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1引言在信息基础设施三大通信方式中,光纤主要用于骨干传输和固定接入,地面无线主要用于移动接入,而卫星可以用于骨干传输、固定接入、移动接入、电视广播,适用于空天地海等各种环境,在广播和电信公网以及政府、交通、能源、军事、应急等专网中一直在发挥着不可或缺的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2.
回顾了中国发展卫星通信的简要历史,介绍了中国卫星通信的现状和作用。在调查国内用户需求的基础上,预测了1988-2002年国内用户对卫星通信转发器需要的数量。  相似文献   

3.
周武 《太空探索》2004,(6):10-11
1984年4月8日,中国用自制的长征三号火箭,成功地将自行研制的东方红二号通信卫星送入36000千米的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定点在东经125。。从此,中国航天领域的卫星通信技术开始进入了中国的千家万户。国家上马急需的应用卫星20世纪60年代,苏美两个超级大国开展了激烈的载人航天竞赛  相似文献   

4.
宽带卫星通信在中国的发展及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宽带卫星通信发展背景□□宽带卫星通信是当前卫星通信最为重要的一个发展方向 ,它一方面是社会需求的推动 ,另一方面又是现代卫星通信技术发展的结果。美国政府 1993年 2月 2 2日正式宣布建设“国家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在 10年~ 15年内建成。其主要内容是建设一个能覆盖全国的、以光纤通信网络为主的、辅以数字微波通信和卫星通信的数字化大容量高速通信网 ,把几千个数据通信网和上万个各类数据库连接起来 ,为用户提供多种业务服务 ,进行交互式信息通信。这给人类未来生活展现了美好的前景 ,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已经被世界各国作为 2 1…  相似文献   

5.
我国卫星通信产业经过近40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国外发展水平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和我国整个通信行业发展相比也不太协调。现在是信息化时代,通信是实现信息化的必要条件,而卫星通信是我国通信网络不可替代的组成部分,正在发挥着愈来愈大的作用。因此,信息化给卫星通信发展带来机遇,同时,中国通信市场竞争激烈,面临着来自地面通信市场和国外卫星通信市场的挑战。  相似文献   

6.
据著名咨询公司Frost&Sullivan调查:1996年前后发展中国家卫星通信市场看好。该公司在调查中将发展中国家分为五个区域,即非洲、北美与中东、亚太地区、拉丁美洲与中美洲以及东欧。这些地区的卫星通信市场潜力较大,一方面是今后几年将要发射大量的通信卫星,另一方面是装设地球站的数量持续保持着高的增长率。随着大功率通信卫星的发展,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电信主管部门已把注意力转向VSAT网络系统,以解决区域性公用网和专用网通信问题。尤其亚太和拉美国家,动作非常敏捷,已用VSAT网络为其提供稀路由通信和复…  相似文献   

7.
电视转播是一项充分体现卫星通信系统实时性和宽域性的业务,目前不仅在国际电视转播中,而且在国内电视转播中也得到应用。特别是在美国、欧洲各国、澳大利亚以及巴西等国得到广泛运用。广播电视转播业务主要有广播节目播放台向地方台的节目分配,新闻素材电视转播或节目提供公司向CATV台的节目分配等。一、美国的利用形式近年,美国在西经69°至东经139°的静止轨道位置上已发射了20多颗卫星,可提供约500套转发器。这些转发器的用户中有美国的三大电视网,它们已于1985年后将节目  相似文献   

8.
英国的军用卫星通信□□英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拥有自己的专用军用卫星通信网的国家之一。其军用通信卫星称为“天网”系列,开始于60年代中期。天网-1包括天网-1A、1B两颗卫星,分别于1969、1970年发射,其中天网-1A卫星因转发器故障用了不到1年,而...  相似文献   

9.
英国的彻克(Arthur·C·Charke)在1945年首先将一个静止轨道上的人造卫星比喻为一个无线电转播站。美国卫星技术的发展使这种想法得以实现。第一颗对地静止卫星“辛康-1”在1963年2月发射成功。在卫星通信的初期,美国政府就意识到了发展新工艺有益于工业和政治。不仅NASA投资致力于发展新的通信技术,而且美国对国际电信业务的建立和成长也承担了很大责任。加拿大是发射国内通信卫星的第一个西方国家,但是几乎全都依靠美国的  相似文献   

10.
<正>卫星通信是地球上的无线电通信站间利用卫星作为中继而进行的通信,具有通信距离远、覆盖范围广、不受地面条件约束、建站成本与通信距离无关、灵活机动、能多址连接且通信容量较大等优点,在全球许多领域应用效果很好,尤其在军事上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进入21世纪以后,新的设计理念的提出和新型技术的采用使得卫星通信系统的技术发展和应用水平又一次达到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1.
根据卫星通信的特点和优势,可以预测21世纪的卫星通信技术发展会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一)新的卫星轨道 1.极轨道卫星群,如包含有星际链路相互连接的“铱”卫星系统; 2.大椭圆轨道卫星群,如苏联“闪电”型那样的卫星系统,用于卫星移动通信业务;  相似文献   

12.
1.8米和1米直径的小型地面站已在欧洲通信卫星系统中得到应用,它可以传输声音和数据。这种地面站包括四个分系统:天线、低噪声变换器(LNC)、两相解调器和半率维多比(Viterbi)正向误差修正器(FFC)、以  相似文献   

13.
1976年4月阿拉伯联盟中18个国家的邮电部长在开罗签定了阿拉伯卫星计划,并成立了一个技术委员会,负责起草卫星系统的有关要求和技术指标。1977年2月,阿拉伯联盟成立了由21个成员国参加的阿拉伯卫星通信组织,总部设在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理事会由沙特阿拉伯、埃及、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利比亚等九国组成。沙特阿拉伯为整个卫星系统提供26%的经费。早在1978年,阿拉伯卫星通信组织曾打算选择美国通信卫星公司为主承包商承造第一颗阿拉伯卫星,并决定在1981年发射。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按原计划进行,直到1982年阿拉伯卫星通信组织才重新确认美国通信  相似文献   

14.
自1960年世界最早的通信卫星“回声1号”发射以来,以国际通信、国内长距离线路、专用网以及异常灾害时通信为中心发展起来的卫星通信,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纠误编码技术、高频电路技术以及无线技术等发展,使图象分配网、高速数字专用网、运用小型地球站的专用网,以及为移动体提供通信业务的移动体卫星通信不断发展扩大。使用的波段也从6/4GHz(C波段),14/12GHz(Ku波段)扩大到30/20GHz(Ka波段)。卫星方面则采用大天线、多波束和频率复用技术,提高了发射功率和通信容量。一、日本国内卫星通信的现状和动向  相似文献   

15.
1945年(5月):著名物理学家和作家亚瑟·C·克拉克(Arthut C·Clarke),在一篇科学幻想论文中,提出了利用地球同步进行世界通信和广播的设想。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SPU—TNIK-1”人造卫星,并首次检测了卫星发的无线电信号。1959年(3月):皮尔斯发表文章论述卫星通信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巴西目前的国内卫星通信地面站共有63 个,天线直径为6—10米,其中23个是收/发两用站,40个是电视接收站。在空间租用的是“国际通信卫星-5”的7个转发器。1985年2月和8月巴西将要发射“巴西卫星-1和-2,分别置于西经65度和70度的对地静止轨道上,其中一颗为工作星,  相似文献   

17.
天兵 《太空探索》1996,(4):18-21
今年4月3日,第三代第一颗“国际移动卫星—3”(原名“国际海事卫星—3”)由美国“宇宙神”火箭发射成功,它将开辟移动体通信的新天地。 移动体卫星通信的诞生 在没有移动体通信卫星之前,在舰船、飞机和车辆等移动体上,人  相似文献   

18.
纪实 《国际太空》1989,(7):30-32
日本计划利用1992年发射的技术试验卫星6号(ETS~Ⅵ)进行一系列卫星通信新技术实验。其中最重要的是多波束卫星通信技术。这种技术主要是利用大型星上天线形成窄波束,从而增加地球站信号功率通量密度,这样不仅可以增加传输容量,而且可使地球站小型化从而产生更好的经济效果。其主要新技术包括:大型高精度的可展开天线、精确的天线指向系统、星上切换开关、轻重量转发器和管理控制系统等。这些技术对固定和移动卫星通信都十分重要。一、技术概况 1.技术要求日本用于固定式和移动式的多波束卫星通信实验主要想达到两个目的:(1)验证  相似文献   

19.
铱 卫星通信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国摩托罗拉公司推出的“铱”全球个人通信系究,是将地面蜂窝状移动通信技术和空间技术相结合的新一代低轨道移动业务卫星通信系统。它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卫星星座及其地面控制站、关口站和用户终端。  相似文献   

20.
丁兵 《国际太空》1999,(10):22-24
随着通信卫星的快速发展,各种先进的通信体制也随之迅速发展。因此,有必要对各种通信体制作一介绍。1 频分多址(FDMA)FDMA通信体制是最基本、最“古老”的一种多址方式,其突出优点是简单、可靠、便于实现。因此,在卫星通信发展的初期,几平都采用这种多址方式,至今也仍然是一种主要的多址方式。尽管FDMA通信体制简单而易于实现,但系统中有一些关键问题是必须妥善解决的,这就形成了FDMA通信体制的若干特点:首先,要求系统进行严格的功率控制。这个问题在功率受限时尤为突出,因为系统中某一种地球站发射的功率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