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3 毫秒
1.
本文用再结晶法测定了中心裂纹拉伸试件裂纹尖端高应变区的塑性应变分布,求得了高应变区参数与J积分及裂纹尖端张开位移COD的定量关系,并用三维有限元法进行了计算。实验和计算结果表明,用再结晶法研究三维弹塑性裂纹问题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超高强度钢37SiMnCrNiMoV的储存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超高强度钢37SiMnCrNiMoV制造高压容器,在某些情况下储存会显著降低其使用性能,这种现象被称为储存效应.本文以应力腐蚀破坏时间变化来衡量储存效应的强弱.研究了储存时间与储存后除氢处理对储存效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储存效应的实质是在第二类内应力诱导下由环境向材料内部渗氢并集聚到峰值应力区,进而在夹杂物尖端产生显微裂纹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广义扩展有限元法(GXFEM)是一种结合广义有限元法和扩展有限元法特点的新的数值模拟方法。给出了分析双材料界面裂纹应力强度因子(SIF)的广义扩展有限元法的基本原理。提出了一种新的双材料界面裂纹尖端富集函数,将裂纹尖端富集函数由12项缩减为6项。双材料界面不连续,在常规有限元法的位移模式中加入基于水平集的富集函数,同时将裂纹单元结点和裂纹尖端单元结点自由度广义化,提高了计算精度。通过与文献结果的比较,表明了提出方法的精确度和可靠度。   相似文献   

4.
本文用三维弹塑性有限元计算了含表面裂纹均匀拉伸板在不同载荷大小下的弹塑性位移场、应力场和裂纹尖端塑性区等。计算结果表明:裂纹张开位移具有良好的线性段;对称面和前表面不是处于平面应变和平面应力状态,它们的塑性区用二维情况下的Irwin公式估计误差很大;裂纹尖端塑性区随着载荷的增加,后自由表面的影响也增加;体内大部分区域近似于无裂纹的轴向拉伸应力状态,仅在相当靠近裂纹尖端地区才有较强的塑性约束;裂纹顶端的第三维正应力也具有奇异性。这些结果对于表面裂纹的断裂、疲劳特性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电化学过程中的局域核反应及动态Casimir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CR-39固体径迹探测器、钯阴极的辐射自照相等方法观察到了电解过程中的局域核反应.综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数据,认为电解过程中,电极尖端处出现的动态Casimir效应,及涡漩运动与零点能相干效应而提取真空能,是电化学异常放热的来源,少量具有滞后和积累效应的、高度定向的极化核反应,可以用具有轴向高能宇宙射线的类星体涡旋模型加以解释.讨论了真空零点电磁涨落和挠场理论,及有关实验现象.利用推出的类星体涡旋模型理论,可以对自然界和实验室中出现的许多异常现象进行解释.   相似文献   

6.
Al—Li—Cu—Mg—Zr合金的断裂形态和断裂韧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单边缺口三点弯曲试样测定了Al-Li-Cu-Mg-Zr合金的断裂韧性。还测量了拉伸性能和硬度。着重分析了裂纹形态和断口形貌。讨论了裂纹偏斜和分叉对裂纹尖端的屏蔽作用,分别计算了本征的和非本征的断裂韧性值。  相似文献   

7.
本文用一种新的解析法计算模型,计算了含Ⅰ型裂纹的胶接加劲板应力强度因子减缩系数C_R,并将计算结果和原有模型的计算结果以及有限元计算结果作了比较。从中发现,用解析法计算C_R时,影响C_R的主要因素是胶层离散点的分布形式而不是计算模型的选取;如胶层离散点按过去文献中的常规形式分布,则由解析法算与有限元计算值相差较大;但如使一部分离散点的横坐标尽量接近裂得的C_R值纹尖端,则由解析法算得的C_R值就与有限元计算值相当接近。  相似文献   

8.
航天简讯     
日本通产省开发尖端复合材料日本通产省工业技术院民间咨询机构在“21世纪产业基础技术恳谈会”上提出报告,要求将尖端复合材料研究列入国家计划。具体工作有:①解析尖端复合材料的强化材料和基材间界面的原子、分子等级;②剖明尖端复合材料的疲劳机理;③确立尖端材料设计技术;④研究尖端复合材料的评价技术和应用环境。  相似文献   

9.
飞行载荷分析中综合考虑了结构大变形的几何非线性效应以及曲面气动力效应.飞机结构由相互连接的可以表征任意变形的几何非线性欧拉梁表示,升力面由展向以及弦向分布的涡环网格表示.计算时通过曲面网格动态跟踪结构的变形不断修改气动力影响系数矩阵,反复迭代求解气动力和结构变形直至结构变形收敛.给出了风洞试验机翼模型以及无约束定常平飞模型算例.计算结果表明:在小变形阶段该方法与线性计算方法的结果基本一致,非线性效应不明显;大变形阶段由于曲面气动力的非线性效应,计算结果与线性方法的有显著差别.分析表明该方法在大变形阶段的计算结果比线性结果更为合理,数值计算时间短,适合于工程快速分析.  相似文献   

10.
弹翼角反射器效应的雷达散射截面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弹翼与一般直两面角的角反射器效应的不同,从等效截面法分析一般直两面角角反射器效应的雷达散射截面(RCS),推导出用等效截面法分析弹翼角反射器效应的工程计算公式,通过计算弹翼、弹体组合的侧向散射特性进行了验证;引入涂敷吸波材料的平板RCS的反射系数计算方法,采用两个反射系数表示角反射器效应的两次吸收/反射效应,最后用反射系数法分析了涂敷吸波材料后的弹翼散射特性.  相似文献   

11.
导出了近地卫星上任意部位微重力水平的表达式,分析和近似估算了利用我国返回式卫星进行首次空间材料加工试验时的微重力水平,表明是在按轨道周期变化的优于1×10~(-5)g_0的准稳态加速度上,迭加了幅度不超过2×10~(-4)g_0的随机加速度脉冲干扰。我国在1987年8月5日发射的返回式卫星上,首次搭载了一台空间晶体生长炉,在空间微重力条件下进行了以砷化镓为主的十项材料加工试验。为了对所得结果进行科学的分析,就必须知道晶体生长期间的微重力水平。本文结合卫星的实际运行参数给予了估算。  相似文献   

12.
本文研究了卫星摄影系统象移补偿速高比计算。从飞机上拍摄地面景物时,象移补偿速高此中的速度为地面相对飞机的速度,通常称为地速。但是,从卫星上拍摄地面照片时,如果把速高比中的速度取为地面相对于卫星的速度,则会导出谬误。为此,作者对速高比的定义进行了推广,对于这种拓广的速高比定义,也能适用于从飞机上拍摄地面景物的速高比计算。本文在推导公式过程中,把地球视为旋转椭球体,卫星轨道为椭圆轨道,导出了计算星下点速度和速高比的公式。最后与把地球视为正球体,忽略轨道偏心率的计算结果相比较,速高比的相对误差不超过0.5%。  相似文献   

13.
通常坐标系间的转换关系及角运动的描述采用欧拉角方法,但该方法的描述在角运动方程中存在不定解问题;在卫星的返回再入过程中,角度变化范围很大,有时很难避开奇点。采用四无数法,可根本解决奇点问题,有效地提高计算的精度和速度。在此基础上,文章建立了卫星返回运动的方程组。  相似文献   

14.
卫星太阳电池阵的刚-柔耦合动力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卫星太阳电池阵在多点撞击过程中的刚-柔耦合动力学问题.基于Jourdain速度变分原理和单向递推组集方法,建立了柔性多体系统的动力学模型.用Hertz撞击法则建立了撞击力和撞击处的局部变形关系,分别用刚体模型和柔性体模型仿真计算了太阳电池阵的撞击力、撞击时间,揭示了变形运动和大范围运动的相互耦合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讨论卫星运载火箭末级自旋稳定问题,分析了干扰因素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卫星入轨点轨道参数的偏差,不仅依赖于干扰因素的性质和作用的大小,而且与末级火箭的转速有关;合理地选择末级火箭的自身旋转速度,可以减少干扰因素对入轨点轨道参数偏差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移动通信卫星经济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由小型近地轨道卫星组成星座,实现移动通信服务,是卫星通信发展的重要方向。近地轨道卫星和地球静止轨道卫星用作移动通信卫星网,各有其优缺点。文章从经济性角度对两类卫星网进行了比较,重点是对不同高度的轨道(包括低、中、地球静止)的移动通信系统的空间部分成本——卫星星座的研制成本与发射成本进行分析比较,给出了具体的运算公式和计算结果。其结论是:轨道高度越低,卫星网的成本越高;地球静止轨道卫星网的成本最低。但是,决定是否发展小型近地轨道通信卫星网,不能仅考虑经济因素,还要考虑对技术进步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7.
自国土普查卫星发射成功以来,针对国土星成象的几何特性,先后研制了一系列针对不同成象条件和地表状况的几何校正方法。文章的目的,就是对这些方法,从客观的角度,进行评述。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指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太阳帆板振动对星载CCD相机成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Hamilton原理建立了带有大型拓性太阳帆板的卫星的数学模型;还建立了卫星姿态运动、轨道运动、地球自转、地球曲率、高斯投影等影响下的星载线阵CCD成像模型。利用以上模型和数字计算机仿真技术,仿真分析了太阳帆板的弹性振动和卫星姿态的相互影响对图像质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研究绳系卫星系统在同一轨道平面内运动,由子星-母星之间相对位置向量描述,亦即由该向量的长度变化和方位角的化而决定,在引入距离速率控制算法之后,系统的动力学主要由方位角运动而定,当母星轨道为圆形时,系统运动状态具有极限点,而在椭圆轨道下则有极限环,采用了非线性动态系统的方法和技术来计算极限状态和分析它们的稳定特性,用本文中方法对TSS-1以及其他绳系卫星系统方案作了数值模拟。  相似文献   

20.
On 14 October 1999, the Chinese-Brazil earth resource satellite (CBERS-1) was launched in China. On board of the satellite there was an instrument designed at Peking University to detect the energetic particle radiation inside the satellite so the radiation fluxes of energetic particles in the cabin can be monitored continuously. Inside a satellite cabin, radiation environment consists of ether penetrated energetic particles or secondary radiation from satellite materials due to the interactions with primary cosmic rays.Purpose of the detectors are twofold, to monitor the particle radiation in the cabin and also to study the space radiation environment The data can be used to study the radiation environment and their effects on the electronics inside the satelhte cabin. On the other hand, the data are useful in study of geo-space energetic particle events such as solar proton events, particle precipitation and variations of the radiation belt since there should be som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radiation situation inside and outside the satellite.The instrument consists of two semi-conductor detectors for protons and electrons respectively. Each detector has two channels of energy ranges. They are 0.5-2MeV and ≥2MeV for electrons and 5-30MeV and 30-60MeV for protons. Counting rate for all channels are up to 104/(cm2@s)and power consumption is about 2.5 W. There are also the additional functions of CMOS TID (total integrated dose) effect and direct SEU monitoring. The data of CBMC was first sent back on Oct. 17 1999 and it's almost three years from then on. The detector has been working normally and the quality of data is good.The preliminary results of data analysis of CBMC not only reveal the effects of polar particle precipitation and radiation belt on radiation environment inside a satellite, but also show some important features of the geo-space energetic particle radiation.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arameters of space weather, the energetic charged particles have great influences on space activities and ground tech nology. CBMC is perhaps the first long-term on-board special equipment to monitor the energetic particle radiation environment inside the satellite and the data it accnmulated are very useful in both satellite designing and space researc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