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台风影响电离层F2区的一种可能机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在台风期间,特别是台风登陆前后,强烈的海气、陆气相互作用会增强低层大气中的湍流活动,并可能导致大气湍流层顶的抬升.这种抬升会改变高层大气结构,从而影响高层大气中的光化学过程,最终造成对电离层的影响.在台风活动抬升了湍流层顶的前提下,利用一个一维电离层物理模型,模拟了日本中纬地区(45°N,142°E)电离层F2区的响应.模拟结果很好地定性解释了如下观测事实,台风期间,电离层f0F2会下降,对给定频率电波的反射面会抬升;同时还表明以上过程会导致hmF2上升,这表明台风期间湍流层顶的抬升可能是台风影响电离层F2区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机制.   相似文献   

2.
位于波多黎各的Arecibo非相干雷达可以获得低电离层电子和离子密度, 利用此非相干雷达数据对中纬度低电离层的运动特征进行研究. 得到了电子密度随时间和高度的变化 情况, 结果显著呈现出周日变化特征, 并分析了电子密度随高度的变化规律. 进一步对数据进行频谱分析, 深入研究低电离层电子密度的周日变化效应. 得到电子密度的高度剖面, 发现从F层底部到E层有明显的等离子体沉降. 低电离层的层结构特征及电子密度变化表明, 在该区域还存在不同程度的等离子体扰动, 由此对低电离层的作用因素 进行分析, 认为大气潮汐或声重波可能对低电离层产生扰动, 即低电离层与大气存在一定程度的耦合作用.   相似文献   

3.
磁暴期间中纬度电离层剖面结构变化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利用电离层理论模型模拟了磁暴期间热层大气温度、成分、中性风和电场扰动对电离层电子密度剖面结构,特别是峰值密度和峰值高度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热层大气温度变化所引起光化反应系数的改变对电离层剖面结构影响不大;热层大气成分特别是N2/O的变化能有效地引起密度剖面变化,N2增加足以使峰值密度产生所观测到的负相暴;由中性风和电场引起等离子体漂移是峰值高度hmF2变化的主要原因,但对电子密度的影响不足以抵消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指数导电率大气中,在给定电离层电位情况下,考虑雷暴充电电流源以后,解析地求解了稳态电流守恒方程,获得了大气电位分布的解析表达式.考察这一表达式可以看到,雷暴充电对大气电位的影响和电离层电位对大气电位的影响主要都是垂直地起作用的.从观测到的雷暴充电电流密度的数值以及其他性质出发,利用本文得到的解析表达式进行计算可看到,雷暴充电作用能够使电层高度上的电位上升到由观测所推出的电层电位应具有的数值.数例结果还表明,电离层电位能通过对雷暴上空电层电位值的显著影响而对晴天区低层大气电状态发生作用.   相似文献   

5.
用经验模式参数研究电离层发电机效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利用MSIS-86和IRI-86模式的基本参数,求得热层风系和电导率的三维分布;继而从发电机理论得到了电离层电位及层电流密度在北半球的分布和变化。本研究将大量数据统计平均的大气模式参数与热层、电离层理论研究联系了起来。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东亚地区12个低纬电离层台站的测高仪观测数据,对1978年8月27日发生的一次曲型磁暴期间电离层峰值高度和密度的变化进行了分析。采用滑动平均区分开电离层中不同时间尺度的扰动,分析了影响中低纬度电离层暴的几种扰动形态特征,并对其物理机制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伴随磁暴急始的磁层压缩,电离层中表现出峰值密度增加和峰值高度下降;磁暴主相期间热层大气暴环流及其所引起的中性大气成分变化控制着电离层的大  相似文献   

7.
全球电离层对2000年4月6-7日磁暴事件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分布于全球的电离层台站的测高仪观测数据,对扰动期间,foF2值与其宁静期间参考值进行比较,研究了2000年4月6—7日磁暴期间全球不同区域电离层的响应形态,并通过对比磁扰期间NmF2的变化与由MSISR90经验模式估算的中性大气浓度比(no/nN2)的变化,探讨了本次事件期间的电离层暴扰动机制.结果表明,在磁暴主相和恢复相早期,出现了全球性的电离层F2层负相暴效应.最大负相暴效应出现在磁暴恢复相早期,即电离层暴恢复相开始时间滞后于磁暴恢复相开始时间.在磁暴恢复相后期,一些台站出现正相扰动.研究结果表明,本次事件期间的电离层暴主要是由磁暴活动而诱发的热层暴环流引起的.  相似文献   

8.
乌鲁木齐地区电离层环境长期变化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电离层环境变化对电子信息系统具有重要影响,其可能引起短波通信质量下降甚至中断,导致导航信号闪烁和误差增加等. 研究电离层环境特性对于评估空间环境对通信、雷达及导航装备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根据乌鲁木齐电波环境观测站50余年数据,研究了乌鲁木齐地区电离层F层临界频率、F层底高、Es层临界频率的日变化、季节变化和长期变化情况,同时根据HWM07高空风场模型研究了乌鲁木齐地区高空风场的昼夜和季节变化特性.   相似文献   

9.
对流层特大暴雨天气对电离层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研究气象活动对电离层变化的影响.利用时序叠加方法,通过对1958-1998年期间发生在武汉的5次特大暴雨天气事件对武汉上空电离层变化的影响进行分析,发现:(1)特大暴雨能够引起低电离层,fbEs和,f0Es参量较明显地减小;(2)特大暴雨对电离层F区寻常波描迹的最低虚高h′F和电离层等效峰高hpF的参量也有一定影响,且随着雨量的增大这种影响作用也会增加;(3)特大暴雨对电离层其他参量影响甚弱或没有影响.本文认为,特大暴雨天气事件对电离层的影响主要来自于动力过程,特别是特大暴雨激发的或相伴的大气重力波、潮汐波和行星波等长周期大尺度过程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根据冬季中低纬低电离层中、低频(LF)电波振幅扰动与高纬平流层中大气行昨波活动密切相关的观测事实,分析研究了可能引起低电离层对LF电波吸收变化诸因素的作用后,提出了一种能较好地解释观测现象的物理机制,大气行星波可通过两种方式改变大气离化率q,因而引起低电离层中电子密度N扰动,进而改变由N大小决定的电离层电波吸收值,结果导致LF电波振幅发生相应变化。文中给出了描述这一物理计算公式和某些计算结果。  相似文献   

11.
针对多层电离层,采用反抛物层作为连接层来描述电离层之间区域的电子密度分布.以电子密度和其相对于高度的一阶偏导数连续为依据,拟合出连接层的临界频率、半厚度和底高等电离层参数.将电离层的准抛物模型和连接层的反抛物模型中计算出来的等离子频率代入Appleton-Hartree公式和Snell定理,结合射线的几何结构完成多层电离层中的射线追踪,同时计算群路径、相路径和传输距离这3种重要的路径参数.分析当给定频率时,路径参数与入射角之间的关系,群路径、相路径与传输距离之间的关系,频率对路径参数之间变化关系的影响;同时分析了给定入射角时,路径参数与射线工作频率之间关系和入射角对于路径参数之间变化关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银河宇宙线在电离层D层中电离的全球分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从带电粒子对D层大气电离出发, 给出了宇宙线相对论粒子、非相对论粒子及低能粒子在地球大气中的电离公式, 从而给出了宇宙线在电离层D层中电子产生率q(h)和电子密度N(h)的全球分布.结果表明, 宇宙线产生的q(h)和N(h)具有明显的纬度效应, 在极区产生的q(h)和N(h)要比低纬高得多, 当截止刚度Rc=10—18GV时, q(h)的变化相差很小.太阳活动11年调制对q(h)的影响是明显的, 但远小于Rc对q(h)的影响.大气密度ρ(h)对q(h)的影响主要是随高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利用二维低纬电离层-等离子体层时变理论模式,模拟太阳活动高年春分条件下垂直漂移和中性风强度改变对低纬F区电离层参量的影响.模式在所考察的磁子午面内求解等离子体输运方程,给出离子浓度和速度随纬度、高度、地方时的变化.模式计算结果显示,调整垂直漂移和中性风强度对低纬F区电离层电子浓度的影响与电离层所处磁纬、垂直漂移和中性风作用时段等有关,呈现出一些新特点.结果对分析不同条件下垂直漂移和中性风对低纬F区电离层影响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电离层Es电波传播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考虑大气折射的影响,对不同高度Es层条件下大圆路径传播距离与仰角的关系进行计算.基于电离层Es电子密度时空分布特点,建立高阶Es反射模型;运用高阶修正贝塞尔函数表示电离层Es电子密度扰动的自相关函数,综合考虑电离层Es各向异性结构的尺度关系,建立高阶Es散射模型.仿真计算Es层VHF斜入射传播衰减与频率、距离的关系.对于反射模型,Es层厚度越厚,电波衰减越大.对于散射模型,Es层不规则体水平尺度相同,垂直水平漂移的尺度越大,衰减越大;而垂直水平漂移的尺度相同,水平尺度越大,衰减越小.无论反射模型还是散射模型,f0Es越高,衰减越小;电波工作频率越高,衰减越大.对比建立的模型与VHF链路的测量结果,明确不同强度的电离层Es反射/散射机制,证明了建立模型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5.
在航天器羽烟一次性抛出和呈球状近似情况下,模拟了电离层E层NO羽烟与周围大气压力平衡时的最大亮度及其随时间的变化.在110km抛出的5molNO羽烟可使它获得瞬时夜间中等偏强极光那样的亮度,在140km抛出的同样数量的NO羽烟亮度却急剧地减弱.还模拟了白天夜间温度为1000K的NO2羽烟在190km和250km两个高度、50mol和500mol两种抛出总量所造成的局部大气温度短时间内的下降.在F层下部,夜间较大抛出量所造成的冷却效应是显著的.  相似文献   

16.
电离层薄层高度对电离层模型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IRI2012模型分析了电离层薄层高度的时空变化规律,提出了基于应用中STEC的电离层改正误差分析理论,分析了电离层薄层高度变化的相关影响.结果表明,电离层薄层高度变化对电离层穿刺点位置、投影映射函数值、电离层建模结果、电离层模型精化和电离层模型精度评估结果的影响较大.高度截止角为10°时,电离层薄层高度变化导致电离层穿刺点的经纬度差异最大可达3.2°,投影映射函数最高可引入约15.46%的误差,电离层建模结果差异和建模实用误差最高分别达9.71%,3.64%,采用不同薄层高度数据的电离层模型参数拟合和模型精化结果最大可引入约9.26%的误差,采用不同电离层薄层高度数据进行模型精度评定时最大可引入约9.62%的误差.根据这些研究结果可知:在实际应用中应采用电离层薄层高度模型,并选取较大的卫星高度截止角来减小薄层高度变化引入的误差;采用固定高度时,区域电离层建模采用与实际电离层薄层一致的固定高度;进行精度评估时,参考数据的电离层薄层高度与需要精度评估的电离层模型薄层高度相等.   相似文献   

17.
从1981年4-6月的五百七十余次卫星观测的有用记录中,得到了电离层总电子含量的日变化曲线。资料还显示出4-6月的明显月变化特性。文章还列出了由电离图资料所得到的相应月份的F_2层最大电子密度,以及计算得到的平板厚度的日变曲线。结果表明,总电子含量N_T与F_2层最大电子密度N_m变化的一致性很好,它们与平板厚度ι日变化特性均符合一般的中纬站电离层特性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8.
Es层是存在于电离层中的电子密度非常高的偶发E层(Sporadic E),其电子密度可达常规E层的100倍.电离层Es能够反射原本穿透F层的VHF低频段(30~150MHz)无线电波,而且对HF高频段(10~30MHz)无线电波传播具有显著影响.运用垂测和斜测观测数据,研究HF频段Es层电波传播特征,得到了不同类型及不同高度Es层的衰减系数.根据f0Es的日变化规律,可得HF频段衰减系数的日变化规律,进而分析并得到Es层对短波传播的影响.不存在电离层Es时,通常无法通过电离层实现VHF超远距离通信.为了对VHF链路通过电离层Es的传播衰减进行定量分析,根据EBU多条链路的观测结果,拟合并建立了电离层Es衰减模型.将该模型、ITU模型和观测数据进行对比,发现本文建立的模型准确度更高.利用建立的模型,对电离层Es不同临频f0Es条件下接收信号场强和电压随传播距离的变化进行了计算,结果可为VHF链路设计及建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应用高频多普勒方法对耀斑期间电离层TEC变化的估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分析前人对耀斑期间电离层各区域电子密度的变化情况,总结了一个应用耀斑期间的高频多普勒扰动记录估算出层总电子含量变化的方法,并应用这一方法计算了1990年3-6月几次耀斑引起的低电离层总电子含量的变化,同时还与各耀斑对应的最大流量密度进行了比较,并对两者之间的相关情况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0.
震前地震孕育期地表异常增强的电场,通过大气电导率传输到电离层高度.该异常电场通过非稳态局部加热,可以在电离层高度激发声重波.基于该理论,利用一维时变中纬电离层物理模型,模拟了该扰动源对电离层电子密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重力波引起的中性风速度扰动对电离层电子密度分布影响甚微,该机理无法解释震前电离层异常扰动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