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航天     
中国4名宇航员正在接受紧张训练,为载人太空飞行做准备据悉,目前,有4名中国宇航员正在中国航天员训练基地紧张地进行训练,以备在不远的将来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乘“神舟”号升空。据介绍,这4名宇航员是从上千名现役歼击机飞行员中经过层层选拔挑选出来的。作为中国第一代宇航员,他们经过充分训练后体格将会优于美国和俄罗斯的宇航员,以确保上天万无一失。中央领导人在会见有关方面负责人均强调,中国发射宇宙飞船首先要确保宇航员的安全。中国航天界专家介绍说,载入航天的最终目的是要把人送上天,研究太空环境与生命之间的反应,…  相似文献   

2.
编者的话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2004年已经来临了。已经过去的2003年是一个充满变化和动荡的年份。美国发动的伊拉克战争加剧了全球航空运输业和航空制造业的下滑趋势。而蔓延十几个省市自治区的“非典”病毒,使全国的经济遭受了巨大的损失,航空业也受到沉重的打击。但是,有忧亦有喜,对于中国的航空航天业来说,2003年又是具有纪念意义的一年。10月15~16日,我国“神舟”5号载人飞船将我国宇航员送上了浩瀚的太空,成功地完成了历时25小时的围绕地球的飞行,并回收成功,开始了中国载人航天和探月的工程,“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将于2005年初前发射,5年后准备…  相似文献   

3.
目前,欧空局正在加紧研制第一代载人宇宙飞船——“过渡试验飞行器”(Intermediate eXperimental Vehicle,简称IXV)。这种飞船可将多名宇航员送人太空并将他们安全送回地面。该计划有望打破欧空局一直没有属于自己的载人飞船的尴尬局面。  相似文献   

4.
沈羡云 《航空知识》2008,(11):32-34
继神五、神六之后,又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传来,今年9月,神舟七号上天了。对于中国航天来说,这次神七的发射也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它不仅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第二步的开始,也是中国航天员第一次走出飞船,实现舱外活动。人们通常将舱外活动形象地比喻为太空行走,这是一种更为通俗的说法。对于太空行走,人们或许会提出一些问题:为什么要进行太空行走?它有危险吗?航天员是如何走出飞船进入太空的?航天员  相似文献   

5.
俄罗斯于今年7月12日成功发射了国际空间上占的第三个舱,即“恒星”号服务舱,该舱在7月26日又成功完成了对接。“恒星”号是一个关键舱,是宇航员居住的地方。接着,俄罗斯于8月6日成功发射了“进步”MI—3货运飞船,为国际空间站送去了2430千克货物。这两个舱的成功发射和对接表明国际空间站的建造已进入了关键阶段服务舱发射成功经过多次推迟,举世瞩目的国际空间站第3个舱,即服务舱终于在7月12日升空了。这个名为“恒星”号(又可译为“星辰”号)的能于7月兀日与1998年陆续入轨的“曙光”号功能货舱和“团结”号节点舱复合体在太空…  相似文献   

6.
针对未来载人深空探测任务中太空基地建造、设施在轨加工制造、星体资源抵近勘探和原位利用等复杂舱外操作需求,设计了一种微型载人操作舱系统。首先,根据舱外操作任务开展功能和性能需求分析,确定了微型载人操作舱的供配电、环控生保、测控通信等功能基线;然后进行了结构、能源、环控生保、热控等系统设计;最后,通过仿真分析了重量、功耗和任务时间,并与传统舱外活动装备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微型载人操作舱总重量小于900 kg,可容纳1名航天员,单次舱外操作时间大于12 h,支持航天员从母体航天器快速进入操作舱执行舱外任务,适用于未来复杂的空间设施建造、资源开发利用和空间站扩展应用任务。  相似文献   

7.
大家知道,太空的高真空、高洁净、强辐射等环境对人体来说是一个致命的环境,人一旦暴露在太空中将面临失压、缺氧、低温和辐射损伤等危险。所以,人要离开航天器进入开放的太空,必须使用复杂的出舱活动系统硬件,它包括气闸舱或舱门、舱外航天服和生命保障系统、载人机动装置、出舱活动用的特制工具等。要进行太空行走首先要通过气闸舱,如果直接打开舱门出舱,会出现多种问题,  相似文献   

8.
佳力 《国际航空》2004,(3):61-63
国际空间站是世界航天领域最大规模的载人航天工程,它由6个实验舱、1个居住舱、3个结点舱、平衡系统、供电系统、服务系统和运输系统等组成,其总重为500吨。建成后的国际空间站可容纳7-15名航天员同时在太空工作  相似文献   

9.
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7秒,我国新型长征二号F捆.绑式运载火箭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起飞,成功地把中国独立研制的第一艘试验飞船——“神舟”号送上了太空。21日3时41分,飞船在完成厂空间飞行试验后,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成功着陆。这表明我国于1992年开始实施的载人航天工程,在攻克了大量关键技术后,朝着既定目标迈出了坚实的、关键性的第一步。不寻常的飞行巍巍祁连山拥抱着茫茫的巴丹吉林沙漠,沙漠深处坐落着中国航天发射活动的发源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这里起飞了我国自己研制的第一枚地对地导弹,进…  相似文献   

10.
北京时间2012年6月16日18时37分,执行我国首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的"神舟九号"飞船由"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升空,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将3名宇航员准确送入太空。此前,"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已于6月初降轨调相进入对接轨道,等待"神舟九号"飞船的此次赴会。  相似文献   

11.
2006年,世界载人航天活动呈现持续升温趋势。美国以"空间探索新构想"为指导,公布了"重返月球计划";俄罗斯计划进行首次载人探月飞行;印度也计划将航天员送入太空;日本有意在2007年先于中国发射月球探测器;美国、俄罗斯重启国际空间站建造计划。总之,在竞争中探索新的合作方式,在调整中谋划创新能力的提升,将成为未来世界载人航天的主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佳力 《国际航空》2002,(5):18-20
在3月25日22时15分, 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三号飞船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10分钟后,飞船成功进入预定轨道。飞船在遨游太空6天18小时、在预定轨道上绕地球运行108圈后,准确降落在内蒙古中部地区。它的成功发射和回收,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取得了重要进展,中国宇航员飞向太空的日子已  相似文献   

13.
庾晋  白木  子荫 《国际航空》2001,(12):56-56
蒂托花2000万美元到太 空旅游,成为世界上首位登上太空的富翁,实现了到太空旅游的梦想。远程记者招待会在莫斯科夏令时时间5月4日11时10分,蒂托首次在国际空间站上举行了远程记者招待会,讲述了他的新奇感受。 在俄罗斯地面飞行控制中心的雷达显示屏上,蒂托对记者说,太空生活超乎想象。习以为常的生活模式已全然发生了变化,这里完全是另外一个世界,处处都让人感到惊讶。这里的物品,不论大小均需加以固定,以避免自由飘浮。在确保不磕碰的前提下,宇航员可以自由自在地“滑翔”。在专业宇航员看来,这或许没有什么特别的,…  相似文献   

14.
<正>由俄罗斯组织,多国参与的模拟火星载人航天飞行地面试验项目MARS500第三阶段已于2010年6月3日开始。中国志愿者王跃和来自俄罗斯、法国等国家的共6名志愿者进入位于莫斯科郊外的全封闭试验舱,开始了为期520天的模拟体验太空旅行及环绕火星的有趣生活。试验共分3个阶段:前250天从地球飞往火星的虚拟飞行,30天火星地表停留,240天返程,总共持续520天。由于从飞船发射、飞向火星、火星着陆到返回地球的一系列过程需要近500天时间,因此,这一项目被称为"MARS500"。试验初步确定了70余个实验项目,其主要目的是探索"人与环境"相互作用,了解长期密闭环  相似文献   

15.
<正>7月23日,有照片显示,中国沪东中华造船厂为阿尔及利亚海军建造的第二艘(共三艘)C28A轻型护卫舰已经开始安装武器装备。IHS简氏在今年2月曾报道舷号921的C28A轻型护卫舰刚刚安装了两套730系列近防武器系统(CIWS)。但最新的照片进一步显示,该舰目前已经安装了76毫米主炮以及8联装FM-90N系统,后者可发射红旗7(HQ-7)近程舰空导弹。  相似文献   

16.
CurrentSratusandFutureofGlobalSpaceTech.航天技术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已取得长足的进展。一次性运载火箭达到了成熟期,正在研制可重复使用的运载器;卫星技术的发展不仅在军事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越来越为人们生活和工作不可缺少;空间站的建立将为宇航员在太空长期工作和居住提供方便,由三6个国家参与的国际空间站预计在2005年全部建成;人类对宇宙、星系、恒星和行星的探索从未停止过,并在为太空旅游进行方案研究40多年前,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用“卫星”号运载火箭把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太空,开创了人类的航…  相似文献   

17.
载人航天营造天上人间NASA的载人空间探索与开发计划包括国际空间站、航天飞机和生命与微重力研究。它将以研究、商业和探险为国的,把近地空间完全纳入人类的活动范围。国际空间站是历史上最大的一个和平时期科学技术项目,将成为多个国家长期共有的太空基地。16个国家、数以万计的人员加入了该站的建设工作。到2004年建成时,这座太空城将提供相当于两架大型喷气机客舱的在轨实验室空间。宇航员可在这里利用微重力条件研究材料的基本特性,从而可能开发出独特的生产工艺和新产品;站上的研究工作将增强人类攻克癌症、糖尿病和爱滋病等疾…  相似文献   

18.
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的圆满成功,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进入第二步的重要开局。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所指出的,这次飞行的圆满成功,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又一伟大成就,是中国人民自强不息、自主创新的又一辉煌篇章,是我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奏响的又一壮丽凯歌,也是中国人民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作出的又一重要贡献。在当前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准备进入决战决胜的重要时刻,认真总结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实施十五年的成功经验,特别是对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的思考和启示,对于我们进一步提高对发展我国载人航天事业重大意义的认识,在工程后续研制建设中扎实工作,改革创新,锐意进取,再创辉煌,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太空环境下电子束原位制造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曾如川  葛一凡  魏松  姚旗 《航空学报》2018,39(Z1):722227-722227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载人探索计划的提出给载人登月和载人火星等带来了机会和风险,NASA的工程师和科学家正在开展在月球或火星表面利用当地提炼的材料进行原位制造工艺技术的研究。首先,介绍了太空原位制造和修复(ISFR)技术的概念和特点,结合该技术的发展背景,介绍了电子束原位制造技术的概念、特点以及在太空环境下应用的优势和潜力。然后,根据所用原材料和成形工艺原理的不同,电子束原位制造技术又分为电子束熔融(EBM)和电子束自由成形制造(EBF3)技术两个分支,分别介绍了这两个分支技术的概念、原理、特点以及采用该技术研制出的零件的性能,结合硬件设备的情况介绍了在太空环境下应用的适用性,同时也详细介绍了NASA利用兰利研究中心的C-9抛物线飞行试验系统进行电子束原位制造微重力试验的研究成果、试验数据和未来的发展趋势。最后,结合中国未来空间事业发展的需要,提出了关于发展太空环境下电子束原位制造技术的设想与建议。  相似文献   

20.
太空时代     
自古中国就有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的美丽传说,嫦娥奔月、飞天乐舞的千年梦想。神舟六号成功的太空之旅圆了中国人的千年飞天梦。与“神舟五号”两年前的发射成功不同,这一次“神舟六号”的升空从航天技术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跨越,标志着中国完成了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载人飞行。其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中国成为继美、俄之后国际载人航天俱乐部的第三位成员,可以肯定的是,未来的太空将因为有中国的参与而更加精彩,人类的太空时代已经离我们不远了。载人航天工程是当今世界技术最复杂、难度最大的航天工程,需要许多高新技术的支撑。中国载人航天工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