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0 毫秒
1.
夏丹 《太空探索》2010,(7):20-25
世界月球会议期间,本刊有幸对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院士做了一次专访。谈到月球探测,欧阳院士就像一个母亲谈到了自己的孩子,有说不完的话题。从世界各国对月球探测的计划,到月球探测的深刻意义和未来月球探测的发展方向,都做了详尽的解析。下面,让记者带您走进欧阳院士的月球世界。  相似文献   

2.
2013年12月14日,"嫦娥3号"月球探测器成功降落在月球北纬44.12°、西经19.51°的虹湾着陆区,巡视器与着陆器成功分离、转移并完成互拍,首次实现了中国航天器在地外天体软着陆与巡视勘察,使中国成为继美国和前苏联之后第三个成功实现月球软着陆的国家。在简述"嫦娥3号"月球软着陆工程研制历程的基础上,分析总结了工程研制中突破的主要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3.
据香港文汇报报道,国家绕月探测工程总指挥栾恩杰赴港前接受该报专访时表示,以“嫦娥”命名的国家绕月探测工程,也是向海内外科技界开放的工程。香港科学家对探月工程抱有极大的热情,其中许多人已经在航天领域做了有益的工程试验和科学探讨,此次赴港交流也是为了加深了解、加强合作,探月工程随时欢迎香港科学家参与。同时,也欢迎台湾科学家的参与。  相似文献   

4.
5.
宗合 《太空探索》2011,(2):18-19
2010年11月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为"嫦娥二号"月球虹湾地区局部影像图揭幕,标志着工程任务取得了圆满成功,也为后续工程的预选着陆点揭开了"神秘面纱"。随后,国防科工局还公布了其他几张由"嫦娥二号"卫星拍摄的高分辨率月面影像图。虹湾月图的传回到底具有怎样的意义?为什么  相似文献   

6.
为了提高"嫦娥3号"探测器(着陆器和巡视器)的相对定位精度,针对两器信标实际设置情况,设计了同波束干涉测量(same-beam interferometry,SBI)观测方案。利用着陆器和巡视器星地对接数据分析检验了由差分群时延解算含微小系统差的差分相时延的方法,给出了甚长基线干涉测量(very long baseline interferometry,VLBI)和同波束干涉测量模型及月面定位方法,并仿真分析了巡视器的相对定位精度。最终,把研究的方法实际应用于"嫦娥3号"巡视器的精密相对定位。结果表明,利用1h左右的连续观测弧段的着陆器数传信号以及巡视器数传信号(或遥测信号),采用事后处理方式,得到了随机误差约1ps的差分相时延数据。利用此数据,把"嫦娥3号"探测器的相对定位精度提高至1m左右。  相似文献   

7.
谭跃 《国际太空》2016,(2):79-81
1 嫦娥-4立项实施 在嫦娥-3任务圆满实现探月工程二期目标后, 2014年6月,探月工程重大专项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决定,由国防科技工业局组织开展嫦娥-4任务实施方案调整的论证工作.作为嫦娥-3的备份,嫦娥-4探测器和运载火箭正样产品已经基本齐套.基于产品投产的实际情况,对如何用好嫦娥-4产品,国防科技工业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按照"激发探索热情、鼓励大众创新、面向社会开放、开展国际合作"的指导思想,组织了深入论证.  相似文献   

8.
<正>本刊汛6月8日,嫦娥归来——中国探月工程VR/AR大赛活动启动仪式在2017年全球航天探索大会闭幕式上举行。该活动由中国宇航学会、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共同主办。中国宇航学会副理事长、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副总经理杨保华,国际宇航联执行主任克里斯汀·费齐廷格等中外领导和嘉宾共同为活动启  相似文献   

9.
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网站2013年9月宣布,于1977年发射的旅行者-1空间探测器已经进入星际空间。这是目前为止离地球最远的人造飞行器,也是第一个进入星际太空的人造物体,标志着星际探索新时代的到来。爱德华·C·斯通博士是"旅行者"项目的首席科学家,是旅行者-1最权威的发言人。斯通先生曾经担任过"旅行者"项目的NASA喷气实验室(JPL)主任,还是NASA另外9个飞行器项目的首席调查员。2013年9月23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的第64届国际宇航大会(IAC)上,现年77岁的斯通获得了国际宇航联合会(IAF)颁发的"世界航天奖",以表彰其对航天技术发展作出的特殊贡献。会后,本刊特约记者刘悦对斯通先生进行了专访。  相似文献   

10.
1998年1月6日美国东部时间21时28分,随着“月球勘探者”号顺利升空,冷寂了25年之久的月宫必将会再度热闹起来。值得注意的是,在这无人飞船升天前的2个半小时,美国航宇局宣布,为了纪念在去年7月18日车祸中遇难的美国天文学家尤金·苏梅克,在该飞船内有一个金属小圆筒(长44.5毫米,直径17.8毫米),其中盛放着这位号称“月球科学之父”天文学家的1盎司(约28克)骨灰,若一切顺利,一年半后随着探测器的坠落,这位  相似文献   

11.
<正>2014年10月24日-11月1日,我国探月三期再入返回飞行试验器—嫦娥-5T(CE-5T)任务圆满完成,成功着陆在预定区域。嫦娥-5T任务对探月三期下一步实施有什么重要意义?嫦娥-5探测器到底如何"采样返回"?本刊记者专访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科技委副主任、探月工程副总设计师于登云。记者:于总,您好,感谢您接受采访。请问探月工程三期在最初论证时是否规划了嫦娥-5T任务?于登云:由于考虑探月工程经费规模,所以在探月工程三期立项之前的最初论证时只计划了嫦娥-5/6两次任务,其中嫦娥-6作为嫦娥-5的备份,并未列入嫦娥-5T高速再入返回飞行试验任务,只是把高速再入返回作为一项关键技术。但是在后来的立项评估时,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王礼恒  相似文献   

12.
《空间科学学报》2017,37(6):779-779
正中国著名天文学家南仁东先生生前为中国科学院原北京天文台副台长、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500m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工程首席科学家、总工程师,他在天文科学和天文技术方法领域造诣深厚,培养了大批科学技术人才,为中国天文学事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FAST被誉为中国"天眼",是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自1994年起,南仁东负责FAST的选址、预研究、  相似文献   

13.
<正>2018年12月8日凌晨,由教育部深空探测联合研究中心(以下简称”深空中心”)组织、重庆大学牵头设计的“生物科普试验载荷”项目搭乘“嫦娥四号”的便车,展开了一次前所未有的旅行。时隔一个月,该生物科普载荷试验发布了一系列照片,公布了试验搭载的棉花种子从发出胚根到长出嫩芽的过程。这是在经历月球低重力、强辐射、高温差等严峻环境考验后,月球上长出的第一株植物嫩芽,也是月球表面的第一抹“生命绿色”。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我国加快了空间探测发展的步伐,不断刷新探索宇宙深空的“中国高度”,并计划在2020年探测火星。为让大家更多地了解我国空间探测方面的成就,特别是其在工程和科学上的意义,本刊记者专访了全国政协委员、嫦娥-1绕月探测器总指挥兼总设计师叶培建院士。  相似文献   

15.
正记者从国防科工局获悉,嫦娥三号着陆器于7月28日按时进入第33月夜休眠期,再次刷新国际上探测器月面工作时间最长纪录。在此前的33个月昼工作期间,嫦娥三号开展了测月、巡天、观地科学探测,取得了大量科学数据。同时,研究人员在月球浅表层地质结构、月基天文观测以及地球等离子体观测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科学研究成果。据不完全统计,在SCI、EI类国内外重要学术  相似文献   

16.
针对中国深空网DOR/ΔDOR测量技术在"嫦娥3号"测控任务中的首次应用情况,论述了深空网干涉测量系统采用的稀疏交替射电源标校技术。在地月转移、环月段开展了多次观测,所获得的时延、时延率观测量结果直接应用于"嫦娥3号"的轨道确定。通过与事后精密轨道比对分析,深空网干涉测量技术的时延观测量精度优于1ns,对应于约90nrad的角位置精度;时延率精度优于1ps/s,相当于亚mm/s量级测速(差)精度,中国深空网干涉测量技术有力支撑了"嫦娥3号"的测定轨任务。  相似文献   

17.
<正>无边的夜空上繁星点点,笼罩着波涛汹涌的印度洋,一艘万吨巨轮——远望3号船像一叶孤舟乘风破浪而来。再过一个小时,探月三期试验返回器将飞临印度洋的上空,进入远望3号船的视野。困难面前勇担当千万里,只为圆嫦娥飞天梦。这  相似文献   

18.
正2018年10月23日,在西安举行的第五届载人航天(国际)学术大会上,载人月面着陆与上升飞行器创意方案征集大赛(以下简称大赛)颁奖仪式隆重举行。仪式由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林西强主持,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大赛专家委员会主任周建平,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大赛组织委员会主任郝淳出席仪式,并为获奖代表颁奖。特等奖获得者、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梁鲁代表24个获奖团队发言。  相似文献   

19.
宗体  齐真 《国际太空》2016,(9):27-32
2016年8月10日,对于中国航天来说,又是一个喜庆的日子。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长征-4C运载火箭托举起高分-3卫星划破苍穹,顺利升空。至此,我国自主研制的首颗C频段多极化合成孔径雷达(SAR)卫星,同时也是世界上性能最先进的C频段多极化合成孔径雷达卫星发射成功,中国空间技术发展又跃上了一个新的高度。在卫星发射成功后,高分-3卫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张庆君接受了记者的专访。  相似文献   

20.
<正>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自主研制的中国首颗科普公益微小卫星希望-1,在2009年12月15日成功发射并正常运行。希望-1卫星的总指挥兼总设计师张晓敏,接受了本刊的专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