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正2016年4月6日1时38分,中国首颗微重力科学实验卫星——实践十号返回式科学实验卫星(简称"实践十号卫星")按照预定窗口时间,由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准时发射升空。卫星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实践十号卫星于2012年12月31日正式立项,是空间科学先导专项首批科学实验卫星中唯一的返回式卫星,主要科学目标是利用太空中微重力等特殊环境,开展涉及微重力流体物理、  相似文献   

2.
文青 《国际太空》2005,(10):21-21
2005年8月29日上午07:38,我国自行研制的第21颗返回式卫星,在西安卫星测控中心的精确控制下成功返回地面。就在当天16:45,我国第22颗返回式卫星,成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2D运载火箭送入太空,并于9月16日11:28成功返回。截至目前,我国共成功回收了21颗返回式卫星。  相似文献   

3.
正作为我国首颗微重力科学实验卫星,实践十号卫星的使命是开展空间科学实验,研究、揭示微重力条件和空间辐射条件下物质运动及生命活动规律,这不仅具有较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而且对推进我国空间领域的科学探索也有重要的意义。"及时雨"实践十号诞生恰逢其时提到返回式卫星,大家并不陌生,到2006年为止,我国共成功进行了24次返回式卫星的发射。通过这些任  相似文献   

4.
正在顺利完成12天太空飞行后,实践十号回收舱于4月18日16时30分准确降落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着陆区域,回收舱着陆状态正常、外观良好,搜索回收任务顺利完成。这是我国成功发射回收的第24颗返回式卫星,也是首颗在内蒙古草原返回着陆的卫星。卫星回收任务圆满成功,进一步验证了我国返回式卫星控制回收技术,标志着我国在空间科学研究与应用领域迈出坚实步伐。曾圆满完成23颗返回式卫星和10艘神舟飞船搜索回收任务的着陆场站,奉命转战千里,挺进阿木古郎草原腹  相似文献   

5.
<正>1975年11月,中国成功发射和回收了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使国防科技取得了新的突破。40年过去了,今天中国已有数十颗遥感卫星在太空中遨游,神舟飞天,嫦娥奔月,谱写了中国航天科技发展史上的辉煌史诗。回顾中国返回式航天器发展史,就不能不提到第一颗返回式卫星,这一高尖技术何以能在基础差且动荡时期一举成功,使中国成为继美、苏之后第三个掌握航天器回收技术的国家。中国发展返回式卫星的历史性决策,是政治家在科学家的参与和支持下做出的,由科学导向需求而牵引了航天能  相似文献   

6.
1996年11月21目中国长城工业总公司与日本丸红公司在北京举行了卫星搭载微重力试验样品的交接仪式。 这次搭载是由我国第17颗返回式科学试验卫星提供的。卫星于1996年10月20日由我国的长征2号丁火箭发射,11月4日卫星顺利返回。回收的搭载样品完好无损,遥测数据齐全。日方对长征火箭的再次发射成功、卫星及搭载样品的顺利回收表示祝贺。在我国发射的17颗返回式卫星中,16颗获得成功,成功率达94%。 这次搭载是中国长城工业总公司首次为日本用户提供服务。这是继为法国、德国提供微重力试验搭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返回式卫星是一种低轨道、三轴稳定、返回舱可安全回收的卫星,可用作遥感卫星、微重力试验平台和科学技术试验卫星。文章简要地概述了卫星的各分系统,卫星的发射和返回以及卫星的主要应用方面。到1990年,我国已发射成功和回收了12颗返回式卫星,取得了比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8.
正1975年11月,中国成功发射和回收了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使国防科技取得了新的突破。航天器返回技术的突破,不仅在当年轰动一时,也为后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奠定了重要基础。这一尖端技术何以能在基础差且动荡时期一举成功,使中国成为继美、苏之后第三个掌握航天器回收技术的国家?  相似文献   

9.
《太空探索》2007,(8):26-27
序号运载火箭名称发射日期航天器名称结果地点1长征一号1970.04.24东方红一号科学试验卫星成功酒泉2长征一号1971.03.03实践一号科学试验卫星成功酒泉3长征二号1974.11.05返回式卫星失败酒泉4长征二号1975.11.26第1颗返回式卫星成功酒泉5长征二号1976.12.07第2颗返回式卫星成功酒泉6长征二号1978.01.26第3颗返回式卫星成功酒泉7长征二号丙1982.09.09第4颗返回式卫星成功酒泉8长征二号丙1983.08.19第5颗返回式卫星成功酒泉9长征三号1984.01.29东方红二号试验通信卫星失败西昌10长征三号1984.04.08东方红二号试验通信卫星成功西昌11长征二号丙…  相似文献   

10.
从1975年至1994年中国研制成功了FSW-O、FSW-1和FSW-2三种型号的返回式卫星。FSW-0卫星9颗发射和返回均获成功;FSW-1卫星5颗除FSW-1-5卫星返回失败外其余均获成功;FSW-2卫星2颗发射和返回均获成功。卫星的起飞质量从FSW-0-1的1790kg增加到FSW-2-2的2760kg,轨道运行时间从FSW-0-1的3天增加到FSW-2-1的6天。卫星的服务业务不断扩大,FSW-2已发展成为一种兼有应用、空间科学试验和技术试验功能的多用途卫星。  相似文献   

11.
遥感卫星篇     
正1概述50年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简称研究院)通过技术创新,在遥感卫星领域,形成了返回式遥感卫星、"资源"、"海洋"、"高分"等卫星系列,建成了"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2发展历程返回式遥感卫星1975年11月,研究院研制的返回式遥感卫星成功发射并回收,使中国成为继美国、苏联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返回式卫星技术的国家,是中国航天技术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的显著标志之一。研究院先后研制并成功发射了返回式卫星0号、  相似文献   

12.
序号运载火箭名称发射中心发射日期卫星名称星箭分离轨道备注1长征一号酒泉1970.04.24东方红一号科学试验卫星近地轨道成功2长征一号酒泉1971.03.03实践一号科学试验卫星近地轨道成功3长征二号酒泉1974.11.05返回式卫星近地轨道失败4长征二号酒泉1975.1126第1颗返回式卫星近地轨道成功5长征二号酒泉1976.1207第2颗返回式卫星近地轨道成功6长征二号酒泉197801.26第3颗返回式卫星近地轨道成功7长征二号丙酒泉1982.09.09第4颗返回式卫星近地轨道成功8长征二号丙酒泉1983.08.19第5颗返回式卫星近地轨道成功9长征三号西昌1984.01.29试验卫星大椭…  相似文献   

13.
9月25日,已在太空遨游27天的我国第19颗返回式科学与技术试验卫星.按预定计划平安返回地球家园,成功回收,为此次任务的完成划上圆满句号。  相似文献   

14.
曾经亲眼目睹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将东方红一号卫星送入太空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2004年9月27日,再次见证了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80次发射——长征二号运载火箭将一颗返回式科学与技术试验卫星成功送上太空征程,这是中国发射的第20颗返回式科学与技术试验卫  相似文献   

15.
<正> 1992年8月9日16时,我国又一颗返回式科学试验卫星由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J 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在太空运行了16天,其回收舱于8月25日11时20分安全返回四川省中部预定地区。至此,我国发射了13颗返回式卫星,回收成功率保持100%,标志着我国卫星回收控制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相似文献   

16.
简讯     
第 1 9颗返回式科学与技术试验卫星发射成功并回收北京时间 8月 2 9日 15时 5 0分 ,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一颗返回式科学与技术试验卫星。约 9分钟后 ,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这是中国发射的第19颗返回式科学与技术试验卫星。卫星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卫星运行期间 ,由中国西安卫星测控中心负责对卫星实施跟踪、测控和轨道控制 ,主要进行空间科学研究、国土普查和地图测绘等任务。卫星在太空按计划运行 2 7天后 ,于北京时间 9月 2 5日 7时 5 5分成功返回地面。用于发射卫星的“长征二号丙”运载…  相似文献   

17.
中国返回式卫星与空间科学实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返回式卫星发展至今已有30 多年, 共发射了23 颗返回式卫星. 在多次返回式卫星任务中成功进行了大量的空间科学和技术实验. 本文首先概要介绍了中国返回式卫星的发展情况、技术特点、在返回式卫星上进行的空间科学实验情况; 其次, 介绍了卫星平台对有效载荷可提供的环境条件、服务支持以及载荷设备研制与卫星技术流程之间的匹配关系和接口要求; 最后, 对卫星平台的技术发展趋势与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胡群芳 《太空探索》2005,(10):F0002
8月29日16时45分,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地将我国第22颗返回式科学与技术试验卫星送入太空,这是中国航天在一个月内第二次成功发射返回式科学与技术试验卫星,在此之前,第21颗返回式科学与技术试验卫星在太空运行27天后,于当日7点38分,安全着陆于四川中部某区域,这是中国航天史上第一次出现返回式系列卫星“同喜”现象——同一天,同一支卫星发射队,同一系列卫星实现成功发射和回收。  相似文献   

19.
2007年1月10日,印度用极地卫星运载火箭发射了4颗卫星,其中有一颗返回式卫星名为SRE-1。根据印度空间研究组织的声明,这颗卫星将在太空运行13~30天后返回。  相似文献   

20.
庞丹  潘晨 《国际太空》2016,(4):10-11
1 我国第一颗专门的微重力科学实验卫星 实践-10返回式科学实验卫星是为开展多项"微重力科学和空间生命科学"空间实验而专门量身定做的返回式卫星.卫星的承载能力、微重力水平、实验载荷服务支持能力等较以往返回式卫星均有进一步提升,是我国新一代具有安全回收、适应中长期在轨试验、应用灵活和成本低廉的空间科学实验平台.在结构布局上,它充分继承了以往返回式卫星的结构特点,外形是一个圆柱圆锥组合体,内部则是由4个舱段构成的仪器舱及返回舱.根据任务要求,实践-10卫星在轨道设计上也进行了调整,由以往返回式卫星的椭圆轨道变为圆轨道,这一改变,大大提高了微重力水平,为更好地开展微重力环境下的科学实验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