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种高亚音速弹用S弯进气道设计及其特性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针对导弹进气道的结构特点,在前人的工作基础上总结出一种适合导弹使用的大偏距、短扩压S弯进气道的设计方法。该方法通过变更中心线、面积规律、唇口形状和喉道位置等参数完成进气道的设计。应用本文中使用的S弯进气道的数学描述方法,可以方便地完成S弯进气道的几何造型工作,实现此类导弹用S弯进气道的参数化设计,生成的造型数据也可以为CFD和CAM使用。此外,作为验证,文中应用此方法设计了一个椭圆进口的S弯进气道,并进行了模型的风洞实验。实验结果表明,使用本文方法设计的弹用S弯进气道可以达到较好的气动性能,能够满足应用需要。  相似文献   

2.
无人机两侧式布局的S弯进气道设计与实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现役无人机进气道的结构特点,以后置两侧布局的S弯进气道作为研究对象,完成了一种大偏距、短扩压S弯进气道设计,设计包括中心线、面积变化规律选取以及斜切唇口等;并且对设计模型进行风洞实验研究,得到进气道的速度特性、攻角特性和偏航角特性等.实验结果表明:(1)在大多数实验条件下,进气道具有良好的气动性能,较高的总压恢复(σ>0.986),较低的畸变指数(DC60<0.28);(2)大偏航角状态时,背风侧进气道受机身附面层及机身涡的影响比较大,虽总压恢复系数并不低,但畸变指数DC60较大,在使用中需要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3.
进气道总压畸变的测量与评定是进气道/发动机一体化的重要内容。大S弯进气道具备出色的隐身性能,但其出口流场非常复杂,传统总压测量方法造成的误差显著增大,进而引起总压畸变评估误差,阻碍进/发一体化设计。为了提高大S弯进气道的总压畸变测量与评估的准确性,本文提出了一套基于五孔探针的测量方法。分析测量结果表明:分区拟合方法更能适应大S弯进气道强旋流场的总压数据处理;随着马赫数从0.2增加到0.6,周向总压畸变指数从0.005左右递增到0.09左右,径向总压畸变指数最大不超过0.055,马赫数越大,总压畸变越剧烈,周向总压畸变占据主导;出口截面主要总压畸变区的总压恢复系数最低不到0.85;相比数值计算、总压耙测量,五孔探针测得结果更加全面、合理。  相似文献   

4.
对一种腹下后置大偏距S弯进气道进行高速风洞试验研究,得到了该进气道的工作特性:(1)随着流量系数的增加,进气道出口总压恢复系数略有下降,稳态周向畸变指数、紊流度和综合畸变指数均上升;当流量系数较大或较小时,进气道出口气流总压脉动均存在局部峰值。(2)在试验研究范围内,来流马赫数和侧滑角的变化对进气道性能影响不大;随着迎角的增大,总压恢复系数有所上升,畸变指数有所下降。(3)进/发匹配点处,进气道出口气流总压脉动功率谱密度分布呈现白噪声特征,对进气道/发动机匹配工作是有利的。  相似文献   

5.
喉道参数对埋入式进气道气动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实验的方法系统地研究了喉道设计参数对埋入式进气道气动性能的影响。得出了低速下模型处于 0°攻角 ,0°侧滑及 4°侧滑时喉道位置和喉道面积比对进气道气动性能的影响。实验研究结果表明 :在适当的位置设置面积比合适的喉道可以大幅度地提高埋入式进气道的效率 ,降低进气道出口流场畸变。本文的研究为埋入式进气道喉道参数的优化设计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6.
针对可利用部分冲压、带前输出轴直升机进气道结构特点 ,实验研究了在侧滑角从 0~ 1 35°状态下的直升机进气道流场特性 ,分析了沿程静压分布、进气道出口截面流场畸变指数、总压恢复系数等进气道性能参数。研究表明 ,该类进气道在各种侧滑状态下总压恢复系数较高。当侧滑角大于 90°时总压恢复系数随着来流速度的增加而减小 ;进气道内气流分离的区域和出口截面流场畸变指数与侧滑角和来流速度的大小有关。其中在侧滑角小于 90°时 ,进气道出口截面流场品质较好。当侧滑角大于90°时 ,随着来流速度或侧滑角的增加出口流场迅速恶化  相似文献   

7.
对两侧 Bump 进气道进行了动态特性风洞试验研究。研究表明:飞机做俯仰机动时,进气道相关性能参数随着时间作周期性变化;迎角α>10°时,上仰过程中,进道总压恢复系数σ、出口总压综合畸变犠、出口总压周向畸变Δσ0降低,下俯过程中则升高,且上仰过程中上述参数值明显小于下俯过程,一个俯仰周期形成一个闭合环路;进气道出口总压脉动平均紊流度犜狌在整个过程中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8.
三种不同的进气道与弹体组合体雷达散射截面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三种不同进气道与弹体组合所得的三个模型进行了雷达散射截面(RCS)实验研究,三种组合分别为:埋入式进气道与多边形截面弹体的组合,埋入式进气道与常规圆截面弹体的组合、S弯进气道与常 圆截面弹体的组合,雷达散射截面特性实验和对比研究表明:圆截面弹身时,采用埋入式进气道比采用S弯进气道具有更好的隐身效果;采用埋入式进气道时,多边形截面导弹比圆截面弹身隐身性能更好。可以推断,多边形截面弹体与埋与式进气道的组合具有光明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矩形截面高超声速进气道气动设计及实验验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首先对矩形截面高超声速进气道设计方法进行了研究,给出了设计流程,并据此设计了矩形截面高超声速进气道.接着对其进行了三维数值仿真研究,给出了进气道性能参数随来流马赫数、飞行迎角及飞行高度的变化规律.最后设计了实验模型,并进行了高焓风洞实验验证.数值模拟及高焓风洞实验验证均表明:本文采用的设计方法可达到预期的设计效果,设计的进气道达到了相应的设计要求,本文采用的数值仿真方法可以较为准确地模拟高超声速进气道内的流动,数值模拟结果可信.  相似文献   

10.
斜出口合成射流激励器S进气道分离流动控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设计加工了单膜双腔式斜出口合成射流激励器,应用PSI DTC Initium压力扫描系统对斜出口合成射流激励器在S进气道主动流动控制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斜出口合成射流激励器能够抑制S进气道分离流动,提高出口总压恢复系数σ和降低畸变指数DC90,只需通过改变激励器的工作电压和频率,就可实现对S进气道内部流场的控制.在共振频率下,当来流速度V=80m/s,采用斜出口合成射流控制可使出口截面平均总压恢复系数增加0.370%,此时所耗合成射流能量仅为主流的0.240%.  相似文献   

11.
埋入式进气道设计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针对导弹用进气道的结构特点,提出了一种大偏距、短扩压的埋入式进气道设计方法,该方法通过变更进气道的中心线,面积规律、中心线的倾斜角及双组线喉道的设计参数,并采用进气道唇口光顺技术成功地实现了埋入式进气道设计的CAD化,该CAD技术与CFD技术的结合能大幅度地缩短埋入式进气道道设计周期,降低研制成本,实验结果表明,由该文提出的方法设计的埋入式进气道不做任何型面修改即可达到较好的气动性能。  相似文献   

12.
某型发动机进口压力畸变实验研究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动机进口流场畸变是影响发动机稳定性的一个很关键的降稳因子,而进口压力场周向分布不均匀对燃气涡轮发动机的稳定工作范围有很大影响.通过对某型涡喷发动机进行进口压力畸变模拟实验,探讨了发动机进口流场压力畸变的实验程序和方法,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确定了该型发动机的稳定性对进气压力畸变的敏感程度.  相似文献   

13.
难加工材料整体叶轮广泛应用于航空领域,采用传统切削加工存在刀具磨损快、加工效率低等问题。本文针对某型号复杂整体叶轮,提出大切深五轴数控电解铣削预加工方法。通过设计锥形螺旋刃阴极,分析不同旋转角下单、双螺旋刃出口流场分布,得到旋转角720°的单螺旋刃阴极出口压力和流速分布均匀。同时开展大切深数控电解铣削加工试验,结果表明:在选取的工艺参数范围内,加工平衡间隙和进给速度随着加工电压升高而增大;较低的电解液温度有利于实现小间隙加工,可显著提高加工精度;主轴转速达到1 500 r/min后对加工速度影响较小。得到大切深数控电解铣削整体叶轮加工叶片,一次最大切深可达65 mm,余量误差控制在0.5 mm范围之内,提高了整体叶轮加工效率。  相似文献   

14.
喷雾器喷嘴出口喷流流场特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定性定量实验手段研究了以水为单介质流体的某农用喷雾器喷嘴出口流场。首先采用单反相机常规拍摄方法,记录了喷雾压力在50~4 000 Pa范围内的喷嘴出口流场,发现了随着喷雾压力增大,喷嘴出口射流的形状经历了形成液泡到液泡破裂的过程,以及射流发展及最终稳定过程。然后通过PIV测速技术对喷雾压力在1 000~4 000 Pa范围内的喷嘴出口流场进行了定量测量实验研究,获得了在纵向截面上,喷嘴出口速度随喷雾压力增大而增大,且在中心线上的速度随着离喷口距离的增加均呈现振荡衰减的变化规律。在同一位置横向截面上,随着喷雾压力的增加,旋流强度越强,流速越大;而在同一喷雾压力下,离喷嘴出口距离越近的横截面处旋流强度越大,流速也越大。本文实验研究结果验证了PIV测速技术可以用于水雾滴的速度场测量。  相似文献   

15.
提出了一种椭圆喷管的设计思路,并对椭圆喷管流场与矩形喷管流场进行了对比分析。通过数值计算表明,在相同的驻室参数、相同的长度和出口面积条件下,椭圆喷管出口马赫数略高于矩形喷管。湍流和高温真实气体效应均降低了喷管的有效面积比,改变了喷管流场的膨胀波系,通过选择合适的喷管出口位置可以获得较好的试验均匀区。椭圆喷管作为高超声速风洞特种试验装置,可以有效利用加热器的能量,提高设备的参数模拟能力,可适用于大尺寸扁平状前缘、舵、翼等模型的防热试验和大宽高比的冲压发动机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