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欧洲在2010年开展了较多的航天活动,其中有不少技术先进的新型航天器,例如,冷卫星-2(CryoSa-2)、“陆地合成孔径雷达-X附加数字高程测量”(TanDEM—X)雷达成像卫星、宁静号节点舱-3(Tranquility Node3)、隙望塔号(Cupola)观测舱和“欧洲机械臂”(ERA)等重要航天器都顺利上天,只有新发射的欧洲通信卫星公司的W3B通信卫星因故障而失效,令人遗憾。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1980年11月5日22点25分开始的1B/M1-M4的Hα耀斑进行了图象处理,绘制了等光度图;与硬、软X射线象,微波象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1.耀斑的第一次极大,高能电子没有穿透到色球.Hα耀斑主要是由T=107—108K(产生软硬X射线的热区)等离子体向下传导到色球而形成.2.Hα耀斑的第二次极大,是由高能电子轰击色球而形成,Hα耀斑滞后数秒(小于5秒).3.耀斑闪光相,Hα面积与Hα强度同步增长.4.从耀斑前后的横向磁场变化(Hα短纤维的变化),估计磁能释放~1031尔格.   相似文献   

3.
以太阳扇(Scaevola aemula)嫩叶、老叶、茎段、茎节为材料进行外植体筛选;以太阳扇嫩叶为外植体,研究愈伤组织诱导、不定芽分化及增殖、生根培养的适宜条件.结果表明:嫩叶为太阳扇愈伤组织诱导最佳外植体;MS+6-BA 0.50mg/L+2,4-D 0.20mg/L为愈伤组织诱导最佳培养基;MS+6-BA 0.50mg/L+NAA 0.10mg/L为芽分化最佳培养基,分化率可达96.5%;1/2MS+NAA 0.01mg/L为芽增殖最佳培养基,增殖系数最高可达3.33;糖浓度、NAA均影响太阳扇无菌苗生根,1/2MS+NAA 0.02mg/L+蔗糖30g/L为生根培养最适培养基;g腐殖质∶g珍珠岩∶g细土=2∶1∶1为组培苗移栽最佳基质,移栽成活率达75%.  相似文献   

4.
用特征向量分析法对第23太阳活动周天津静海磁场强度水平分量H的时均值进行研究,分析行星际磁场扇形结构的地磁效应(简称扇形效应)对中低纬地磁场H分量日变化的贡献.研究结果表明,中低纬扇形效应为3~11nT,在太阳活动高年扇形效应达到最大值(约11nT),低年达到最小值(约3nT).太阳活动高年扇形效应引起的地磁H分量值变化与太阳活动低年的情况相反,但是扇形效应在夏季对地磁H分量的影响较小.太阳活动高年扇形效应日均值的增减与上升年的相反,与下降年相同,夏季扇形效应平均增量最小且无规律.春、夏和秋三个季节的扇形效应最大值都出现在太阳活动高年,冬季的扇形效应在太阳活动峰年两年后才出现最大值(约11nT).在太阳活动低年(或高年),当扇形磁场背离(或指向)太阳时,夏季扇形效应白天引起地磁H分量增大(或减小),夜间导致地磁H分量减小(或增大),其他季节全天都会导致地磁H分量减小(或增大).用特征向量推断行星际磁场扇形极性的符合率在春夏秋三个季节高达60%,在冬季为55%.   相似文献   

5.
释放不同化学物质对电离层扰动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在电离层F区释放氢(H2)、水(H2O)、二氧化碳(CO2)、六氟化硫(SF6)、三氟溴甲烷(CF3Br)、羰基镍(Ni(CO)4)可以损耗局域等离子体电子密度,形成电子空洞,电离层电子密度的改变主要取决于释放物质的气态分子与电离层之间的离子化学反应.在电离层人工主动扰动实验中,应根据发射成本和扰动效果对释放物质进行选择.通过热力学原理和有限元模拟方法计算比较了上述6种物质对电离层的扰动影响.计算结果表明,6种物质中水的气化率最低,约为19%,其余5种物质都在60%以上,选择密度小的物质,例如H2和CO2,可以有效降低发射成本.另外,扩散较慢且化学反应较快的物质,例如SF6和Ni(CO)4,能够使得电离层电子密度减少得更多,并且受扰动区域更广、持续时间更长.  相似文献   

6.
针对新一代空间型号产品对储能电源提出的更高需求,提出采用表面改性的方法提升LiNi0.8Co0.15Al0.05O2(NCA)正极材料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循环稳定性。通过采用磷酸(H3PO4)对NCA正极材料进行表面处理,H3PO4会与NCA颗粒表面的含锂碱性物质发生反应,从而在NCA颗粒表面生成稳定且导电性良好的Li3PO4界面层。循环以及阻抗测试结果表明,经H3PO4表面处理的NCA材料组装电池循环50次后电池容量为170.5mA·h/g,容量保持率达到94%以上,界面阻抗得到抑制。H3PO4表面处理有效抑制了NCA颗粒表面碱性残留对电化学性能的不良影响,提升了界面稳定性,获得了更好的循环性能。  相似文献   

7.
根据PTB和ISO 4037-1:2019要求,关于高空气比释动能系列(H系列)X射线参考辐射质的推荐数据,外推得出H-450的附加过滤为6.24 mm Cu,第一半值层(HVL1st)为(5.39~5.52)mm Cu,平均光子能量为(214.25~214.78)keV,剂量率为11.51 Gy/h(距离焦斑为1 m处,管电流为10 mA)。随后,使用PTW32005电离室作为测量器具,采用半值层法建立H-450 X射线参考辐射质,得出HVL1st为5.37 mm Cu,第二半值层(HVL2nd)为5.97 mm Cu,同质系数为0.9。最后,使用PTW30013次级标准电离室测量得出H-450 X射线参考辐射质下距离焦斑1 m,管电流为10 mA时的剂量率值为11.98 Gy/h,与理论值的相对误差为4.07 %。采用MCNP 5软件对H-450 X射线参考辐射质进行能谱模拟并计算得出其平均光子能量为200.4 keV。  相似文献   

8.
建立了一种用AIR-C2H2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连续测试镉镍电池羰基镍粉中铜、锰、钴含量,介绍了铜、锰、钴最佳测试条件,同时对样品硝化处理条件及在测试样品中的干扰因素进行了综合考虑。该方法具有很好的精密度和准确度,具有操作简便、时间快速、灵敏度高、重现性好、容易掌握等特点。铜、锰、钴含量的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1.0%(n=6)。标准加入回收率均在97.0%-99.0%范围内。适用于镉镍电池羰基镍粉中含有较多共同被测离子铜、锰、钴的生产现场控制分析和样品系统分析。  相似文献   

9.
对第21~24太阳周不同等级的太阳X射线耀斑事件、太阳质子事件、地磁暴事件及高能电子增强事件的爆发频次特征进行统计,结果表明:太阳周耀斑爆发的总数量与该太阳周的黑子数峰值呈正比,耀斑总数、X级耀斑事件数与峰值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74,0.997;太阳质子事件主要发生在峰年前后1~2年,约占总发生次数的80%,峰值通量大于10pfu (1 pfu=1 cm-2·sr-1·s-1)的质子事件中,84%伴有耀斑爆发,并且主要伴随M或X级耀斑,少量伴随C级耀斑,峰值通量大于1000pfu的质子事件中,98%伴随M或X级耀斑,并且以X级耀斑为主;第21,22,23和24太阳周发生地磁暴最频繁的时间分别在1982,1991,2003年和2015年,分别滞后黑子数峰值时间3年、2年、2年和1年;72%的高能电子增强事件发生在太阳周下降期,24%的高能电子增强事件发生在太阳周上升期.   相似文献   

10.
软件定义时间触发网络的调度算法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软件定义时间触发以太网(TTE)作为优化航空电子系统中消息调度的一种新模式,其动态在线调度算法必须尽力保证任何情况下所有消息的传输确定性。针对时间触发(TT)消息调度间隔小于消息帧长(小时隙)时,速率约束RC消息延迟增大、传输确定性降低的问题,对TT消息调度算法进行改进。首先,构建了TTE的系统模型,阐明了最小延迟(MID)调度算法和背靠背(B2B)调度算法的机制;然后在其基础上提出了大孔隙(MAV)调度算法,以减少(RC)消息的等待延迟;最后,利用OMNeT++实验分析这3种调度算法的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当无小时隙TT消息时,B2B算法的消息延迟最大、MAV调度算法和MID调度算法的消息延迟接近。当有小时隙TT消息时,MAV调度算法的消息传输确定性更好,相比于MID调度算法,MAV调度算法下RC消息的传输确定性提高了87.3%。   相似文献   

11.
本文采用截尾回归迭代程序给出源的光度-红移关系曲线.在假定实际源偏离此曲线而服从正态分布情况下,给出每一源的不完备性补偿因子.用经修改的V/V_(max)方法,分析了3CR和4C的光学、射电样本以及3CR的X射线光度样本.在置信度90%的水平,类星体的空间分布与q_0有关.只有q_0=1时,类星体才随红移有明显的宇宙学演化,且这时密度分布规律中的参数γ值为2—6,小于以往V/V_(max)分析所得10—12的γ值.这与用星系际低密度介质说明类星体生成和密度演化的理论解释一致.分析还表明补偿因子法能反映样本在不同波段的特性.  相似文献   

12.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研究了常用合金化元素与非金属元素在晶界(GB)的偏析及其相互作用。选取2种类型的晶界结构进行研究:密排的晶界和较疏松的晶界。溶解能计算表明,金属和非金属元素在∑5晶界上均有明显的偏析行为,而在∑3晶界上的偏析现象不明显。通过计算常用过渡族合金化元素与非金属杂质C、H、O、N、B在各自最稳定位置的相互作用能,发现Ru、Re、W和Ta对O有强烈的排斥作用,因此对晶界抗氧化有益处;Ta排斥H,有抗晶界氢脆的效果。通过对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在晶界上相互作用的系统研究,为Ni合金的晶界工程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风云三号C星GNOS北斗掩星电离层探测初步结果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利用风云三号卫星C星GNOS掩星探测仪电离层数据,分析了2013年10月FY-3C GNOS探测的北斗掩星电离层廓线分布,将2013年10月1日至2015年10月10日期间FY-3C GNOS观测的F2层峰值电子密度(NmF2)与地面电离层测高仪观测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FY-3C GNOS北斗电离层掩星的探测精度.结果表明,FY3-C GNOS北斗电离层掩星与电离层测高仪探测的NmF2数据相关系数为0.96,平均偏差为10.21%,标准差为19.61%.在不同情况下其数据精度有如下特征:白天精度高于夜晚;夏季精度高于分季,分季精度高于冬季;中纬地区精度高于低纬地区,低纬地区精度高于高纬地区; BDS倾斜同步轨道(IGSO)卫星精度高于同步轨道(GEO)卫星和中轨道(MEO)卫星.FY-3C GNOS北斗电离层掩星与国际上其他掩星电离层数据精度的一致性对GNSS掩星探测资料的综合利用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4.
那一方西天净土,那一片雪域高原,踏上离太阳最近的宝地,留给你-回回回5回回卜伺、*、。J习隐z肿回回回回.】口回回回回回回回G囚灭昭回回回K*g回回0c厂7oHltx~*-.fMn;T4FtXltps3Pk、MM.i。SWHd’re-~:Ob__一、._之二《Nsk回回回口回回日n别回回回回口吕蹈四巴回酋匕分n钻回图ok证】沃0RaM白进吕y公(J\一厂””肋丫。臼X”可用图困圈囵o【翌惯子回回口回口回回回回回回匿扶⑤以男臼回回回Wan二瞩日Z凹z】回回回回调n回回问回b*D。心u人风:\h丞乞《刁B呕叠即o化H厌r、N。,-W.、MW:KDgrPEMMMWWtad3h4,tgyWfffW2MerM..i…  相似文献   

15.
用户测距误差(URE)与用户设备误差(UEE)是影响定位精度的主要因素.民航是北斗系统的高端用户,监测其对民航机场的覆盖性和服务性能十分必要.本文根据华东、华南、华北、西北地区4个民航机场观测站的北斗实测数据,分析了各机场卫星的可见性.根据URE的解算方法、电离层修正模型、对流层修正模型以及定位精度的评估方法,给出了对应的性能评估结果.研究发现:可见星数均在6~14颗,满足定位要求; 95%置信度下,电离层延迟优于7.50m,对流层延迟优于13.28m,地球静止轨道卫星(GEO)、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IGSO)、中圆轨道卫星(MEO)卫星的URE值分别优于2.36m,1.72m,2.59m,满足北斗规范的要求;95%置信度下,定位精度水平方向优于3.63m,垂直方向优于6.98m.结果表明北斗系统在民航机场监测站的覆盖性及服务性能良好.   相似文献   

16.
脉冲等离子体推力器(Pulsed Plasma Thruster,PPT)因其推力小、质量轻、功率低等特点,被认为是微小卫星执行某些推进任务的电推进装置之一,但因效率低下,一直为人所诟病。针对这一现状,将聚四氟乙烯(PTFE)掺入质量配比为2%、5%(6%)、10%和15%的铜和碳,制成掺铜工质(PTFE-Cu)和掺碳工质(PTFE-C)。在3种不同放电能量(1J、1.44J、2.25J)下,测量PPT使用这些工质工作时的电压、电流和脉冲烧蚀质量,并根据结果估算PPT的元冲量、比冲、效率等推进性能。此外,还基于发射光谱理论,对等离子体的种类、特性进行了诊断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烧蚀质量随掺杂量的增加而增加;元冲量随着掺碳量的增加而增加,PTFE-Cu-10%的元冲量最大,为56.47(μN?s);使用PTFE-C-2%和PTFE-Cu-10%时,PPT的性能最好;掺碳和铜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PPT的电离过程,进而提高了推力器效率。  相似文献   

17.
研制了液相色谱-质谱(LC-MS)校准用利血平/甲醇水溶液标准物质。采用准确可靠的方法对利血平粉末纯度进行定值,用已确定值的利血平为溶质,甲醇水为溶剂,用重量-容量法制得利血平/甲醇水溶液。分别用F检验和回归曲线法对均匀性和稳定性进行考察,对定值结果的不确定度进行了评定。结果表明研制的利血平/甲醇水溶液标准物质具有良好的均匀性和稳定性,标准相对扩展不确定度为3%(k=2)。  相似文献   

18.
利用AURA/MLS数据(V4.2)和TIMED/SABER数据(V2.0)对20~92km高度的大气温度进行比较分析,计算AURA/MLS数据与TIMED/SABER数据的温度绝对偏差,并分析平均温度偏差在不同季节中随经度、纬度和高度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80km高度的平均温度偏差在±6K以内,相对偏差在3%以内;80~90km高度平均温度偏差减小至-10K以下,相对偏差在9%以内.中低纬度地区平均温度偏差廓线的变化趋势一致,从20km高度的-3K左右的负偏差逐渐增加,在45~50km高度的平流层顶处有较明显的3K左右的正偏差峰值.平均温度偏差随纬度变化明显,随经度变化很小.研究结果可为卫星数据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选择合适的软着陆区域及规划合理的巡航路线是月球探测的基础工作。以位于月球背面南极—艾肯(South Pole-Aitken,SPA)盆地内的冯·卡门(Von Kármán)撞击坑作为研究区域,综合使用多因子分析评估了月球探测的着陆区域和巡航路线。评价体系主要包括能表征着陆安全性的撞击坑的密度、撞击坑的影响区域、整个区域的平整情况、部分区域的平整情况等因子和体现科学探索意义的区域垂直结构、岩石属性和(FeO+TiO2)含量等因子,其中科学探索的评估分析是在安全可行性的基础上进行的。结果表明:在多因子叠加分析的基础上可选择出A、B及C 3个着陆区,并通过科学研究因子分析出路线2及路线3为合适的巡航路线。本研究为月球探测器着陆和巡航路线的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为后续的月球探测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20.
主要从卫星钟差预报、轨道测定精度、伪距波动情况等角度分析了I6卫星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其他现役倾斜地球同步轨道(IGSO)卫星的异同,并从位置精度因子(PDOP)和格网可用性评估了I6卫星入网对BDS的贡献。利用星地双向时频传递设备观测的星地钟差数据,评估了I6卫星星载原子钟的预报性能,结果表明,I6卫星发播的卫星钟参数外推5h预报误差的均方根误差(RMS)为232ns,外推1h预报误差的RMS为073ns,与现役IGSO卫星钟差预报水平相当;对多星联合精密定轨结果分析表明,与北斗现役I3卫星相比,姿态控制方式优化后的I6卫星在地影期间的轨道精度并未发生明显衰减,克服了现有北斗二号卫星在地影期间轨道精度下降,从而影响北斗服务的连续性、可用性问题;利用大口径抛物面天线采集到的数据对I6卫星的伪距波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I6卫星单个观测弧段内其伪距波动峰峰差约为1m,与其他IGSO卫星一致;进行PDOP仿真计算,结果表明I6卫星的加入使得喀什地区的PDOP最大值由1282下降为726,PDOP大于6的时段所占百分比由2911%下降为1721%;对格网电离层产品实施解算,结果表明I6卫星的加入使得6个电离层格网点的可用度提升至95%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