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本重点反映我国在复杂航天器动力学应用理论及其工程应用方面研究成果的专著(航天器动力学工程),已由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发行。作者曲广吉1962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导弹飞行力学与控制专业,现为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研究员、航天器动力学与控制专业主任设计师、博士生导师,并任哈尔滨工业大学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兼职教授、中国振动工程学会结构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和中国宇航学会空气动力与飞行力学  相似文献   

2.
优秀论文 1.陈月根卫星质量特性的CAD集成分析 2.潘腾载人飞船返回舱亚跨声速气动特性及对姿态运动影响的仿真分析 3.黄汉文自旋稳定静止卫星同步技术分析 4.王东锋、陈英武、颜廷富定性推理及其在航天器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5.曲广吉、于登云、曾辛、王宁航天器空间对接动力学分析与仿真  相似文献   

3.
空间飞行器动力学与控制研究综述   总被引:6,自引:6,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概括介绍了近年来空间飞行器的动力学与控制研究的发展状况,综述了单星动力学建模和控制技术、多星动力学建模和控制技术,以及太阳帆航天器、绳系卫星等新型航天器动力学与控制技术等相关航天领域中的若干基础问题,总结了在这些领域中的研究方法及取得的成果。提出了相关领域中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及后续发展方向,如深空探测的轨道动力学、超大尺度柔性航天器的动力学建模与协同控制技术、敏捷卫星的机动控制技术、多星姿轨耦合动力学和控制技术、太阳帆航天器动力学与控制技术,以及空间绳系卫星系统的动力学与控制技术等重点和主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简单介绍了航天器动力学学科多层次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及研究成果,给出一个层次结构图。刚体、挠性体及液体是构成航天器的三类介质基元,分别涉及到不同特征的大量动力学问题。当多体之间相互连接构成不同类型航天器或航天器子系统时,连接结构不仅是其物质基础,同时还影响到多体系统的整体动力学特性。这些研究对象都是航天器动力学行为的内因;环境作用、控制作用是航天器动力学行为的外因;给出系统的稳定性判断则是航天器动力学研究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5.
根据航天工程的进展及其控制技术的进步,航天器动力学的发展可以概括为早期简单航天器动力学、现代复杂航天器动力学和未来大型空间结构动力学与控制。航天器动力学是力学学科用于航天器工程的专业学科,它既属于航天动力学学科,又属于多学科交叉的飞行器设计学科。其任务是研究航天器从设计、研制、试验、发射到在轨飞行和返回全过程的各类动力学问题的分析、仿真、优化与试验。对于现代复杂航天器,航天器动力学是一般力学、固体力学、流体力学、计算力学、实验力学与控制理论、计算技术、仿真技术及系统工程学等多个学科的交叉综合,不但理论难度大、运动方程非线性强、算法难度高,而且软件系统复杂、工程实用性强、工程化程度要求高。因此,本书定名为《航天器动力学工程》,意在从系统工程角度,重点  相似文献   

6.
在轨释放、分离载荷动力学仿真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某些航天器需要在飞行过程中释放、分离载荷,由此涉及的动力学问题,关系到航天器平台与载荷的控制。文章主要对此类航天器的多体动力学问题进行研究,基于机械系统动力学仿真分析(ADAMS)软件平台建立了包括航天器平台、载荷和两类分离机构等在内的仿真模型,通过对三种在轨释放、分离载荷方案的分离过程动力学仿真结果对比分析以及参数化仿真分析,为载荷释放、分离方案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航天器动力学发展概况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分析了现代航天器动力学的复杂性,将现代航天器动力学的发展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局部动力学的研究受到重视;2)部件级子系统动力学研究的深入;3)耦合动力学研究进入非线性阶段;4)整体航天器动力学模型精化与一体化仿真;5)航天器与航天器之间相对运动动力学研究方兴未艾等。文章对这几个方面分别作了简单评述或讨论。  相似文献   

8.
邓明乐  岳宝增  黄华 《宇航学报》2016,37(6):631-638
基于液体大幅晃动等效力学模型研究充液航天器动力学与控制问题。首先,发展并完善了模拟液体大幅晃动的运动脉动球模型(MPBM),结合已有的液体大幅晃动运动规律和分析结论对MPBM的法向力的计算方法进行了改进;通过数值仿真结果与已有试验结果的对比证明了以上改进工作的有效性。然后,基于MPBM建立了携带多个充液储箱的航天器动力学模型,针对携带四个储箱的充液航天器进行姿态机动控制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四个充液储箱的三种可能的空间布局对航天器姿态机动过程中的角速度、液体晃动力矩和控制力矩将产生不同的影响;此外,还研究了液体大幅晃动等效力学模型中液体晃动阻尼因素对航天器姿态机动控制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自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以来的半个世纪里,人类在征服宇宙方面取得了辉煌而伟大的成就。随着航天工程及其控制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门新兴学科就是航天动力学,它是力学学科三大分支在航天工程领域的应用和发展,包括航天器动力学、火箭动力学和宇宙飞行动力学。尤其是航天器动力学,几乎涵盖了现代力学各个分支领域,并与控制技术、飞行器设计技术、计算机技术、仿真技术和试验技术等多个学科密切交叉,不但理论难度很大,而且工程实践性极强。  相似文献   

10.
航天工业总公司第八专业(结构强度与环境工程)信息网1994年技术交流会于11月1日至5日在西安召开。19个单位的40名代表出席了会议。会议共收到论文31篇,其中24篇在会上进行了宣读交流。我部孙国江和曲广吉合写的《大型航天器舱振动噪声分析》一文也参加了交流。本次交流会的主题是“九五”及下世纪结构强度与环境工程专业发展展望和载人航天技术。围绕这一主题,结合当前国际、国内形势,讨论了航天事业的发展和武器研制的新动向,并对诸如复杂结构动力学工程应用研究、综合环境模拟试验技术、复合材料结构设计和  相似文献   

11.
杨一岱  荆武兴  张召 《宇航学报》2016,37(8):946-956
为解决复杂的挠性航天器的姿轨控制问题,对于挠性航天器的姿轨耦合动力学建模与控制展开研究。基于对偶四元数原理,推导给出一套挠性航天器的姿轨一体化动力学模型。此种模型能够紧凑描述航天器的轨道和姿态,且能够自动引入航天器平动、转动与挠性附件振动三者之间的关联耦合作用。基于此模型设计了一种自适应位置姿态跟踪控制器,该控制器能够在航天器质量特性参数未知的情况下,对其位置和姿态进行轨迹跟踪控制,并使位置和姿态误差收敛。该自适应控制器还可对航天器上挠性附件对系统的耦合作用进行估计,进而在控制输出中对其进行补偿,提高卫星控制系统的稳定性。通过仿真对控制律进行校验,结果表明该控制律对挠性航天器控制效果良好,具有一定的工程应用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针对具有多轴天线驱动、机械臂运动、空间站舱段转位等多体运动特征的航天器,提出了一种基于浮动基座和树形拓扑结构的柔性多体动力学建模方法,用于计算机建模和与控制系统联合仿真。基于拉格朗日方程和有限元方法所建立的动力学方程考虑了大角度刚体相对转动、弹性部件振动、柔性关节变形特性。将此建模方法程序化并应用于工程实际,可解决此类航天器复杂的机构运动与弹性振动的耦合动力学建模问题,实现完全自主的动力学建模、模型代码输出和控制联合仿真功能,为此类航天器的动力学特性分析及其控制系统设计与系统级仿真验证服务。结合带多轴驱动天线和大型柔性天线的整星对象,采用该方法建模并就系统频率、频率响应、时间响应与商业柔性多体软件Adams进行对比,结果显示二者一致性良好,验证了该建模方法及其软件实现的正确性和通用性。  相似文献   

13.
1总体与系统技术1.1航天器动力学模型技术1.2航天器控制系统方案设计1.3系统集成与一体化设计技术2制导、导航和控制技术2.1先进的信息与控制理论及应用2.2全程复合制导技术(星光、卫星导航系统)2.3精确末制导技术2.4航天器自主导航和组合导航技术2.5新型运载火箭控制系统研究2.6系统精度与毁伤效果的评估和分析2.7卫星姿态轨道控制技术研究2.8航天器交会对接、返回与救生技术2.9深空探测与着陆技术2.10卫星编队飞行与星座控制技术2.11拦截器制导与控制技术2.12机器人动力学与控制2.13控制系统“标准化、通用化、组合化”技术2.14航天器测控…  相似文献   

14.
1总体与系统技术1.1航天器动力学模型技术1.2航天器控制系统方案设计1.3系统集成与一体化设计技术2制导、导航和控制技术2.1先进的信息与控制理论及应用2.2全程复合制导技术(星光、卫星导航系统)2.3精确末制导技术2.4航天器自主导航和组合导航技术2.5新型运载火箭控制系统研究2.6系统精度与毁伤效果的评估和分析2.7卫星姿态轨道控制技术研究2.8航天器交会对接、返回与救生技术2.9深空探测与着陆技术2.10卫星编队飞行与星座控制技术2.11拦截器制导与控制技术2.12机器人动力学与控制2.13控制系统“标准化、通用化、组合化”技术2.14航天器测控…  相似文献   

15.
《航天控制》2005,23(3)
1总体与系统技术1.1航天器动力学模型技术1.2航天器控制系统方案设计1.3系统集成与一体化设计技术2制导、导航和控制技术2.1先进的信息与控制理论及应用2.2全程复合制导技术(星光、卫星导航系统)2.3精确末制导技术2.4航天器自主导航和组合导航技术2.5新型运载火箭控制系统研究2.6系统精度与毁伤效果的评估和分析2.7卫星姿态轨道控制技术研究2.8航天器交会对接、返回与救生技术2.9深空探测与着陆技术2.10卫星编队飞行与星座控制技术2.11拦截器制导与控制技术2.12机器人动力学与控制2.13控制系统“标准化、通用化、组合化”技术2.14航天器测控…  相似文献   

16.
从航天器设计和工程实践角度对多体系统动力学在航天领域中的应用和发展要求提出了粗浅看法,简要介绍了现代航天器设计中遇到的各类多体系统动力学问题及其研究应用状况和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7.
欠驱动航天器的分段解耦姿态控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兴宏  徐世杰 《宇航学报》2007,28(3):531-534
研究欠驱动航天器姿态控制系统设计问题。首先给出了欠驱动航天器的姿态动力学方程和运动学方程。然后,基于系统模型的特点,采用分段解耦控制的思想,依次为动力学系统和运动学系统设计了渐近稳定的控制律,使航天器进入三轴稳定状态或自旋稳定状态。最后通过数值仿真验证了分段解耦控制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多航天器编队飞行在深空探测及协同对地观测等领域有着重要应用,而多航天器的姿态跟踪及协同控制技术作为其关键技术之一也引起了极大的关注。近年来,随着分布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多智能体系统(MASs)受到了航天器控制领域学者的关注并将其应用到多航天器编队控制中。本文回顾了多智能体系统协同控制及其在多航天器编队姿态协同控制中应用的研究进展。首先,从多航天器编队不同控制需求出发,分别从一致性跟踪控制、有限时间控制、事件驱动控制方面,回顾了多智能体系统协同控制问题的进展;其次,回顾了多航天器姿态协同控制在上述需求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基于多智能体系统的协同控制理论,提出了相应的分布式姿态协同控制策略。  相似文献   

19.
针对失控翻滚目标航天器的交会对接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一个受控的追踪航天器和一个失控慢速翻滚的目标航天器的末段交会对接控制问题。通过引入基于特征模型的控制方法,设计了相对位置跟踪控制器以及姿态同步控制器,克服了针对目标航天器测量中存在的较大不确定时延,航天器动力学参数的不确定性,以及追踪航天器存在的较大帆板挠性,实现了针对失控自旋目标的末段精确交会对接控制。最后,通过搭建仿真系统进行动力学仿真,进一步验证了本文控制策略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为了考察柔性多体特征对航天器分离姿态的影响,提出同时考虑太阳翼和分离舱的柔性,采用分离动力学及刚柔耦合动力学分析方法,建立航天器柔性多体动力学模型,通过航天器柔性多体分离动力学分析,解决了太阳翼和分离舱柔性特征对航天器分离姿态的影响问题,利用优化分析方法对航天器分离多参数影响进行了优化分析,得出了航天器分离姿态的极限情况,分析结果为弹簧分离机构的优化设计和分离安全性设计提供了理论参考,同时对空间站、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等国家重大项目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