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许多人都是通过道金斯的《自私的基因》一书而了解到现代进化论的一些知识。这本书所持观点在学术界属于“基因选择主义”,即认为基因是自然选择的作用单位。这个学派是威廉斯和梅纳德·史密斯在20世纪70年代创立的,由于道金斯的普及才广为人知,并被称为“自私的基因”理论。尽管道金斯在书中一再说明“自私”的说法只是比喻,  相似文献   

2.
在2005年4月30日,理查德·道金斯公开表明了自己无神论者的身份。他是全世界最著名的活着的无神论者,也是全世界最具争议的进化生物学家。道金斯于1976年出版的《自私的基因》一书,把他作为科学还原论的一个英俊、易怒的人性代表,推到了聚光灯下。这本书认为自然选择仅仅通过基因——而不是通过物种或者个体——发挥它的力量.  相似文献   

3.
薛莫 《飞碟探索》2009,(11):31-33
刚看完了理查德·道金斯的《自私的基因》,与其说这是一本讲述遗传学的书,还不如说这是一部关于进化、行为和生物本质的书。在我看来,里面的观点比《凉人的假说》更惊人,认为生命的本质是基因,是那些核苷酸,是序列,而生物个体仅仅是这些东西制造出来发展、繁荣自身的工具;生物个体是会死亡的,然而基因是不朽的,流传千古的。另外,很多从传统生物个体进化理论看来很难解释的行为,如果从自私的基因角度来看就突然变得那么理所当然。  相似文献   

4.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一个科学词汇——基因,由科学共同体走进公众视野,越发变得热门起来了。基因离老百姓已不再遥远,中国目前已经设立了“基因门诊”——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第一医院遗传与基因组医学科。专家们通过基因诊断技术,确定疾病“内因”,直接为普通患者提供服务。  相似文献   

5.
蛋白质能解开生命之谜吗?殷学仁蛋白质所演示的大部分化学“诀窍”就如我们所知是使生命得以延续——唯有一个重要的事情是例外,蛋白质没有复制自己的蓝图,那个重要信息储存在基因中。现在美国化学家们已经制造出了不需要帮助就能复制自己的蛋白质,他们的实验结果证明...  相似文献   

6.
张唯诚 《飞碟探索》2012,(11):32-34
虽然它们是航天器的新成员,但看上去只是一个金属盒子,大小相当于一条普通的面包或者一只装鞋的盒子,一端有一个相机镜头。它们可以单独遨游在太空,也可以和其他“模块”组合升级,或者为完成更大的太空任务而形成一个“编队”。也许人们会把它们派到火星上,或许会穿越壮观的土星环,只不过操控它们的主人不一定是美国航空航天局这种声名显赫的“航天巨头”,而可能是非常普通的团体,例如一个大学的研究机构,甚至是酷爱航天的个人。没有人知道它们的登场会给未来航天业带来什么.但人们都能感到它们难以抵御的无穷魅力。它们就是方兴未艾的航天新秀,航天业异军突起的“轻骑兵”——“立方体卫星”。  相似文献   

7.
新闻左右看     
《飞碟探索》2012,(2):5-5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神经科学家表示,他们即将发现记忆存储在大脑的哪些区域。甚至能够确定特定记忆存储在大脑内的哪些细胞。研究过程中,科学家发现一种在记忆存人大脑时“打开”的基因。这个基因可充当一个化学标迹物,最终帮助科学家揭示大脑的哪些区域存储记忆,甚至能够具体到特定记忆存储到哪些大脑细胞(神经元细胞)。  相似文献   

8.
继互联网、基因等名词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纳米”——这一长度单位又开始充斥报刊,股市上甚至出现很多纳米概念股,其实,在军事上,经纳米技术早就是热点。  相似文献   

9.
位于俄罗斯首都莫斯科郊外的“卫星城”一直是一个非常神秘的地方。这里生活着一些不平常的人——宇航员,他们能够脱离地球的引力。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宇航员经常会被问到这样一个问题:“你们在太空中见过上帝吗?”虽然无神论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相似文献   

10.
李帆 《飞碟探索》2014,(10):12-13
在所有UFO目击者中,有一位身份特殊,他是戈登·库柏,美国最优秀的宇航员之一,曾经在“水星9”号和“双子座5”号飞船上执行任务。对一位曾经两度进入太空的宇航员的证言,民众自然深信不疑,而少数批评者也担心自己的批评会被看成对一位美国英雄的诽谤,甚至要承担不爱国的骂名。  相似文献   

11.
使基因沉默     
研究一个基因起什么作用最好的办法之一就是把它关掉后观察发生了什么问题,这通常是一个辛苦的工作。现在研究者们发展了一种在哺乳动物细胞里使特定基因沉默的新方法。虽然还在起步阶段,这种叫做RNAi的技术还是会加快基因研究。和分子生物学许多技术一样,这项技术也是受自然的启发。许多生物,包括植物、果蝇、线虫、很可能还有哺乳动物,似乎都天然地利用RNAi去攻击病毒和限制那些能跳来跳去打断基因组的DNA片段的活动。在RNAi中,双链的RNA分子用一段相应的序列瞄向一个信使RNA,阻止了该信使RNA制造蛋白质。最近科学家利用…  相似文献   

12.
新闻左右看     
《飞碟探索》2012,(9):5-5
基因决定命运? 最新研究指出,基因对我们性格的成形。具有比我们原本想象的更大的影响力。甚至会影响我们的自我控制、决策能力和社交能力。爱丁堡大学的心理学家在对超过800对双胞胎进行研究后发现,遗传因子对我们性格塑形的影响,比生长环境还来的重要。研究人员发现,基因会影响一个人建立明确的目标、与他人相处的模式,以及持续学习发展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人类很早就知道,生物靠繁殖产生下一代。但是在古代,几乎所有的文化中都流传着某些生物,特别是低等的、龌龊的生物,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够自发产生的说法。人们普遍相信腐烂的肉会变出苍蝇和蛆,朽木会自己长出蛀虫,汗会生出虱子,海底的烂泥会生出鱼,地里的烂泥会生出青蛙和老鼠……中国古代除了有“肉腐出虫,鱼枯生蠹”这种比较普通的说法外,还有“腐草为萤”的浪漫传说,甚至李时珍在编写《本草纲目》时,还一本正经地把萤火虫是从腐草化生的当成事实来讲。  相似文献   

14.
《飞碟探索》中《UFO信箱》栏目,常常刊登一些读者对期刊中文章的异议。这是好事,正所谓“千帆竞发”、“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可见读者都是在认真地看文章,甚至认真地研究过。对一些问题提出不同见解,可以提醒原文作者对自己的观点或者主张进行反思,再次探讨,对其他读者也有开拓思路、进行启发的作用。既然有人提出异议,我想不少读者也许会拿出原文与异议进行更为细致深入的阅读、比较甚至研究。这些对科学事业都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5.
迷失百慕大     
百慕大三角洲是世界上著名的事故多发地区,许多飞机和船只都在该地区消失得无影无踪。有时,事隔数年,消失的船只又出现在洋面上,但船上的人却一个也没有了。因此,数百年来,人们把这块广大的海域及其周围的群岛称为“百慕大魔鬼三角洲”,有些飞机和船只甚至绕道而行。  相似文献   

16.
2012年12月21日,本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日子,可是,由于一个以讹传讹的古代传说,掀起了纷纷扰扰的“世界末日”说,各种耸人听闻的消息甚至引发了不少荒唐的事情.在各种“世界末日”的版本中,“太阳消失,连黑三天”、“小行星即将撞击地球”和“中微子将地球变为一个大微波炉”以及许多宇宙中遥不可及的事情,都成为了造成地球毁灭的罪魁祸首.荒谬的“世界末日”说能在我国风起云涌,背后有各种深层次的原因,不可否认的是:加强科普宣传,提高公民科学素养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多了解一点科学,也许会少一点莫名的恐惧.在“末日”纷扰中,嫦娥二号卫星在太空屡创纪录,本刊特编发“你好,深空!”专题,以此向崇尚实干兴邦的科技人员们致敬,也祝福各位告别“末日”干扰,享受幸福生活.  相似文献   

17.
今天,我们的这个世界无论怎样纷繁复杂,但终究还是一个单纯的人类文明世界。肤色、种族、宗教、文化的差异无论如何巨大,总还是人类这一共同物种下的内部差异。但好景不长,人类文明似乎正面临着“异化”和“重组”的危险。说不定在21世纪或22世纪的某一天,当我们一觉醒来,发现天下已经大乱,除了我们自己理所当然地称为“人”外,还有三种用传统观念看来是非我族类的“人”正活跃在我们中间。他们甚至拥有更高的智力和更大的支配世界的能力,相比之下,我们成了“弱势群体”!这三种“人”分别是:克隆人、机器人、外星人。  相似文献   

18.
苏平 《飞碟探索》2002,(1):28-30
月球接纳了地球之“鹰”1969年7月20日,冷战中的美国“阿波罗11”号登月行动成功。但当低空宇航员阿姆斯特朗朝仪表盘看去时,他发现,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误差使得他飞过了预定的着陆点达到6.5千米之多。实际上,早在距月球表面300余米时,阿姆斯特朗就注意到他们正朝着前方的月球火山飞去,他甚至已经看到满是乱石的火山口。这是危险的讯号。如果在火山降落,只会粉身碎骨。危险正在加强。偏离航线达6千米以上,在地球上也是“恶劣的境地”,现在是未知世界,登月舱的燃料到了可怜的地步。作为宇航员,他觉得自己痛苦到了极…  相似文献   

19.
佐伊·格雷斯顿是一个拥有二个大脑的女孩:一个是人脑,另一个是拥有自我意识的精确的数字拷贝。佐伊死后,科学家将“数字大脑”移植到人形机器人身上,虽然“肉身”不再是过去的格雷斯顿,但却将她从“坟墓”中拯救了出来,“起死回生”。这样的场景会成为现实吗?  相似文献   

20.
著名诗人济慈认为,牛顿用三棱镜把白色光分解成七色光谱,将彩虹的诗意破坏殆尽。就在人们真正理解彩虹构成的那一刻,它那诗歌般的美也就永远一去不复返了。科学,真的是诗意的破坏者和冷酷的制造者吗?著名科普作家理查德·道金斯以他的不朽名作《自私的基因》而广为人知。尽管道金斯在书中一再说明自私的说法只是个比喻,绝不意味着基因有意识、有感情,但这个比喻的确已经让一些读者产生了不必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