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 毫秒
1.
英国赖尔发明综合孔径射电望远镜,使射电望远镜实现成像观测,分辨率也能与光学望远镜并驾齐驱。发达国家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和高技术,陆续发展了综合口径技术,研制更为强大的综合口径射电望远镜。由于射电望远镜的分辨率与工作频率成正比,高频观测容易获得比较高的分辨率,对于相同口径的天线,波长为1米时的分辨率比波长为1厘米时的分辨率要差100倍。尽管波长短时,天线和接收机的技术要难得多。这些也导致天文强国在发展综合口径射电望远镜时对低频段的忽略。  相似文献   

2.
1937年雷伯建造第一台射电望远镜并成功地得到了虽然粗略但却是人类的第一幅射电源天图。天文学家还没有来得及品出这道美餐的昧道.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中断了射电天文学的发展。可是,由于战争的需要,飞速发展的雷达技术为战后射电天文学的发展准备了绝好的条件。战后的射电天文学发展很快,但是射电望远镜的天线都不太大,口径大都在10米以下。  相似文献   

3.
英国赖尔发明综合孔径射电望远镜,使射电望远镜实现成像观测,分辨率也能与光学望远镜并驾齐驱.发达国家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和高技术,陆续发展了综合口径技术,研制更为强大的综合口径射电望远镜.由于射电望远镜的分辨率与工作频率成正比,高频观测容易获得比较高的分辨率,对于相同口径的天线,波长为1米时的分辨率比波长为1厘米时的分辨率要差100倍.尽管波长短时,天线和接收机的技术要难得多.这些也导致天文强国在发展综合口径射电望远镜时对低频段的忽略.  相似文献   

4.
为了观测遥远的天体,天文学家必须要研制能检测出极其微弱的天体射电信号的望远镜。全世界所有的射电望远镜在60年中所收信到所有天体射电源的能量仅仅相当于几个雨滴撞击地面所释放的能量。  相似文献   

5.
20世纪30年代,一位无线电工程师无意当中发现了来自宇宙的无线电渡(天文学家称之为射电波),几年以后,另一位无线电工程师发明了专门用于接收和研究天体射电波的射电望远镜,从而揭开了天文学一个重要分支——射电天文学的序幕。虽然射电天文学诞生至今仅仅不足80年的历史,但是却得到了异常迅猛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最近,几个国际天文学家小组开始制造一台地球大小的“虚拟望远镜”,它的“尺寸”和分辨率都将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 这台超级天文望远镜由世界各地多台射电望远镜和一台超级电脑组成。将世界几大洲的射电望远镜搜集到的来自遥远太空的射电信号进行汇总,然后用专门制造的超级电脑,以美国亚利桑那州两台射电望远镜为基准,与西班牙、芬兰和智利等其它天文台搜集到的射电信号进行综合研究。  相似文献   

7.
自卡尔·央斯基偶然发现了来自银河系的射电辐射,雷伯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台天文射电望远镜,美国就成为射电天文学的发源地。到了20世纪50年代中期,国际上形成了几个射电天文中心,以英国的实力最强:剑桥大学发展大型射电干涉仪,继而孕育综合孔径射电望远镜方案;曼彻斯特大学建造了  相似文献   

8.
耳东 《太空探索》2012,(2):50-51
目前,由中国、澳大利亚、意大利、新西兰、荷兰、南非、英国等全球20个国家的科学家们筹划建造的,全世界最大规模的射电望远镜阵列(SKA)已经进入倒计时。据悉,SKA由3300个15米口径抛物面天线和250个直径约60米AA(Aperture Array)低频孔径阵组成,分布在3000千米范围形成旋臂阵列望远镜,为人类认知宇  相似文献   

9.
吴鑫基 《太空探索》2003,(12):36-39
为了提高望远镜的灵敏度和分辨率,以便能够接收到天体发出的更微弱的射电信号,天文学家们把射电望远镜的天线造得越来越大,观测波段也越来越短,而且还要求天线全天可动、运转自如。德国和美  相似文献   

10.
吴鑫基 《太空探索》2003,(12):36-39
为了提高望远镜的灵敏度和分辨率,以便能够接收到天体发出的更微弱的射电信号,天文学家们把射电望远镜的天线造得越来越大,观测波段也越来越短,而且还要求天线全天可动、运转自如.德国和美国先后建造了世界上口径最大、技术最先进的100米射电望远镜.  相似文献   

11.
《空间科学学报》2017,37(6):779-779
正中国著名天文学家南仁东先生生前为中国科学院原北京天文台副台长、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500m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工程首席科学家、总工程师,他在天文科学和天文技术方法领域造诣深厚,培养了大批科学技术人才,为中国天文学事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FAST被誉为中国"天眼",是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自1994年起,南仁东负责FAST的选址、预研究、  相似文献   

12.
飞吧,火鸟     
很少有天体能像猎户座大星云这:样激发人类的想象力。猎户座大星云(M42,NGC 1976)是位于猎户座的反射星云,1656年由荷兰天文学家惠更斯发现,直径约16光年,视星等4等,距离地球1500光年。离我们相当近的猎户座大星云。其内部的光亮云气包围着炽热的年轻亮星,是天文学家研究恒星诞生过程的最佳场所之一。  相似文献   

13.
综合孔径射电望远镜可见度噪声之间的相关性不但影响灵敏度的大小,而且影响阵列冗余对灵敏度的优化作用.本文研究对可见度噪声相关性起决定性作用的两个主要因素:目标场景亮温分布和接收机等效噪声温度,并利用仿真方法进行验证.通过灵敏度仿真实验,证明经过阵列冗余优化可以实现对灵敏度的优化,并且优化程度受到冗余基线可见度噪声之间相关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1655年的一个晴朗之夜,荷兰天文学家惠更斯用自制的折射式天文望远镜发现了土星卫星中最大的一颗——卫六,西方人称它为“泰坦”。至今,天文学家们已饶有兴趣的“追逐”了它300多年。  相似文献   

15.
1655年,荷兰天文学家克里斯蒂安·惠更斯用他自制的新望远镜对准土星,准备研究土星环,但让他惊讶的是,在土星的旁边赫然有一颗巨大的卫星,这就是土卫六——泰坦。1907年,西班牙天文学家何塞·科马斯·索拉从望远镜中观测到土卫六的圆面边界有阴影,指出这是存在大气的象征。1944年,荷兰裔美国天文学家杰拉德·柯伊伯用光谱分析仪观测,发现土卫六上存在甲烷气体。1979年9月1日,先驱者11号从距土星20800千米处掠过土星,拍摄到土星巨大的卫星土卫六的照片。并初步判断土卫六上的温度极低,生命几乎无法生存。1980年11月12日,旅行者1号从距土星124…  相似文献   

16.
严小平 《飞碟探索》2010,(12):44-45
德雷克方程式 1960年,美国天文学家弗兰克·德雷克,成为用敏感的无线电搜寻来自地外文明信号的第一人。他将一个26米的射电望远镜对准二颗近邻星,一次虚警之后,没发现有意识的信号。第二年,在为一个梦想思想家(包括年轻的萨根)的会议准备时,他以《如何讨论探测智能生命可能性》为题写了一个大纲,大纲从恒星形成的速率、典型的行星数量和消解文明的寿命开始。他说:“我认为这只不过是一个骗局。现在让我吃惊的是,这竟然被写进了天文学教科书。”  相似文献   

17.
何宁 《飞碟探索》2001,(3):17-20
搜寻地外生命已成为天文学和生物学中的一个热门话题,但很少有人记得这个课题是怎样在 40年前被提出的。 1959年 9月,物理学家考康尼和莫里松在英国《自然》周刊上发表了一篇“寻找星际通讯方式”的文章。考康尼和莫里松认为,射电望远镜已变得十分灵敏,足以接收到来自遥远恒星周围的文明发射的信息。他们认为,这样的信息可能以 21厘米的波长发射,这是宇宙中最普遍的中性粒子元素氢的无线电辐射的特征波长。外星人可能将它们用于电磁波中的一种逻辑信号,像我们这样的搜寻者会想到在这一波段上进行搜索。   1960年 4月,射电天文学家…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分析了法拉第旋转效应、多源观测效应和程差补偿误差等对可见度函数的相位的影响的基础上,确认了:当电离层不规则性尺度较基线长为大时,仅有电离层引起的可见度函数的相位与基线长成正比且具有随时间快变化的特点这一物理事实;从而提出了从米波综合孔径射电望远镜的观测数据中提取电离层信息的统计方法,并分析了该法的特点,给出了统计实例.   相似文献   

19.
飞吧,火鸟     
很少有天体能像猎户座大星云这样激发人类的想象力.猎户座大星云(M42,NGC 1976)是位于猎户座的反射星云,1656年由荷兰天文学家惠更斯发现,直径约16光年,视星等4等,距离地球1500光年.  相似文献   

20.
文木 《太空探索》2004,(2):42-43
2003年的天空.对于天文学家和业余天文爱好者来说,都是极富内涵的.它向人类打开了一扇绚烂多彩的梦幻之门。虽然这扇门只打开了一条缝.但是管中窥豹.仍然可以想见天文学的进展。在此,我们选编了发生在2003年的重要天文事件.以图的形式汇编在一起.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