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本文就仪表着陆系统下滑设备在飞行校验中入口高度过低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并结合沈阳及长春机场的实例对影响入口高度的各项因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在起落航线教学中,下滑线的教学一直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本文研究了四转弯后下滑过程中,下滑点和下滑角的变化对保持下滑线的主要作用,分析了投影点与下滑点、下滑角之间的相互影响,结合飞行实际,阐明了目视判断和保持下滑线的基本方法,并简要介绍了客观因素对目视判断下滑线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邓渊 《民航科技》2007,(3):20-22
本文针对贵州兴义机场下滑信标B保护区改变导致下滑信号入口偏低原因的分析和解决过程,供广大同行作一个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4.
从天线结构出发,主要阐述分析了近场情况下的信号特征,根据天线路径差来分析不同距离下的信号分布,找出理想监控距离,并推断出监控天线的高度。对比分析了理想监控距离附近的信号分布规律,同时对远场信号分布特征进行阐述,并与近场特征展开差异性对比,通过理论计算建立近场监控位置与远场信号的关联。最后列举在特殊情况下上坡地形和偏置安装时的监控设置。  相似文献   

5.
传统镜像下滑天线系统在为山区机场尤其是下滑信号反射区域地形恶劣的机场提供满意下滑道引导时有相当的难度。本文旨在通过对镜像和非镜像下滑天线系统设计原理的分析比较,开拓思路,研究非镜像下滑天线系统的工作原理,多角度多层面为民用航空器提供一个满意、准确的下滑道引导。  相似文献   

6.
突风会引起飞机过载和飞行状态的改变,威胁飞机飞行安全。在飞机六自由度运动学方程的基础上,根据下滑飞行中驾驶员操纵行为的特点建立了飞机驾驶员的数学模型,并考虑突风的影响,建立了“驾驶员-飞机-突风”闭环飞机的数学仿真模型。通过引入飞机飞行安全性的量化评估理论以及表征方法,并根据飞机的飞行状态对飞机的安全性进行量化分析。选取某型飞机着陆下滑过程中进入突风风场的飞行状态进行仿真研究,结果表明风会改变飞机的气动角和空速,导致飞机的过载及飞行轨迹发生变化,尤其在飞机飞行高度较低时,风扰引起的大 但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阵风减缓设计为目的的 迎角姿态和飞机飞行轨迹变化将威胁飞机的飞行安全。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了捕获效应下滑系统各天线信号功率,相位的分配关系以及实现这种分配设备所进行的调整。  相似文献   

8.
弓网电弧辐射特性及对机场下滑信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杨晓嘉  朱峰  邱日强  李冀昆 《航空学报》2018,39(1):321252-321252
为获得弓网电弧辐射特性及从理论上分析其对机场下滑信标的影响。选择典型电气化动车线路,首先基于CISPR16-1标准,利用电磁干扰接收机对电分相和普通点处的弓网电弧电磁辐射进行点频测试,获得了其在下滑信标台频谱内的辐射特性,然后基于电波传播理论,以电气化轨道平行跑道为例,分析了弓网电弧电磁辐射对飞机导航的影响。结果表明:电弧电磁辐射具有一定的随机特性,普通点处产生的电磁辐射场强小于电分相处;普通点的电磁辐射不会对飞机的导航产生干扰;当轨道距跑道中心的距离分别为700、120和60 m时,电分相拉弧点距下滑信标台天线的距离应分别小于3 291、546和249 m时才不会对飞机的导航产生干扰。本结果能够为轨道电气化和民用航空这两大工业体系在机场区域的电磁兼容性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下滑波束导引系统是飞机在自动着陆时所采用的一种重要无线电波束导引系统。首先,简要阐述了下滑波束导引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然后,对导引系统的运动学环节及下滑耦合器进行分析,对飞机下滑波束导引系统结构进行设计;最后,在MATLAB平台下,对所设计的下滑波束导引系统进行大量仿真研究。仿真结果显示。所设计的下滑波束导引系统结构是合理的,其控制系统是稳定的,且其稳态性能也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舰速、风速对舰载机下滑着舰时下滑角和下沉率的影响,从舰载机着舰过程的运动方程着手,通过着舰过程情景模型的建立,分析了舰速和风速对着舰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风速、舰速影响下实际下滑角和下沉率会变小,并与舰速、风速呈线性关系,该结论为舰载机下滑着舰提供了设计依据。  相似文献   

11.
Calculating the Effect of Uneven Terrain on Glide Path Signal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 method for calculating the bends in the glide slope due to uneven terrain is presented. A computer program written for the purpose enables the calculation of the difference in depth of modulation (DDM) at any point,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effect of uneven terrain. Results are presented for a hypothetical case of a hill in front of the runway. The program enables us to predict the glide slope bends due to irregular terrain, so that proper selection of glide slope antenna location can be made.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ILS下滑道形成的理论分析,阐述了各种因素对下滑道结构的影响.提出了改善下滑道结构的思路和方法,在近几年广汉机场ILS飞行校验中得到了验证.下滑道结构有了明显的改善。  相似文献   

13.
高超声速滑翔飞行器摆动式机动突防弹道设计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谢愈  刘鲁华  汤国建  徐明亮 《航空学报》2011,32(12):2174-2181
 为提高大升阻比高超声速滑翔飞行器机动突防能力,提出了一种侧向摆动式机动弹道的设计方法。基于动态逆的思想,建立了侧向摆动式机动弹道的弹道形式和所需倾侧角间的关系模型;在平衡滑翔假设下,将包括动压、过载和热流在内的飞行约束转化为迎角约束,从而确定了迎角-速度飞行走廊;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平衡滑翔情况下满足侧向摆动式机动及飞行约束所需的迎角变化规律。根据所设计的迎角和倾侧角,即可实现平衡滑翔情况下预定机动模式的侧向机动。以HTV(Hypersonic Technology Vehicle)为例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快速设计出预定机动幅度和机动频率的侧向摆动式机动突防弹道。  相似文献   

14.
标准轨迹制导中准平衡滑翔条件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于可重复使用运载器标准轨迹再入制导,准平衡滑翔条件可以将高度-速度平面内各项再入约束形成的飞行走廊,转换为倾侧角-速度空间内的倾侧角走廊.通过在倾侧角走廊内设计倾侧角曲线,可以生成满足飞行走廊的标准轨迹.通过论证标准轨迹再入制导过程中的准平衡滑翔条件及其物理意义,说明了由倾侧角走廊内的倾侧角曲线生成的标准轨迹,存在突破再入飞行走廊边界的可能性.通过对倾侧角走廊边界设置余度,极大地降低了标准轨迹突破再入飞行走廊边界的可能性,提高了标准轨迹的设计成功率.  相似文献   

15.
空中靶标作为一种消耗性的无人飞行器,在防空反导武器系统试验训练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须统筹考虑其逼真性和经济性。为此,提出了滑翔式空中靶标系统发展思路与工作原理,设计了滑翔式空靶总体方案,并利用Datcom和Matlab对其滑翔供靶弹道进行了仿真分析。仿真计算表明,弹道性能满足亚音速俯冲类目标模拟供靶要求,系统具有高性能、低成本、使用安全等显著特点。  相似文献   

16.
高超声速滑翔飞行器约束预测校正再入制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智  唐硕  闫晓东 《飞行力学》2012,30(2):175-180
针对大升阻比高超声速滑翔飞行器的再入制导问题,将再入轨迹划分为初始下降段、过渡段和准平衡滑翔段。初始下降段采用定倾侧角飞行,过渡段在最大倾侧角附近飞行,准平衡滑翔段利用数值预测校正方法和准平衡滑翔条件在线设计同时满足过程约束和终端约束的倾侧角制导律。通过标准条件和扰动条件下的仿真结果表明,这种制导律在满足各种约束的条件下,不仅能够达到较高的精度,而且对初始误差具有良好的鲁棒性,能够应付再入时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导弹最优滑翔弹道的设计及存在的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优化飞航导弹末段无动力飞行阶段的滑翔距离,对于提高导弹的战技指标具有很大的意义。通过优化分析可知,保证最大滑翔距离的最优滑翔策略近似等价于导弹以最大升阻比飞行。为了实现这种飞行策略,首先设计了寻优法实现策略,然后比较了另外两种可行的控制方式,经仿真发现都可以实现理论上的数值最优解。为了在导弹真实飞行时保证这一策略的实现,提出了利用神经网络逼近气动数据的自适应方法,作为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相似文献   

18.
基于非线性规划的高超声速滑翔轨迹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炳南  唐硕 《飞行力学》2008,26(3):49-52
研究了最大航程的无动力滑翔轨迹优化问题。为避免间接法的缺点,采用直接单重打靶法将轨迹优化问题转换为非线性规划问题,并利用非梯度优化算法和梯度优化算法相结合的混合优化策略得到最优轨迹。仿真结果表明,在采用更为真实的大气模型和动力学模型条件下,该方法具有较高的求解精度、收敛性以及鲁棒性,降低了初值要求;相对于最大升阻比轨迹,射程提高1.5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