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飞行器控制一体化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依托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中航工业西安飞行自动控制研究所,主要研究方向为飞行器控制体制、飞行姿态控制技术和火/飞/推综合控制技术。实验室自控所分部总面积近2000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7384万元,  相似文献   

2.
高超声速飞行器飞行特性和控制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首先凹顾了近年来国外高超声速飞行器的研究现状和进展.对高超声速飞行器的一些相关技术进行了总结。其次.分析了高超声速飞行器飞行过程中的特性、再入大气层过程,以及目前可行的两极入轨方案。最后对高超声速飞行器的飞行控制方法进行了回顾和展望。  相似文献   

3.
飞行器气动/飞行/控制一体化耦合模拟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非结构重叠网格技术和全局亚迭方法,发展了一种气动、飞行和控制一体化耦合的非定常求解策略,用于飞行器闭环控制的数值虚拟飞行研究。高超声速飞行器按照设计控制律,采用升降舵偏转进行连续变攻角操纵和静不稳定布局稳定控制;数值虚拟飞行逼真显现了上述非定常流动、运动与控制的时序演化过程。数值虚拟飞行与基于气动数据库插值的飞行仿真比较,控制过程和反馈效果十分吻合。  相似文献   

4.
智能可变形飞行器关键技术发展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智能可变形飞行器是当前航空航天飞行器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是最有可能带来航空航天技术变革,产生颠覆性影响的领域之一,因此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本文首先指出飞行器可变形的需求主要来源于如下几个方面,即:1)未来飞行器的飞行空域、速域不断扩大,固定外形可能无法满足不同飞行工况对飞行器气动和飞行性能的需求;2)单架飞行器实现多个飞行使命和任务,可能需要飞行器在执行不同飞行任务时具有不同的气动外形;3)提升现有飞行器的气动总体性能,要求其在各个飞行阶段,通过调整气动外形,使其始终保持优良的气动和飞行性能。介绍了现代意义上的智能可变形飞行器所包含的"变形"和"智能"两方面的含义,其中"变形"是指不同空间尺度(局部、分布、整体)和时间尺度的连续变形,涵盖的范围很宽。按照变形尺度和实现的功能将其划分为三类,即:局部变形(小变形)、分布式变形(中等尺度变形)、整体式变形(大尺度变形)。按照实现方式将其划分为两类:机械式变形和基于智能材料结构的变形。并指出当前这个领域的所谓"智能"基本都限制在智能材料或结构、智能控制等较为单一的领域,距离理想的智能变形有很大差距。本论文的论述重点放在可变形技术所涉及的基础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第二,从1903年人类第一架依靠柔性变形机翼实现控制的莱特兄弟的带动力飞行器起,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F14为代表的变后掠翼技术,至近些年来在湾流III飞机上成功实现飞行演示验证的连续变后缘弯度技术,系统地介绍了可变形飞行器的发展历程。第三,分别从可变形飞行器设计所面临的关键技术和可变形飞行器两大基础科学问题及技术瓶颈问题的角度,系统地介绍了可变形飞行器所面临的关键问题和国内外研究进展。从设计的角度看,主要问题在于:智能可变形飞行器需求分析和概念研究,智能可变形飞行器总体和分系统设计技术。从基础科学问题和瓶颈技术的角度看,主要问题在于两个方面,即:可变形飞行器气动、飞行力学和飞行控制,变形结构、驱动与变形控制。第四,针对智能可变形飞行器的内涵、可变形的技术指标、变形材料与结构以及效费分析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讨。最后对智能可变形飞行器技术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指出智能可变形飞行器技术是螺旋式发展的,一方面需要开展广泛系统的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探索研究,从基础做起;另一方面需要从工程化的角度梳理可变形飞行器一类或几类较为明确的背景需求,以牵引该领域的有序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5.
总结了飞行器的发展趋势,明确了飞行控制领域的前沿问题与挑战,概括了飞行控制技术的基础问题和关键技术,分析了现阶段飞行控制技术研究进展,对未来飞行控制技术的发展提出了建议与思考。  相似文献   

6.
可变弯尾飞行器飞行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研究了可变弯尾飞行器的机动飞行问题。可变弯尾飞行器具有气动控制独特、机动范围可调等特点,是高超声速飞行器实现机动飞行的有效途径。本文通过气动力工程计算与飞行器六自由度弹道的耦合计算,研究了此类飞行器在再入过程中的机动控制和飞行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2011年8月15~16日,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质量安全部主办,中航工业综合技术研究所承办的"2011中航工业总质量师论坛"在浙江举办。本次论坛是"2011中航工业质量年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论坛的主题是"一代装备、一代技术、一代管理、一代质量"。来自中航工业装备、中航工业飞机、中航工业直升机和  相似文献   

8.
变体飞行器控制系统综述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陆宇平  何真 《航空学报》2009,30(10):1906-1911
介绍了变体飞行器控制系统和涉及的控制理论问题。分析了变体飞行器的控制系统,指出变体飞行器的控制系统由变形控制层和飞行控制层组成。对变体飞行器的硬件结构和变体飞行器控制方法的研究现状进行了阐述。分析了集中式和分布式两种变形机械结构以及控制系统体系结构,提出采用总线网络连接变形结构的分布式元件。总结了变体飞行器需深入研究的变形控制和飞行控制问题,包括大尺度变体飞行器的飞行控制问题,通信受约束的大数目的驱动器的协调控制问题。  相似文献   

9.
本刊讯8月23日至26日,由中航工业第304研究所、"计量与校准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动态测试与校准技术"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联合主办,计测传媒(《计测技术》和中国计量测控网)承办的"2016计量测试技术学术交流会"在昆明成功召开。会议一开始,由中航工业北京长城计量测试技术研究所廖理副所长致欢迎词。随即,由来自中航工业计量所、中国科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安应用  相似文献   

10.
为交流总结我国在航天飞行动力学研究及应用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探讨我国当前及今后开展航天器飞行动力学研究和应用的新思路、新技术、新途径,促进我国航天飞行动力学技术的进步,为我国航天任务和空间科学研究提供技术支撑,中国宇航学会飞行器测控专业委员会拟联合航天飞行动力学技术重点实验室共同举办"第二届全国航天飞行动力学技术研讨  相似文献   

11.
运输机空投控制器设计(英文)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重物空投过程中,飞行器各飞行参数随着货物舱内移动发生连续的变化,当货物投放瞬间则发生突变。随着空投货物重量的增加,这一过程将严重恶化飞行器飞行品质和操控特性。本文在简化的空投飞行方程基础上,研究反演和切换控制方法以解决这一过程中的飞行状态保持和扰动抑制(包括大范围飞行状态,飞行员操纵误差和系统量测延迟等)问题,所得控制策略也可用于驾驶员空投操纵的指令参考。利用反演理论,推导了自适应控制器以稳定运输机飞行状态,并提出了协调的切换控制方法解决飞机在货物离机过程中出现的状态跳变问题。仿真结果表明所提控制方法在不仅能有效保持系统状态,并能在较大飞行范围内具有较好的鲁棒性。  相似文献   

12.
中航工业直升机设计研究所是我国唯一的以直升机型号研制和直升机技术预先研究为使命的大型综合性科研单位。研究所现有在职职工2000余人,其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400余人。研究所拥有总体气动、结构强度、旋翼设计、航电火控、飞行控制、液压传动等40多个专业和国防重点实验室等16个设计及试验研究室;拥有覆盖13t级以下军、民用直升机常规设计、试验的手段和设施,设计和试验手段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  相似文献   

13.
阮晓钢  郭锁凤 《航空学报》1996,17(2):177-184
提出了一种基于神经元网络的飞行控制系统设计方法 ,该方法设计的神经元飞行控制器具有良好的鲁棒性 ,使飞行器在整个飞行包络内都能保持某种最优的操纵品质。给出的计算机仿真结果显示出神经元网络作为飞行控制器在处理飞行器参数大范围变化的非线性特性方面具有潜在的优良品质  相似文献   

14.
针对一种大弹性效应飞行器的控制问题进行研究,该类飞行器的首阶弹性振动频率极低,接近于短周期模态。高阶弹性飞行器的动力学特性与刚性飞行器存在本质的差别,无法利用传统控制方法达到要求的飞行品质,而且抗干扰性和鲁棒稳定性更差。将模型跟踪方法与H∞混合灵敏度方法结合,设计了考虑气动弹性影响的综合飞行控制律,并针对弹性飞行器的特点设置输入、输出权函数,对飞行品质、抗干扰性和鲁棒性等多个设计目标进行折衷。计算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满足弹性飞行器控制多方面的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5.
激光能够照射到的区域受到限制,飞行器只能在这个范围飞行并尽可能获得较大的速度.考虑两种不同的加速方式:竖直平面内直接加速和螺旋加速,使用程序调参飞行控制技术确定操纵面偏转角度,控制飞行器轨迹,并且给出了相应的仿真结果.结果表明,操纵控制下的飞行器能够按照预定轨迹飞行;使用螺旋加速方式,可以延长激光加速的时间,但是这两种加速方式最后得到的速度差不多, 而螺旋加速的操纵复杂,因此竖直平面内直接加速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16.
范彦铭 《飞机设计》2012,(6):33-37,41
综述了世界飞行控制技术发展阶段和技术特点,分析了光传飞行控制系统和飞行器管理系统(VMS)的特征;提出了未来飞行控制系统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正飞行器控制一体化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以推动我国飞行器控制一体化技术自主创新研制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目标,围绕飞行器控制体制、飞行姿态控制技术、飞行器综合决策管理与控制、智能感知与控制一体化技术,积极承担和参与国家相关重大课题研究,支撑与国家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相适应的先进飞行器控制一体化技术研究,为新一代飞行器先进控制系统提供应用基础、应用技术、前沿关键技术攻关与工程化服务。  相似文献   

18.
面向先进战斗机研制的风洞模型飞行试验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岑飞  聂博文  刘志涛  郭林亮  孙海生  李清 《航空学报》2020,41(6):523444-523444
高机动性先进战斗机气动布局与飞控系统设计面临愈加严峻的流动/运动/控制耦合问题,大迎角飞行以及推力矢量等高新技术应用也使其在研制过程中面临更高的技术风险,风洞模型飞行试验是实现飞行器气动/飞行/控制一体化研究、降低研制技术风险的重要手段。介绍了低速风洞模型飞行试验技术原理及国内外发展现状,对试验技术主要特点及其在支撑先进战斗机研制中的作用、应用范围、应用阶段以及面临的主要挑战进行了分析,为试验技术发展和应用提供参考。发展和应用低速风洞模型飞行试验技术,有利于充分挖掘战斗机的气动性能与控制性能,降低试飞风险,是新一代战斗机研制、新技术工程化应用的重要支撑技术。  相似文献   

19.
《飞行器测控学报》2015,(2):132+152
<正>为交流总结我国在航天飞行动力学研究及应用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探讨我国当前及今后开展航天器飞行动力学研究和应用的新思路、新技术、新途径,促进我国航天飞行动力学技术的进步,为我国航天任务和空间科学研究提供支持和帮助,中国宇航学会飞行器测控专业委员会拟联合航天飞行动力学技术重点实验室共同举办"第四届全国航天飞行动力学技术专题研讨会"。会议拟定于2015年10月中下旬在厦门召开(具体时间、地点另行通知)。欢迎国内有关单位的同行、专  相似文献   

20.
飞行控制作为各类航空飞行器最主要的支撑技术,经历了从阻尼器、增稳系统、控制增稳到电传技术的发展历程.新一代飞机平台的发展主流正在向综合控制体制迈进,从多个角度阐述了飞行控制系统结构发展的内在要求,并对分布式飞行控制系统结构演进的现状、发展和面临的挑战进行了系统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