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航天短讯     
<正>神舟十六号圆满完成任务据《中国航天报》2023年11月1日报道,10月31日,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现场医监医保人员确认航天员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身体健康状况良好,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首次包含航天驾驶员,航天飞行工程师,载荷专家3个航天员类型,是第3批航天员首次执行飞行任务,也是航天飞行工程师和载荷专家首次执行飞行任务。  相似文献   

2.
天宇来风     
《航天员》2006,(1)
中国首批航天员开始工程硕士学习2006年2月下旬,中国首批航天员(包括执行“神舟”六号飞行任务的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开始了清华大学航天工程专业硕士学习。在完成日常航天训练任务的同时,航天员将重新回到课堂“充电”。航天员计划用两年左右的时间完成学业,课堂设在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按计划,航天员将要学习12门  相似文献   

3.
胡杨 《航天》2014,(1):1-1
在嫦娥三号落月成功的喜悦与长征四号乙发射失利的遗憾中,中国航天告别2013年,迎来2014年。 回首2013,中国航天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 ——载人航天工程再次奏凯。2013年6月11日,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乘神舟十号飞船升空,执行我国第二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其间,神舟十号与天宫一号组合体联合飞行12天,完成三次交会、两次对接、一次绕飞,王亚平进行了太空授课,在轨飞行15天后,三名航天员安全返回地面。这是神舟载人飞船首次执行应用任务,是神舟飞船从研制飞行试验型过渡到实用型的飞跃,标志着我国已经拥有了一个可以实际应用的天地往返运输系统。  相似文献   

4.
黄伟芬 《航天员》2013,(5):31-33
杨利伟首飞距今已整整十年,“十”虽只是一个很简单的数字,但它却承载着中国载人航天辉煌历程中的每一次突破。回首神五任务,当年的一切似乎仍历历在目,仍激动人心。值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十周年之际,我们特邀到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副总设计师黄伟芬,她是当年第一批航天员及神五任务航天员选拔与训练的主要负责人之一。在此,让我们随她一起来重温首飞时有关航天员选拔与训练的故事。  相似文献   

5.
今年6月,我国执行首次载人空间交会对接任务,实现航天员手控交会对接。这距离去年完成的首次无人空间交会对接任务,不过半年时间,而距神七航天员出舱已经时隔4年。再度载人,而且首次有女航天员。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这条消息,迅速触动了各界的敏感神经。于是,作为天地往返工具的改进型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成为扣人心弦的首要环节。从火箭点火到飞船入轨,前后也就10多分钟。但是,这是航天员进入太空的第一步,也是危险性较大的一个环节。火箭研制团队要为此忙上无数个日日夜夜,用"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来形容丝毫不为过。  相似文献   

6.
中国载入航天工程有关负责人2月28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将于今年下半年实施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实现航天员首次空间出舱活动。目前,各项准备工作正按计划进行。按照任务计划,神舟七号飞船将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飞船在轨飞行期间,将进行航天员空间出  相似文献   

7.
李勇枝 《航天员》2012,(4):56-58
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的交会对接任务中,航天员在太空持续飞行13天。这是中国历次载人航天任务中飞行时间最长的一次,也是短期飞行向中长期飞行的过渡。再加上飞行乘组中首次有了女性成员.这些都给航天员的医学监督和医学保障带来新的挑战。为了保障航天员的安全与健康,医监医保进行了充分的准备。  相似文献   

8.
胡德良 《航天员》2014,(4):48-49
戴尔·加德纳(Dale Gardner)是NASA杰出的航天员,他曾作为航天任务专家参加过两次太空飞行任务,并在第二次太空任务中创造了历史,完成了世界上首次太空回收工作。  相似文献   

9.
陈立 《中国航天》2012,(7):23-24
我国首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牵动国人心弦。对比去年的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交会对接任务,此次任务最大的特点就是"有人"。因为涉及航天员的生命安全,发射神九的改进型长二F运载火箭上的逃逸系统显得尤为重要。运载火箭发射是航天员进入太空的重要一步,也是危险性较大的一个环节。作为救生装置,位于火箭顶部的逃逸系统将完成飞船发射阶段的护航使命,确保航天员生命安全。一旦火箭发射出现意外情况,它可以带走飞船,帮助航天员逃离危险区。而在这个过程中,逃逸系统要力挽狂澜,就得仰仗拥有极高安全可靠性的逃逸系统动力装置——逃逸固体发动机。  相似文献   

10.
英雄榜     
《航天员》2007,(4)
杨利伟Yang Liwei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特级航天员,1965年6月生于中国辽宁省。杨利伟航空飞行时间1350小时,为空军一级飞行员,并于1997年4月通过严格的训练与考核,成为中国首批航天员之一。他曾参加2003年10月的"神舟"五号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飞行时间21小时。杨利伟因其出色的表现荣获"航天英雄"荣誉称号。  相似文献   

11.
欧空局女航天员萨曼莎·克里斯托弗雷蒂将于2014年12月前往国际空间站执行她的首次太空值守任务。自2009年5月正式成为欧空局的一名航天员以来,克里斯托弗雷蒂一直在世界各航天机构进行培训和训练。我刊曾在2012年第五期刊登了她于2012年初在俄罗斯进行野外生存训练时写的一篇博文,时隔一年半,我们再次通过她写的一篇有关空间站消防演习的博文,进一步了解这位即将飞天的女航天员的近期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2.
杭添仁 《航天员》2013,(1):30-33
6月16日18时37分,我国用长征2F遥九火箭成功发射了载有男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和我国首位女航天员刘洋的神舟九号飞船。本次任务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进一步验证自动控制交会对接技术,并首次验证手动控制交会对接技术;二是全面验证组合体的环境保障情况:三是验证在神舟八号基础上进行过改进的神舟九号飞船性能。本次任务具备三大特点:首先,这是我国第一次进行的手动控制对接。其次,这是航天员第一次进入天宫一号内。第三,由于有我国首位女航天员,为此对飞船和她所使用的航天服、座椅等进行了改进。  相似文献   

13.
国际     
《航天员》2009,(4):5-9
加加林航天员训练中心转为民用机构;火星表面发现新陨石;欧空局首次在英国建立研究中心;阿联酋推动航天培训及研究计划;“奋进”号完成STS-127任务等。  相似文献   

14.
阳光 《航天》2010,(5):16-19
2010年4月5日,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在肯尼迪航天中心升空,执行国际空间站飞行任务,任务代号STS-131。机上乘有7名航天员,其中包括3位女性(美国2人,日本1人),这是有史以来航天飞机首次搭载有3位女性机组成员的任务。  相似文献   

15.
席玲 《中国航天》2012,(7):50-50
在首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中,3名航天员奔赴"太空之旅"。如何保障他们在神舟九号飞船内的生命安全格外引人瞩目。作为保障飞船内空气环境安全和航天员生命安全的飞船舱体密封件,则是整个飞船舱体结构密封的关键部件。由航天动力技术研究院42所生产的飞船舱体密封件在此次任务中将全程与航天员的生命安全相伴。由于外太空的环境复杂,要求密封件在高真空、高低温交变、紫外辐照、带电粒子辐照和原子氧等特殊的使用环境下不产生降解、老化和龟裂,始终保持可靠的密封性能。  相似文献   

16.
周建平 《航天员》2012,(4):42-43
2012年6月29日,我国首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圆满完成,神舟力号飞船3名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和刘洋在完成预定飞行任务后,安全返回主着陆场。手控交会对接的实现,标志着我国全面掌握了交会对接技术。2011年11月,神舟八号飞船和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成功实现我国载人航天史上的首次交会对接,  相似文献   

17.
李时来 《航天员》2011,(2):53-54
4月5日,搭载了国际空间站第27长期考察组3名航天员的"联盟TMA一21"飞船从拜科努尔发射升空。与以往发射的"联盟"号飞船不同的是,"联盟TMA一21"飞船有一个特殊的名称:"加加林"号,这是为纪念50年前代表人类执行首次飞天任务的航天员加加林而特意命名的。  相似文献   

18.
《中国航天》2008,(3):5-5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有关负责人2月28日表示,我国将于今年下半年实施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实现航天员首次空间出舱活动.目前,各项准备工作正按计划进行.  相似文献   

19.
《航天器环境工程》2011,(6):520-520
5航天员系统航天员系统的主要任务是选拔、训练航天员,并在训练和载人飞行任务实施过程中,对航天员实施医学监督和医学保障。在北京建设了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研制了航天服、船载医监医保设备、个人救生等船载设备。该系统由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承担。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空间站建设和载人航天计划的进一步实施,航天员舱外活动将成为实现复杂空间操作的重要任务。为了确保航天员在轨维护空间机械臂的任务规划切实可行与工作效率,需要将航天员在轨维护流程、工具装置操作过程进行仿真分析与地面试验验证。航天员在轨维护空间机械臂的任务是系统性工程,涉及维修流程设计、备件转移、航天员操作空间分析和操作能力分析等多方面内容。以航天员舱外维护空间机械臂为背景,建立空间站运营中航天员在轨维护机械臂的任务规划与验证系统,验证航天员可达性及维修过程可操作性分析,评估航天员在轨维护梦天舱机械臂任务设计的合理性,为后续开展航天员舱外活动训练与实施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