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小卫星在各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从单颗小卫星,到小卫星星座和分布式小卫星系统编队飞行,从小卫星采用全新的推进剂等先进的技术,到采取创新的设计思想,未来小卫星将有优于大卫星的功能和成本效益,其发展前景将无法估量。未来小卫星技术发展原则科学家预测,小卫星的未来发展将有十大原则:一、更换小卫星信息结构,时刻保持和快速发展的信息与计算机技术同  相似文献   

2.
法国国家空间研究中心有一项研究计划,到2000年为完善斯波特卫星而研制民用雷达卫星。这颗卫星将从1994年开始研制。该卫星性能优于其它国家的对地观测卫星,如欧空局的地球资源卫星-1、日本的地球资源卫星-1和加拿大的雷达卫星。估计法国的雷达卫星将利用斯波特卫星的平台,以降低研制费用,集中力量制造卫星上的成像雷达。卫星将由阿里安4或阿里安5火箭发射,送入高约750公里的太阳同步轨道。成像雷达将用两种扫描方式工作:一是用快速扫描方式,拍  相似文献   

3.
赵前 《国际太空》1994,(7):12-12
芯片大小的卫星随着微电子技术和小卫星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未来将出现象计算机芯片那样大小的卫星。设计这种“芯片卫星”的思路是,将卫星的部件和仪器进一步微型化,使其能集中到一块集成电路或一块芯片上。空间时代初期,卫星只有几公斤重。从60年代到80年代,运载...  相似文献   

4.
巴西已制造出四颗对地观测卫星(气象卫星和资源勘查卫星)系列的样星,将在1989年中期到1993年先后用巴西自造的火箭送入轨道。巴西正在研制四颗对地观测卫星@春水~~  相似文献   

5.
根据最新的预测,商业与民用卫星的发射,在今后五年内达到最高峰,到本世纪末和下世纪初将迅速下降。美国Teal Group公司对空间系统的预测报告说,从1993到2002年的10年间,已知的可能送入地球轨道的有效载荷为792个,其中商业通信卫星525颗,占66.3%;军用卫星100颗,占12.6%,科学卫星61颗,占7.7%;其余为地球观测卫星、实验卫星和微重力试验卫星(见下表)。未来的500多颗通信卫星中,绝大多数将是拟议中的近地轨道小卫星群。 Teal Group公司的首席分析科学家认为,通信市场的需求,可能仅仅足以支持少数几个近地轨道小卫星群,但是,目前预测哪些公司将发射这些卫星群,尚为时过早。  相似文献   

6.
沐阳 《国际太空》2006,(10):11-13
印度的航天计划始于20世纪60年代发射"罗希尼"(Rohini)探空火箭.此后,印度自主研制了卫星运载火箭:"极轨卫星运载火箭"(PSLV)能将卫星发射到极轨道;"地球静止卫星运载火箭"(GSLV)能将卫星发射到地球同步转移轨道.  相似文献   

7.
正现代小卫星分为1千克~10千克重的纳型卫星和11千克~50千克重的微型卫星两类,近10年来发展速度迅猛,特别是最近3年,每年的发射数量都在100颗以上,其中纳型卫星的发射量占主要部分,而这其中1千克~3千克和4千克~6千克重的纳型卫星又占到整个纳型卫星发射量的90%。预计到2018年小卫星的年发射量将达近400颗,到2022年将达近600颗。这意味着未来全世界航天器每年小卫星的发射量将占总发射量的一半或一半以上。  相似文献   

8.
据工业界的目前估计,在今后五年中,西方世界将有50~60颗卫星需要发射,到1995年底,总共可能有150个有效载荷需送入轨道。不过这个估计也许有点言过其实,因为人们正在建造横贯大西洋和太平洋的光纤电缆网,这对卫星通信提出了挑战。此外,卫星技术的发展和卫星工作寿命的延长,也将进一步减少卫星的发射数量。尽管目前运载火箭供不应求,但这种不平衡状态到90年代初期即可  相似文献   

9.
欧空局5月9日宣布,其“环境卫星”大型对地观测卫星报废已成定局;虽相关队伍的抢救工作将持续到7月份,但卫星起死回生的机率“极低”。“环境卫星”4月8日失去同地面控制部门的通信联络。  相似文献   

10.
据6月14日《纽约时报》上发表的一份报告中说,苏联正计划建造一种卫星,它将收集太阳光并把阳光反射到地面用作夜晚照明,或进一步把阳光转变为电能。苏联将用大型火箭把这种卫星送入轨道。里根政府的一些官员明显地对这种卫星  相似文献   

11.
印度媒体报道说,印度的“天文星”卫星可能会在2010年年中发射。科学家们已完成了卫星复杂科学有效载荷研制阶段的工作,并开始进行有效载荷集成。科学家称,该项目的一大挑战是卫星姿控系统设计。该系统可对仪器指向进行精确控制。卫星将由“极轨卫星运载器”发射。“天文星”将部署到倾角约为8度或更小的赤道轨道上,轨道高度600千米,寿命至少为5年。项目耗资约20亿卢比。该卫星将有肋于研究近处的太阳系天体以及距离非常遥远的恒星和其它天体,如黑洞、中子星和活动星系。  相似文献   

12.
对速率模式飞轮姿态控制系统的能控性、稳定性和飞轮组合切换过程进行了研究,揭示了在飞轮组合切换过程中引起卫星姿态抖动的原因,提出了通过对残余角动量进行卸载并将卸载函数同时前馈到系统输入的方法,以保持卫星姿态的稳定度。从理论上证明了可引入残余角动量进行卸载,将卸载函数同时前馈到系统输入,并且不改变原系统的能控性和稳定性。给出了某卫星飞轮切换应用实例,说明了飞轮组合平稳切换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法国从七十年代就开始研究、选择自己的照相侦察卫星方案,后来由于1975年在布尔歇航空展览会上展出侦察卫星的模型,造成泄密。从那时起,便由法国国防部秘密进行。到1980年,研究方案基本上具体化,陆续地在法国报刊上有所披露。法国将在1982年初作出研制第一颗照相侦察卫星的决定。它声称预计1986年使卫星投入使用。到那时候,法国将继美、苏之后成为世界上拥有侦察卫星的第三个国家。  相似文献   

14.
2000年3月2日,我国和巴西合作研制的中巴地球资源卫星-1正式交付使用,从而结束了我国没有陆地资源卫星的历史。运行表明,它所取得的可见光和红外遥感数据与90年代国外同类卫星水平相当,能实时接收覆盖我国全境及部分邻国领土的卫星遥感数据,弥补了以前北京地面站接收不到我国西部地区和南部海区的国外遥感卫星数据的缺憾,这将极大地促进我国卫星遥感应用的发展。 目前,陆地资源卫星在国民经济建设的各个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  相似文献   

15.
1990年6月12日,美国麦道公司的最后一枚德尔它-1火箭将印度卫星1D送入轨道。印度卫星1D曾予1989年6月在发射台上被起重机碰坏,福特公司将卫星用船运到总装厂修理,花费1000万美元。当年10月旧金山地震,震坏了卫星上的太阳电池翼,修理费又花了15万美元。加上保险费和4500万美元卫星制造费,印度卫星1D总共化了8000万美元。卫星定点在东经83度。印度卫星1D向全国31座地面站提供音频通信,向几千个低成本的电视广播站和农  相似文献   

16.
航天简讯     
美国国家侦察局终止“光学数据中继卫星体系”计划□□由于美国国会大量削减国家侦察局(NRO)对“光学数据中继卫星体系”(ORCA)计划的2005年预算申请,NRO决定终止ORCA计划,这意味着NRO将继续依靠现有的数据中继卫星。ORCA计划价值数十亿美元,任务是将NRO侦察卫星星座搜集的大量数据中继传输到地面情报机构,它是空军“转型卫星”(T-Sat)通信系统的对应部分。NRO将逐渐加强对现有数据中继卫星星座进行升级的力度,购买更多的中继卫星。此外,NRO也计划利用T-Sat进行数据中继传输。T-Sat在2005财年的预算也遭到削减,从7.75亿美元…  相似文献   

17.
美空军空间与导弹系统组织准备开始研制新一代的国防气象卫星。新卫星系统除了满足军事系统的要求以外,还要研究将民用气象遥感器综合到第六代气象卫星上的可能性。预计卫星将在八十年代中  相似文献   

18.
BG     
非寒 《国际太空》2000,(7):9-12
□□随着微型电路和纳米技术的发展 ,地球人造卫星也在向微小卫星的方向发展。美国和其他国家的若干大学和实验室正在研制用微小卫星来进行无线电通信和科学探测 ,美国军方也在发展军用微小卫星。那么卫星小到什么程度就可以称为微小卫星呢 ?现还没有一个精确的定义 ,只有一个大致的说法。一般说来 ,质量在 1 0 0 kg以下的卫星都可以称为微小卫星 ,当然质量越小就越难制造。因为微小卫星的尺寸小 ,有时也称为纳米卫星。这种卫星一般在靠近地球的轨道上飞行。国外在近期将主要研制 1 0 kg左右的卫星 ,从现在起经 1 0年~ 2 0年 ,我们将能看到…  相似文献   

19.
美国下一代军事卫星的应用,将神奇地扩大到海军的指挥、控制、通信和情报系统方面,它的应用会增强这些系统的能力,会改变海军的作战状况。美海军正筹划在空间执行更多的任务,并设法把目前的和未来的卫星情报信息综合应用到日常的舰队操作、海面和水下作战等方面。卫星除将继续应用于已经服务20年之久的岸上指挥中心与海上舰只之间的通信中继外,未来的轨道平台还将作为技术高地,  相似文献   

20.
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升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河 《国际太空》2016,(8):12-19
2016年8月16日,我国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Mozi QUESS)成功发射。8月17日,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密云站接收到墨子号首轨数据。如果卫星成功运行,我国将成为世界上首次实现卫星和地面之间进行量子通信的国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