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麦道(中国)飞机公司总裁傅履仁先生于1995年11月22日在北京宣布:根据麦道公司与中国北方航空公司(CNA)近日签订的意向书,麦道公司将帮助该公司在大连  相似文献   

2.
麦道公司帮助CNA建立飞行员培训中心1995年11月22日,麦道(中国)飞机公司总裁傅履仁先生在北京宣布了有关麦道公司与中国北方航空公司(CNA)签订意向书的消息。根据此意向书,麦道公司将帮助CNA在大连市建立一个飞行员培训中心。该培训中心面积为30...  相似文献   

3.
一波音向中国有关方面承诺将提供比麦道交好的服务。波音与麦道于1996年iZ宣布合广,引起了国际航空界的极大震动。合并后的波音将进步巩固其全球第一航宇航天企业的地位,问时也存在着如何对待安道公司产品、生产线及雇员等问题、由于麦道公司与中国航空业有着长期、广泛的合作,因此新波音如何处理麦道公司在中国的业务已引起了中国航空界乃至中国政府的关注。为此,波音民机集团总裁伍达德(RonaldBwoodard)先生了1997年1月底专程来到北京,向中阿政府,向中国民航及航车工业总公司作出保证,将很好地照管好麦道公司生产的飞机,并表…  相似文献   

4.
11月5日,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AVIC)与美国麦道飞机公司宣布了修订后的干线飞机合作项目,中国政府计划在国内制造20架麦道MD-90客机,并直接购买20架在美国生产的麦道MD-80和MD-90系列飞机.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副总经理王昂和麦道飞机公司董事长约翰·麦克唐纳在华盛顿签署了这一协议.新协议修订了1992年6月签署的原干线飞机合作项目,并加快了向中国交付新飞机的进程,以满足中国市场的需要.原干线飞机合作项目包括在上海组装20架麦道公司著名的MD-80飞机和20架麦道公司最新推出的MD-90飞机.麦道MD-90飞机计划已获得美国  相似文献   

5.
AllieSignal’sDevelopmentinChinaExceedingtheExpectation1999年8月6日下午,联信公司民用航空部副总裁、总经理LgnnBrUbker女士在联信大中国区董事长、总裁阮健平先生,联信中国公司崔为先生和顾全小姐的陪同下接受了本刊的采访。Brubaker女士于1995年4月加入联信公司,目前负责联信公司航空航天部属下全球商用飞机、干线及支线交通市场的业务。Brubak6r女士在航空界已经工作了20个年头,在加入联信前,她在美西北航空公司及麦道公司工作了几年。举止优雅的BrUbaker女士盛赞了联信公司在中国的航空合资企业的发展。她认为,中国航…  相似文献   

6.
中国航空器材/麦道北京零备件服务中心于1996年6月28日正式开业。这是在中国北京开业的第二家世界大飞机公司的零备件服务中心。中国民用航空总局王开元副局长、中国航空器材进出口总公司白志坚总经理、美国的麦道公司零备件支援服务高级总裁约翰逊及中国民航各航空公司等单位的代表共150人出席了开业仪式。  相似文献   

7.
1996年6月28日,中国航空器材公司和美国麦道飞机公司在北京首都机场举行了中国航空器材公司-麦道公司备件服务中心(以下简称北京备件服务中心)开业典礼。 北京备件服务中心由麦道飞机公司和中国航空器材公司合作经营。由麦道公司伯洛任总经理,在职  相似文献   

8.
《航空港》2013,(12)
<正>与上海绩缘近30年后,今年11月16日,中国内地最后一架麦道飞机——东航旗下中国货运航空公司的一架编号为B-2179的麦道MD-11货机——从上海浦东国际机场飞往美国,交还美方。与上海结缘近30年麦道公司的MD-11、MD-82、MD-90,中国的航空公司都曾运营过。民航人士介绍,MD-11是由原美国麦道公司生产的大型三引擎宽体远程民用飞机,而MD-82和MD-90都是双引擎民用飞机。这三种麦道机型与上海有着多年情谊。上海航空工业公司于1985年与美国麦道公司签订合作生产MD82的协议,共来料组装35架MD-82飞机,其中5架返销美国。MD-82飞机是唯一在中国国内组  相似文献   

9.
1995年2月27日,麦道飞机公司最新和最先进的中型、中程喷气客机——麦道MD—90今天到达北京首都机场。这是它在中国3个城市之行的最后一站。麦道MD—90飞机是第一次到中国。麦道MD—90是目前世界上最宁静的民用飞机,专为了满足21世纪航空公司和乘客的需求而研制。该飞机采用两台耗油低、可靠性高的V2500  相似文献   

10.
麦道飞机公司于1995年3月24日向三角航空公司交付了两架新型的麦道MD—90民用喷气客机,在该公司位于加州长滩的工厂举行了交付仪式。三角航空公司计划在4月初将首三架麦道MD—90投入客运服务。该公司于1989年11月帮助麦道公司推出麦道MD—90计划。麦道公司的民用喷气客机分公司道格拉斯飞机公司执行副总裁约翰·梵·格尔斯说:“世界上的机  相似文献   

11.
麦道公司正积极准备全面开展100座级MD-95飞机的研制,最近终于选定了风险合作伙伴,也就是说已确定了主要部件和系统的分工定点厂家。按照民用飞机发展的一般程序,这是正式上马前在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1994年11月8日,在德国柏林召开厂MD-95潜在用户会议,道格拉斯公司副总裁约翰·沃尔伏先生正式宣布选中的风险合作伙伴。  相似文献   

12.
麦道公司决定终止拟议中的MD-XX计划的研究,这一决定表明麦道公司突然来了180°的大转弯,仅在4个月前的范堡罗航展上,麦道还表示其商用飞机业务正逐渐上升.在范堡罗航展及在此之前,麦道已宣布扩大其产品系列,并寄希望于新机订货需求和目前一轮订货的上升,麦道自信其有能力获得相当的市场份额.然而,商用飞机市场回升已近12个月,而去年头9个月麦道的订货只有4O架,远低于波音公司(435架)和空中客车工业公司(269架).更糟的是,单通道飞机在这些订货中占据多数,这在麦道设想的  相似文献   

13.
中国第4家合资飞机维修企业──山东太古飞机工程有限公司于3月27日宣告成立,它成立的初衷、发展方向以及竞争优势是什么?为此,本刊记者采访了公司总经理赵凤翔先生。记者:总经理您好,首先请您介绍─下公司的概况。赵凤翔总经理:山东太古飞机工程有限公司简称STAECO,它是由山东航空有限责任公司、香港飞机工程有限公司、厦门太古飞机工程有限公司、香港中凯航空顾问服务有限公司四方联合投资建立的股份制企业。STAECO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董事长由山东航空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兼总裁孙德汉先生担任,副董事长由香港…  相似文献   

14.
1月14日,履任罗·罗国际有限公司中国地区总裁仅仅9天的罗德伟先生(Rod Williams)在罗·罗北京办事处接受了专业媒体记者的访问。在访问过程中,“保持与中国的长期合作伙伴关系”成为这位新任总裁吐露最多的话语,这同时也是罗·罗公司在华开展业务40年来一直遵守的准则。  相似文献   

15.
作为新一任罗-罗公司中国地区总裁,马德克先生有着与其工程师出身的前任完全不同的金融和商业经历.  相似文献   

16.
尽管一个时期以来道格拉斯飞机公司一直处于衰退的困扰之中,但近来他们却变得十分乐观。据道格拉斯公司1996年4月8日新上任的总裁迈克·西尔斯说,道格拉斯飞机公司现在考虑的已不再是生存问题,而是发展战略,这是公司最大的变化。迈克·西尔斯原是麦道公司的副总裁和F-18项目总经理。现在他正领导道格拉斯公司实施一项复兴战略。道格拉斯公司最近发表了一个声明指出:“要努力使公司成为一个有活力的、不断  相似文献   

17.
当波音公司1996年底宣布其与麦道公司的合并计划后,立即在全世界特别是航空界引起了轩然大波,一时间成为人们议论的焦点。经过半年多的努力,这项合并终于在经历了坎坎坷坷之后顺利完成,新的波音公司已于1997年8月4日正式运营。于是,人们开始关心新的波音公司将如何运作,对麦道飞机的生产和运营采取什么政策,对世界航空业将带来什么影响等等。为此,本刊记者走访了波音民机集团中国公共事务总监陈建德先生。首先,陈先生肯定地说:波音与麦道合并以后,麦道的名称已不再延用,均改称为波音。人们所关心的麦道民机部分,即在美国加利福…  相似文献   

18.
中国上海航空工业(集团)公司与美国麦道公司合作生产的第35架MD-82飞机,于1994年10月18日正式交付给中国北方航空公司。这标志着继第一个中美合作生产25架MD-82飞机项目完成后,第二个中美合作生产10架MD-80系列飞机项目又取得了圆满成功。 生产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MD-82/83飞机的两个合同是根据1985年4月中美两国政府正式批准的《合作生产MD-82飞机和补偿贸易协议》,分别由上海航空工业公司、中国航空器材公司和中国航空技术进出口公司与美国麦道公司共同签署并实施的。 为了适应合作生产的需要,上海航空工业公司实施了相应的技术  相似文献   

19.
美国麦道飞机公司的MD-90-30是1989年11月推出的MD-90型飞机系列之一.该公司计划发展三种型别,即MD-90-10;-30;-50.首先研制成功并获得适航证率先投入使用的是MD-90-30.麦道公司对MD-90系列的设计思想是:发展一种环境保护飞机;含有较高附加价值的技术和保留经过时间考验的MD-80系列的优点.  相似文献   

20.
张镇中先生曾经是美国最大的民机制造企业之一——麦道公司最年轻的副总裁,主管国际业务,包括直接负责对中国市场的出口及合作业务。1993年张先生离开麦道公司以后,继续在航空制造业摸爬滚打了几十年,现已退休,但他仍有很深的航空情结.对全球和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历程有不少独到的见解。前不久,笔者就国内外支线航空发展的有关问题与他进行了一次畅谈.颇有启发,特整理出来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