鲜混合气和废气之间形成分层,并由纯空气承担一部分扫气损失,使得未燃碳氢化合物的排放减少了15%,提高了发动机的燃油经济性;有无分层扫气发动机扫气效率都是75%,分层扫气系统对发动机扫气效率没有较大影响,研究结果可以为分层扫气发动机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王成东;李冰林;魏民祥;张涌;魏德民;赵卓文 《推进技术》2025,(5):18-26
为解决二冲程航空活塞发动机在高空环境下功率损失过大的问题,开展了某二冲程航空活塞发动机电动增压匹配及实验研究。建立了原机一维仿真模型并进行了试验校核;以此为基础计算了增压参数并选取了电动增压器,通过建立增压发动机模型进行了增压匹配;搭建了地面模拟高空试验台,进行了发动机不同海拔下增压匹配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额定工况下该二冲程航空活塞发动机匹配电动增压系统后,在7 km海拔高度下,发动机转速提升到海平面发动机转速的88.9%,功率恢复到海平面功率的76%,较7 km功率恢复指标提升了8.5%。通过电动增压匹配,能够很好地提升无人机高空动力性。 相似文献
7.
8.
9.
航空活塞二冲程发动机的换气过程直接影响发动机的性能,采用可变排气阀可以改善发动机的动力性能。通过GT-Power软件搭建发动机一维整机模型,进行可变排气阀的仿真研究,分析了发动机在不同转速、不同排气阀状态下的换气过程及排气阀状态对换气过程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还对定速巡航工况下(6500r/min转速、50%节气门开度)的排气阀状态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不同的排气阀状态可以改变发动机排气过程压力波动的相位,从而影响发动机的换气品质及燃烧过程;在定速巡航工况下,排气阀为中等开度时(初级阀关闭、次级阀开启),其发动机动力性能达到最优。 相似文献
10.
11.
12.
为了了解点火参数对某2冲程航空活塞煤油发动机燃烧及温度场的影响,利用GT-Power和Fire软件对该发动机整机及燃烧室分别建立了仿真模型,选取扭矩、功率以及缸压数据验证了该模型的正确性,并对发动机在6000 r/min、全负荷工况下的燃烧和温度场分布等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当点火时刻由335°CA变化至331°CA时,缸内混合气燃烧放热量增多,放热率峰值增大,放热率峰值对应曲轴转角的提前量变大,燃烧放热速率加快,混合气温度和压力上升变快,高温区范围增大;当点火能量由28.02 mJ增加至46.73 mJ时,双火花塞附近的温度升高,火花塞点火产生的火核尺寸增大,缸内燃烧温度与压力升高,燃烧放热速率加快,缸内高温区分布范围增大. 相似文献
13.
14.
采用数值方法研究了气口布置对进气涡流及换气品质的影响,建立了缸内过程的三维瞬态数值模型,通过改变气口平射角引入进气涡流,根据归一化缸内二氧化碳质量分数评价扫气品质,对比了不同气口布置角度下的涡流比及扫气品质.结果表明:①改变气口平射角能够产生包括涡流在内的旋转流动,涡流持续到上止点附近,并近似为刚体涡;②进气涡流造成扫气过程中期短路损失,并使CO2聚集于旋转区域中心;③扫气口仰角变大或排气口沿旋转流动方向远离扫气口,能够抑制短路;扫气口平射角减小时,上止点附近的涡流比降低,短路损失增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