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金兑 《太空探索》2005,(8):18-19
今年七月中旬,由中国宇航学会与美中航空历史遗产基金联合主办的“杜邦·美国航天员中国之旅”活动,主题是“科技、和平、友谊”,目的是宣传中国航天所取得的成就、普及航天科技知识、促进人类和平开发空间、推动中美航天界的友好交流。本刊特介绍应邀访华的三位美国航天员,与读者共识。  相似文献   

2.
2006年10月23日晚上,中国宇航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副总经建马兴瑞会见了美国华商航天员卢燕博士及其夫人克里斯廷女士。参加会见的还有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办公厅副主任胡忠民,中国宇航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铴世华、中国宇航学会副秘书长龚金玉。  相似文献   

3.
臧英年 《太空探索》2006,(12):28-29
受中国宇航学会的邀请,我的外甥卢杰和他的妻子丝婷干2006年10月21日至10月29日在北京南京和上海进行了访问参观,卢杰曾于1992年来北京参加世界物理学家会议,做过专题报告,因此这是他第二次来中国。丝婷则是第一次,在此期间,我全程陪同并记下了发生的一些有趣的小故事。  相似文献   

4.
陈彩连  夏丹 《太空探索》2006,(12):23-27
金秋十月,应中国宇航学会的邀请,美籍华裔航天员卢杰博士来北京作了参观访问,我们杂志社特地对他进行了采访。  相似文献   

5.
耳东 《太空探索》2006,(4):F0005-F0005
~~张庆伟理事长和焦立中先生共话航天@耳东~~  相似文献   

6.
为了满足广大读者对太空、对宇航的好奇心,本刊特推出“宇航博士”栏目,欢迎提问,推荐话题,更欢迎专家和“知情者”常来作客,共同办好这个“有你、有我、有他”的互动栏目。  相似文献   

7.
《太空探索》2002,(2):15-15
对一名航天员而言,除去应对航天飞行的百般技能外,团队中相互协调合作的能力也不可忽视。为此,NASA近日把将于明年夏天执行下一航天飞行任务的全体7名航天员派到怀俄明州的深山老林里,在特殊的环境里磨练他们的团队精神。 这群航天员脱下太空服,扛起背包,来到温德河岭安营扎寨。他们挤在狭小的帐篷里,喝的是用碘净化的溪水,生  相似文献   

8.
9.
晓月 《国际太空》2007,(7):34-34
据新华网北京5月20日专电,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的航天员目前正在靠近佛罗里达州海岸的大西洋水下近20m的深处做模拟登月训练。  相似文献   

10.
阳光 《太空探索》2006,(6):28-33
莫斯科时间3月30日早晨6时30分,一枚白色箭身上绘有俄罗斯、美国和巴西国旗的联盟号火箭托举着联盟TMA-8载人飞船从哈萨克斯坦境内的拜科努尔发射场升空,把美国航天员杰弗里·威廉姆斯和俄罗斯航天员帕维尔·维诺格拉多夫以及巴西首位航天员马库斯·庞特斯送上通往国际空间站的  相似文献   

11.
对于美国航天员斯科特·帕拉津斯基来说,攀登珠峰是他十几年来的梦想。1992年,他曾计划参加攀登珠峰的探险队,但由于被选为航天员,珠峰探险计划一再被推迟。直到2008年5月21日,他迎来登顶的机会,但是……  相似文献   

12.
载人航天的关键就在于航天员能否上天,而航天员的生活与训练又是绝对不能受到外界干扰的。因此,中国的航天员始终是一个隐晦的话题,他们的头上笼罩着神秘的光环。随着神舟飞船第四次发射的成功,中国的载人航天也进入了倒计时,那么中国的航天员现在都准备到了什么程度?他们是如何选拔、训练与生活的呢?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总设计师、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所长宿双宁披露——  相似文献   

13.
紫晓 《太空探索》2003,(11):30-31
神舟五号航天员航天服什么样? 紫晓 我国航天员目前由于没有太空行走的任务,因此,神舟五号航天员这次飞行没有穿舱外航天服,而只穿防护救生服,即舱内航天服。我国的航天服是白色的,局部镶有兰边,航天服的心脏部位安装了一个可以转动的圆形按钮,其作用是调节衣服内的压力、温度和湿度。上衣的左下部位有两根导管,与氧气和二氧化碳气瓶相连接,右下部有一根导管,与通信系统相连接。除了头盔和手套,整个航天服的材料均采用一种特殊的高强度涤纶,其性能完全能够满足执行任务期间的要求。航天服在胸前开了一个“v”字形状的拉链,是供穿航天服时使用的,航天员在穿航天服的时候,先要拉开拉链,将腿伸进去,再穿上身,整个过程10分钟即可完成,非常方便。整个航天服重10千克。比外国的要轻便。  相似文献   

14.
受中国宇航学会的邀请,前美国航宇局华裔航天员焦立中先生偕夫人2006年2月10~14日代表美国海因莱因基金会来北京进行了短暂的访问.借此难得的机会.我们对他们进行了独家专访.  相似文献   

15.
江山 《太空探索》2005,(2):16-17
美国服役时间最长的航天员,现年75岁的约翰·杨2004年12月31日离开他工作了42年的美国航宇局退休。杨是第一位6次进入太空的人,是美国载人航天计划的亲历者和见证人。他出生于1930年9月24日,1962年9月成为一名航天员。1965年3月23日,杨乘双子星座3号飞船首次升空,完成了对双子星座飞船的全过程试验。1966年7月18~21日,作为双子星座10号飞船的指令长,他第二次进入太空,完成了预定太空交会的任务。1969年5月18~26日,杨以阿波罗10号飞船指令舱驾驶员的身份第三次进入太空,完成了月球交会和跟踪设想中的月球着陆点的任务。1972年4月16~27日,杨第…  相似文献   

16.
《太空探索》2009,(12):24-24
2009年9月23日下午,美国航天基金会(Space Foundation)以总裁为代表的一行四人访问了中国宇航学会,并与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杨俊华等进行了深入会谈,双方达成了一定的共识。  相似文献   

17.
刘念 《太空探索》2005,(7):32-33
今年4月15日,俄罗斯发射联盟TMA-6号飞船,载俄、美、意三国各一名航天员飞赴国际空间站。其中俄罗斯航天员克里卡廖夫担任指令长,他和美国航天员菲利普斯组成的第11宇航组,接替第10宇航组在国际空间站上作一次长期飞行。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克里卡廖夫完成这次飞行后,将创造在太空累积居留近800天的最高纪录。  相似文献   

18.
《太空探索》2005,(8):39
2005年6月1日~4日,2005年度中国宇航学会太空探索杂志社特约通讯员会在烟台召开。  相似文献   

19.
徐菁 《太空探索》2006,(1):28-33
每年的5月6日为国际太空日,美国航宇局在2004年的这一天为2004年航天员培训班举行了盛大的命名仪式。这个培训班被命名为“有抱负的航天员”。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培训班学员接受了各种训练,参观了航宇局的航天中心。在这里他们不仅学到了许多知识和操作技巧,而且锻炼了意志力,培养了团队精神,经过一年多的学习,我们来看一看他们是怎样学习和生活的。  相似文献   

20.
2003 年10 月15 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奉命出征太空。由航天员杨利伟、翟志刚、聂海胜组成的首飞航天员梯队,肩负着征服太空的神圣使命,出现在中国载人航天发射场上。最终,杨利伟作为首飞航天员,乘坐神舟五号飞船,担负起这次里程碑式的太空飞行任务。这是中国航天员首次公开亮相。世界为之瞩目,民族为之骄傲。 航天员系统是载人航天工程的核心组成部分。选拔和训练航天员是一个国家能否独立自主实施载人航天的重要标志之一。当今世界,过去只有美国和俄罗斯两国能够独立完成航天员的训练。今天,又增加了一个新的成员:中国。航天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