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介绍了网格技术及其国内外研究情况、基于网格的分布式仿真的关键技术 ,包括 :体系结构、自适应网格动态变化技术、负载平衡技术、通信质量控制技术。 相似文献
2.
介绍一种采用微机进行实时控制的全数字化测距器的基本原理.对于单脉冲跟踪雷达测距器,其主要任务是:准确地测定混有噪声的回波信号脉冲相对于发射基准脉冲的时间位置并连续跟踪其变化.对回波信号脉冲时间位置的单次测量由时间鉴别器完成,而时间位置序列的平滑滤波则由平滑滤波器解决.本方案的特点,就是采用微机(Z8000)作为一个具有一定传递函数的数字滤波器,能有效地滤去测量信号脉冲时间位置序列中的噪声干扰,并能得到稳定的信号脉冲时间位置的估值.而时间鉴别器则采用一种新颖的“计数相减”方案,使整个系统的跟踪惯性小、精度高.最后给出系统工作流程图及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3.
基于Spacewire的实时分布式中断系统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Spacewire总线的基本特征、协议组成、电气特性和一般使用方法,基于通过Spacewire同时进行数据传输和实时控制的目的,给出了一种基于Spacewire的实时分布式中断系统设计方法,并对典型的总线传输延时特性进行了简要分析.结论适用于航天器控制系统的设计过程. 相似文献
4.
5.
本文叙述以IBM-PC机为主机所构成的环境试验室微机测控系统的组成和原理。该系统可检测32路模拟量信号和8路开关量信号。闭环控制信号有三路。讨论了用IBM-PC机进行数据采集的硬件接口和数据采集程序框图。并给出了微机测控系统软件的各个功能模块。整个系统软件采用8088汇编语言和C语言进行编程。 相似文献
6.
7.
8.
9.
分布式仿真系统中,如何使计算节点彼此间通信量尽可能小,是实体节点分配问题研究的内容。针对该问题提出一种基于规则的启发式两阶段实时求解算法。第一阶段构建最小期望事件数量的目标分配模型并进行求解,即根据连通图理论将原问题分解为多个子问题,结合缓存、分治和过滤优选策略,设计递归算法求解子问题,最后得到覆盖所有实体的事件最小集。第二阶段实现分箱算法,将最小集中单个事件关联的实体尽量分配至相同计算节点,最终得到实体节点分配关系。实际应用表明,相比常见的顺序分配策略,该算法能显著减小分布式仿真系统的跨节点网络通信,从而提升仿真效率。该算法还能在秒级耗时生成分配方案,特别适用于包含大量实体的复杂场景分布式仿真。 相似文献
10.
11.
12.
本文提供了一种对给定测控点分布建立分布式测控系统网络的最经济的方法。这种方法是一种以代价最小为目的的建网方法。它包括两步:第一步是以付出代价最小而得到最大连通;第二步是在此基础上,合理选择主控点,使整个测控网络具有最大可靠性。然后在微机上建立了这种网络设计算法,并以 N=10为例,给出了计算机计算结果 相似文献
13.
14.
概述分布式卫星干涉合成孔径雷达(InSAR)系统的定义、组成、工作体制、应用领域及特点。综述了4个典型的分布式卫星InSAR系统发展现状,分析了总体技术、编队控制、三同步和基线测量四项系统关键技术。讨论了分布式卫星InSAR系统的高分辨率与宽观测带、实时与准实时和多功能发展方向。针对可实现高分辨率与宽观测带的多通道技术,分析了相位中心个数与重频的关系,并以一发三收模式为例,设计分辨率1m、观测带宽度30km波位参数,并分析总结其技术难点。针对有望实现实时与准实时监视的中、高轨InSAR系统,分析了处理器带宽、合成孔径时间、天线尺寸、峰值功率和基线等参数与轨道高度的相互关系。以轨道高度30000km为例,设计分辨率5m、覆盖范围600km波位参数,分析并总结了系统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5.
16.
17.
可控翼伞单电机伺服机构微机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可控翼伞后缘有二组操纵绳,控制它可以改变翼伞飞行方向,实现回收体在预定点(区域)着陆和回收。通常使用二个电机分别进行操纵控制。为了提高系统的性能,减少部件,探讨了单电机进行双边操纵控制的新方案。文中主要介绍微机操纵控制系统的硬件、软件设计。 相似文献
18.
三机二冗余的实时嵌入式容错系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三机构成的冗余控制系统中,表决量及其表决器设计最为复杂,直接关系系统运行的可靠性.本文提出一种采用将三机中的一机作为表决器对另两机进行旁路表决和输出切换控制的冗余系统,可简化表决器的设计.同时消除系统中的单点故障模式,可应用于高可靠的实时嵌入式控制系统设计中. 相似文献
19.
20.
分布式卫星系统(DSS)及其自主控制技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DSS系统本身的复杂性以及工作环境的不确定性 ,导致利用传统的控制方法对其进行控制十分困难。本文对DSS及其自主控制技术进行了分析。首先介绍了DSS的概念、结构及其支撑技术 ;其次阐述了卫星自主运行的研究进展 ,解析了空间飞行器RemoteAgent智能自主控制系统的基本构成 ;然后介绍了DSS自主运行技术的研究现状 ;接下来重点分析了基于multi -agent的DSS自主控制涉及的关键技术及面临的挑战 ;最后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