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正在实施一项具有跨世纪意义的“空间太阳望远镜”项目。这项由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怀柔太阳观测站首席科学家艾国祥院士领导的太空望远镜建造工程,在国际上尚无先例,已引起国际天文学界的关注。空间太阳望远镜是太阳天文学领域最大、最重要的一个里程碑,也将是下...  相似文献   

2.
众眼看宇宙     
易轩 《太空探索》2010,(7):64-64,F0003
不要惊慌,太阳还没有爆炸!这张疯狂的影像是由今年3月30日刚升空的太阳动态观测站(Solar Dynamics Observatory,SDO)所拍摄的远紫外光波段下的伪彩色太阳像,主角还是那个我们熟悉不过的太阳。图中颜色最浅的地方,温度高达100万开。太阳左上方边缘的环形亮弧,就是日珥,它温度虽高,但其实比太阳圆面暗弱得多,白天淹没在被地球大气散射光中,无法看到。太阳上端那些红色的针状尖条,也是高温的小日珥,最高的有9000千米长。它们都是太阳磁场活动的产物。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我国,苏联,日本和澳大利亚等国16个电离层观测站的资料,分析了1989年3月太阳耀斑引起的大电离层骚扰特征。   相似文献   

4.
臼田宇宙空间观测站1.所在地在日本乘小海线的列车,在龙冈城车站附近的山包,可以隐约看到山地中部的白色天线。如果乘汽车,在臼田市前方的高台也能看到天线,这就是臼田宇宙空间观测站的大型天线。臼田宇宙空间观测站是1986年哈雷彗星接近地球时,为了和哈雷彗星...  相似文献   

5.
1 理想的太空观测站□□据新华社 2 0 0 1年 4月 2 6日电 ,中国争取在 2 0 0 5年左右 ,把自己研制的第 1台“空间太阳望远镜”送上太空 ,从而使中国的空间太阳研究进入国际领先行列。此举对促进中国天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因为理论和实践都表明 ,在太空进行天文观测 ,由于没有大气层的遮挡和地球引力等因素的影响 ,可以全波段、全天候、全天时、全方位、高灵敏度、高分辨率、无大气抖动、无散射光及超长干涉基线地认识地外精彩世界。天文卫星的问世 ,开创了空间天文学的新时代 ,使天文学产生了第 3次飞跃。所以 ,美国、欧洲空间…  相似文献   

6.
太阳也会「打喷嚏」常国兵欧洲“太阳观测卫星”目前观测到太阳“打喷嚏”现象,即太阳突然间喷发出大量气体。英国皇家天文学会称,太阳喷发现象是太阳内部活动的表现之一,它可在短时间内向外喷发出大量炽热的气体,这些气体的运动速度可达每小时几百万千米,形成强烈的...  相似文献   

7.
太阳物理学是研究太阳上发生的物理过程及其对行星际空间环境影响的学科。太阳是人类唯一可以进行细致探测的恒星,也是天然的多尺度过程并存的等离子体实验室,同时,太阳活动直接影响日地空间环境和人类地球家园的宜居性,剧烈的太阳活动如耀斑和日冕物质抛射还会影响人类的航天航空、通信导航、电网等高技术活动与设施。因此对太阳物理的研究不仅是理解浩瀚宇宙的基石,也是理解日地联系和行星宜居性的基础,同时还是国家在航天和空间安全领域的战略需求。21世纪以来,随着卫星探测技术发展,太阳物理学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本文梳理了近年来太阳物理学在空间探测中的发展态势,凝练中国太阳物理学未来空间探测发展的重点领域,优化学科布局,推进太阳物理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8.
天上只有一个太阳。这是天经地义的事。但如果有人说,他看见过几个太阳如绿太阳、蓝太阳甚至是扁太阳、四角形太阳,你一定会说这是天方夜谭。然而,历史却为我们保存了这一有趣的事实。  相似文献   

9.
张桀 《太空探索》2005,(4):15-17
今年1月20日15时左右,太阳发生一次X7.9级的耀斑爆发(俗称太阳风暴或太阳磁暴)。这是继16日、17日、19日太阳连续几次发生X级(太阳耀斑爆发从小到大可分为A、B、C、M、X五级,以X级为最强)耀斑爆发后的又一次大爆发。这也是15年来太阳发生的级别最高的太阳磁暴。受此次太阳耀斑爆发的影响,世界上许多地方通信、广播、  相似文献   

10.
负相电离层骚扰及其日地相关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1965—1982年, 我国境内的满州里(49°35′N, 117°27′E), 北京(40°00′N, 116°18′E), 重庆(29°30′N, 106°25′E), 广州(23°09′N, 113°21′E)和海口(20°00′N, 110°20′E)等五个电离层观测站的负相电离层骚扰形态, 用世界资料中心A出版的太阳地球物理资料中的太阳耀斑、射电、地磁和北京地磁台的地磁观测报告等资料与电离层骚扰的相关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所得到的电离层骚扰形态变化规律和日地相关规律的结果对预报电离层骚扰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1.
张唯诚 《飞碟探索》2011,(10):52-54
打破宇宙的规则 在我们的太阳系里,所有的大行星都沿着太阳的自转方向绕太阳公转,而且公转的轨道面与太阳的赤道面基本存在于同一个平面上。科学家认为,这是由于太阳和它的所有行星都形成于同一片由气体和尘埃组成的分子云中的缘故。在引力的作用下,分子云发生收缩,渐渐变成了一个旋转着的扁平的盘。由于太阳和行星都由同一个行星盘中的物质所组成,而这些物质又原本都向着同一个方向旋转,所以导致的结果就是,它们自然而然地存在于同一个平面上,且行星公转的方向和太阳自转的方向一致。  相似文献   

12.
张枚 《太空探索》2004,(8):18-19
太阳物理研究:“想说爱你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太阳是离我们最近的一颗恒星.也是唯一一颗可以进行详细观测的恒星:太阳每天发射出的光线热为我们提供着人类赖以生存的能源,太阳上一个小小的风暴(日冕物质抛射)也可能引起地球外空间的强烈磁暴,但是,就是这样一颗与我们朝夕相处的太阳.却矜持地向我们掩饰着她内心最深处的秘密,即在诸多太阳物理学家近百年的努力后.仍有许多尚未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离太阳最近的水星。水星的名字来源于神话中的罗马使者墨丘利(Mercury).他是为众神传信并且掌管苘业、道路等的神,水星是九大行星中离太阳最近的.但是我们了解却最少的类地行星。它距太阳5800万千米,最亮时目视星等达-1.9等.但正是由于它离太阳太近了,只在黎明或白天的天空出现,因此在太阳的光芒下观测水星是件很困难的事.  相似文献   

14.
围绕国际一流科学目标,发展顶级探测设备是中国太阳物理位列国际先进行列的立足点。70多年的空间太阳探测历程中,极紫外波段探测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极紫外观测设备也几乎成为了太阳探测卫星的必备载荷之一。中国在极紫外探测,尤其是光谱探测方面的基础非常薄弱,导致相关科学研究几乎全部依赖国外数据,从而严重制约了中国太阳物理学科的发展。本文根据太阳极紫外探测的特点,系统分析了国外光谱探测的历史、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并归纳了三类主要探测方式,即全日面积分光谱探测、低速光谱成像探测、快速光谱成像探测的当前水平,包括其技术方案及取得的部分科学成果。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太阳极紫外光谱探测“三步走”的发展思路,并对每一步的科学目标、指标需求和候选探测方案提出建议。同时,展望了在太阳极紫外成像探测方面开展创新性尝试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卫星太阳阵展开的动力学问题,将卫星太阳阵的结构视为树形多体系统,利用给出的自由形式树形多刚体系统运动微分方程建立太阳阵系统的动力学方程,应用为该系统动力学方程编制的计算程序,可对太阳阵展开过程中卫星本体姿态的改变量以及太阳帆板在展开过程中的运动参数进行数值计算。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南大西洋异常区的辐射环境及其特点,重点研究了发生于2000年7月14日的太阳质子事件对太阳同步轨道空间环境造成的影响,太阳质子事件期间,抵达近地空间的高能电子、质子及重离子对太阳同步轨道空间环境造成剧烈地扰动,并且不同种类不同能量的粒子扰动特征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7.
在围绕太阳旋转的九大行星中,水星距太阳最近,冥王星离太阳最远,这两者问其他行星与太阳之间的距离,是按照18世纪中期德国的提丢斯-波得定则,从内向外按一定比例逐级递增的。但这中间有一个例外,那就是在火星和木星之间没有遵从这一规律,而是呈现出一个超比例  相似文献   

18.
美国航空航天局通过国际太阳观测卫星“SOHO”拍摄的太阳表面图像,成功地观测到覆盖太阳表面的磁力线束在短时间来回移动消失的模样。图像分析结果显示:太阳表面有数万个相当于磁铁S极和N极的两种互相吸引的磁力线束。这些磁力线束在约40小时的时间内重复生成、消失。太阳表面温度有6000℃,而太阳表面所引起的日冕温度却高达数百万摄氏度,因此可知日冕并不是通过太阳表面温度加热的。科学家推测这可能由于表面磁力线互相交错引起“短路”而产生大量电流,使日冕温度急骤上升。不过一切情况还有待于进一步证实。日冕温度上升…  相似文献   

19.
太阳未来变化假说太阳直径在缩小美国科学家埃奇,在1981年美国天文学协会上作学术报告时说:“最近100年内,太阳的直径缩小了1000千米。”他是根据1836年格林威治天文台所作的太阳直径的测量分析提出上述结论的。但也有一些科学家对埃奇的说法有异议,主...  相似文献   

20.
柔性在卫星太阳阵展开运动中影响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卫星太阳阵展开过程中,采用有限元法将太阳板的变形能计算出来,并引入系统运动微分方程的广义力中,通过求解系统运动微分方程,从而得到太阳阵展开的全过程和展开时间。。算例表明,采用此理论与方法更符合实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