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由中国宇航学会和航天工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托航天部第四设计部和七○二研究所组织的减震技术交流会于1982年10月23日至27日在南京召开。参加会议的有各研究、试验、生产单位和高等院校等共计53个单位的87名代表。大会收到关于减震器设计原理、设计方法以及用阻尼材料进行减震的研究、应用方面的论文和技术报告共36篇。会议由中国宇航学会理事、结构强度与环境工程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航天部七○二研  相似文献   

2.
航天工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结构强度与环境专业组成立大会于一九八三年十一月十三日至十七日在四川省成都市召开。来自航天工业部结构强度与环境工程方面的十四名专家、教授出席了会议。专业组组长、航天工业部第七○二研究所所长陈奇妙同志主持会议,  相似文献   

3.
第六届国际模态分析会议(IMAC)1988年2月1—4日在美国Florida州Orlando市召开。来自21个国家的近600名代表参加了会议,其中包括我国的代表十余名。 本届会议共有274篇论文,分成22个专题在50个分组内发表.大会开幕式上,由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Mitchell,L.教授作了题为:“模态分析前景展望”的专题报告。会议  相似文献   

4.
第18届IMAC(国际振动模态分析会议,近年来改称为IMAC国际结构动力学会议)于2000年2月6~9日在美国德州圣安东尼奥市召开。来自世界20多个国家的650名代表参加了这一连续了18年的国际振动工程界盛会。IMACXVIII分成37个专题,总共310篇论文,49个分组会进行了四天的报告和讨论。本届会议的主题是“结构动力学计算的挑战”。大会特邀美国MathWorks公司主席和首席科学家CleveMoler博士作了题为“数学软件的演进”的大会报告。报告对近50年来,包括著名的MATLAB在内的数学计算软件的发展作了总结。为体现本届会议的主题,由专家发起组织…  相似文献   

5.
中国宇航学会结构强度与环境工程专业委员会和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第八专业信息网联合主办的1995年技术交流会议1995年9月18日至26日在四川省汉川县召开。出席这次会议的有来自北京、上海、西安、兰州、哈尔滨、绵阳各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的代表69位。这次会议得到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热情支持,应征论文94篇,录用69篇。有57篇论文在会议人宣读。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七○二所科技委主任黄怀德研究员在全体会议上作了题为《结构强度与环境工程专业技术的进展》的报告,总结了“八五”期间本专业所取得的成绩,并对“九五”航天发展战略计划纲要作…  相似文献   

6.
1984年10月15日至16日,航天工业部第一研究院组织召开了《DQY-6000电动气流相声器》鉴定会。清华大学、同济大学,航天部有关单位等22个单位从事声学和振动研究工作的教授、专家共40名代表参加了会议。该产品由航天工业部七○二所研制。主要技术指标: 最大声功率:6000声瓦  相似文献   

7.
2006年5月25日,我院召开了第二届科研工作会议。这次科研工作会议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全省科学技术大会和学院第三届党员大会精神的一次重要会议。大会听取了李建平院长所作的题为《营造氛围、构建平台、努力开创学院科研工作新局面》的“十五”科研工作报告:审议了学院《“十五”科研工作规划》;选举产生了学院第二届学术委员会:表彰了“十五”期间学院先进科研工作者和优秀课题组。  相似文献   

8.
我院受航空工业部科技局委托,于11月1日至6日,在广西阳朔举办了“飞机结构动力学第三次学术会议”。会议由结构动力学专业组主持,我院张阿舟教授是该组组长。这次会议的任务是检阅科研成果,进行学术交流,并汇报各单位对结构动力学研究规划的执行情况,讨论下一步的研究工作。 参加这次会议的共有部内外48个单位的代表91名,其中部内厂、所、院校的代表77名,清华、北大、西交大、中科院力学所等部外单位的代表14名。来自四面八方的同行们团聚在  相似文献   

9.
航天工业部质量技术司主持召开的5110、YDL-5、YDL-10型力传感器技术鉴定会于1983年5月26-28日在北京举行。这三种力传感器是由航天部七○二研究所研制的。参加技术鉴定会的有中国计量科学院、航空部、兵器部、中国船舶工业公司、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单位的专家、教授、工程师78人。  相似文献   

10.
简讯     
动力学分析与设计在去年10月第50届冲击、振动技术讨论会上,R.Hager作了题为“动力学分析与设计”的精采发言。在他的发言中,对以下二个方面提出了异议:①现在的分析能力没能充分利用;②对组构件的试验做得太过分。尽管R.Hager提出这二个问题可能只是为了引起试验界的争论,但他的意见是值得深思的。Hager的观点就是说动分析技术在设计过程中没能有效利用。我支持他的观点:动分析确实没能充分地在检查与发现故障的工作中应用。在设计过程中,应用计算机进行分析检验新  相似文献   

11.
由中国航空学会、中国力学学会联合举办的全国“第二届振动理论及应用学术交流会”,于1984月11月23日—27日在西安市举行。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全国各地的高等院校,研究院、所、厂矿企业的代表,计100余个单位近250人。这是全国振动学术界继1981年12月第一届会议之后的又一次盛会,宣读、交流了240余篇论文,作了6个大会报告,检阅了近几年来的研究成果,交流了科技信息,探讨了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2006年5月25日,我院召开了第二届科研工作会议。这次科研工作会议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全省科学技术大会和学院第三届党员大会精神的一次重要会议。大会听取了李建平院长所作的题为《营造氛围,构建平台,努力开创学院科研工作新局面》的“十  相似文献   

13.
元月二日,我院隆重召开“七五”科技工作总结表彰大会。党委副书记许棠副院长主持会议。党委书记刘明同志作了重要讲话。大会听取了郭荣伟副院长作的题为《加强联合,主动竞争,突出重点,发展特色,为开创“八五”科技工作的新局面而奋斗》的工作报告。《报告》对我院“七五”科技工作作了全面的回顾。  相似文献   

14.
航天工业部第八情报网第二届全网大会暨结构强度与环境工程情报分析交流会于1984年11月4日至9日在厦门市召开,参加会议的有39个单位的代表共86人,其中参加全网大会的34人,代表31个单位。全网大会主要任务是总结情报网成立六年来的工作,协商改选下届网的领导和制定今后两年的活动计划。首先由上届网长单位七○二所作了工作总结。代表们进行了充分讨论,一  相似文献   

15.
第29届IMAC会议(原名“国际振动模态分析会议”,现称IMAC国际结构动力学会议)于2011年1月31日~2月3日在美国弗罗里达州首府Jacksonville市召开。来自世界二十多个国家的五百余名代表参加了这一连续了29年的国际振动工程界盛会。IMACXXIX会议共有三百多篇论文,分成58个分组会,在7个会议室,进行了四天的报告和讨论。  相似文献   

16.
航天工业部和国家计量总局于1982年6月20日和21日在江西九江联合召开压电加速度传感器频率响应自动校验装置技术鉴定会。来自全国各地区有关单位的48位代表参加了会议。压电加速度传感器频率响应自动校验装置是1976—1985全国计量科学十年规划项目之一,由航天工业部七○二所研制。该系统由XST-2型跳点式扫描信号发生器(由七○二所和庐山电子仪器厂共同研制)、DAD-1多功能交直流变换器和SSD-1数字式双通道对数  相似文献   

17.
今年11月9日—14日,在河南郑州召开了全国“第三届机械阻抗和参数识别技术学术会议”,由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机械设计学会(筹)委托机械工业部郑州机械研究所和哈工大主办。来自全国21个省,市99个单位的157名代表参加会议,共宣读,交流了70余篇论文。我院张阿舟副院长等代表4人参加了会议,在会上宣读了五篇学术论文。  相似文献   

18.
部管预研联合课题《导弹和运载火箭结构强度可靠性设计指南》初稿审查暨编写工作会议1993年6月14~17日在北京举行。《指南》初稿审查组和课题组近50位同志参加了会议。《指南》初稿审查组由航空航天部高级技术顾问屠守鳄、质量技术司总师何国伟、各重点型号总师、总体部所领导和重点院校教授27人组成。审查组听取了课题组的工作汇报和编写说明,对《指南》初稿进行了认真的审查,一致认为《指南》的编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指南》首次较系统全面地汇集了我部30多年来导弹和运载火箭研制工作中  相似文献   

19.
应航天工业部邀请,美国VANDERBILT大学工程材料空间加工中心主任ROBERTJ.BAYUZICK教授1987年4月来华讲学,题目是《微重力材料科学》,主要内容为:微重力材料加工技术,常重及微重材料微观分析与比较,美、日、西欧、苏联等国微重力材料  相似文献   

20.
由中国宇航学会、中国航空学会第四届航天运载系统专业委员会组织的第四届航天运载系统学术交流和研讨会10月31日至11月3日在我院召开。参加会议的有601、640、629研究所、上海航天局及其有关研究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空军工程学院、29试验基地和南京航空学院等30多个单位的代表100名,航天高技术专家委员会成员黄志澄研究员、天地往返运输系统及大型运载火箭专家组成员施金苗研究员、中国航空学会副理事长余承业教授、南京航空学院院长朱剑英教授也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