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用1978-1988年间行星际磁场(IMF)的BZ分量、极光区AL指数和赤道附近地磁台Z分量等资料探讨了日地耦合中的主要物理过程。BZ的11年变化大致与太阳活动程度相当,但AL和赤道附近ΔZ更多地受磁层和电离层内部过程所控制。分析中强调了对国际磁扰日按物理过程进行分类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2.
甚低频电磁波变态低电离层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利用由波对电离层加热的模型和适合于夜间低电离层的离子化学模型构成的综合模型,对甚低频波射入低电离层时变态电离层的程度受中性成分参数变化及低电离层离子化学反应参数的影响进行了模拟计算.计算结果表明,中性成分的浓度与温度及电离层离子化学反应参数密切地影响着加热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Es层是存在于电离层中的电子密度非常高的偶发E层(Sporadic E),其电子密度可达常规E层的100倍.电离层Es能够反射原本穿透F层的VHF低频段(30~150MHz)无线电波,而且对HF高频段(10~30MHz)无线电波传播具有显著影响.运用垂测和斜测观测数据,研究HF频段Es层电波传播特征,得到了不同类型及不同高度Es层的衰减系数.根据f0Es的日变化规律,可得HF频段衰减系数的日变化规律,进而分析并得到Es层对短波传播的影响.不存在电离层Es时,通常无法通过电离层实现VHF超远距离通信.为了对VHF链路通过电离层Es的传播衰减进行定量分析,根据EBU多条链路的观测结果,拟合并建立了电离层Es衰减模型.将该模型、ITU模型和观测数据进行对比,发现本文建立的模型准确度更高.利用建立的模型,对电离层Es不同临频f0Es条件下接收信号场强和电压随传播距离的变化进行了计算,结果可为VHF链路设计及建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2日 格林尼治时间23∶19,俄罗斯在普列谢茨克发射场用四级运载火箭闪电-M将2颗卫星送入了预定轨道。一颗是Inter-obol-1卫星,主要研究太阳风与地球电离层的相互干扰;另一颗是捷克共和国制造的Magion-4卫星,它配合Interobol-...  相似文献   

5.
大功率无线电波与低电离层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地面入射的大功率无线电波能加热电离层等离子体,引起电离层电子温度和密度的扰动,实现电离层的地面人工变态.本文中,着重考虑电波和电离层相互作用过程中的自吸收,构造一个自治的相互作用模型,在一定功率和频率的加热电波作用下,利用该模型计算了白天低电离层电子温度和由温度的变化而引起的电子密度的变化.计算结果表明,在白天低电离层,电波的自吸收在90km以下比较显著,而最大温度变化在70km高度上,大约增加了2倍.在α复合的假设下,电子密度变化幅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少,在70km处,大约增加55%、120km处则为4%左右.  相似文献   

6.
基于肇庆地磁台的地磁监测数据和广州气象卫星地面站建立的华南地区GPS电离层闪烁监测网的监测数据, 统计分析了2008年7月至2010年7月太阳活动低年期间广州地区地磁扰动与电离层闪烁的关系. 用肇庆台地磁水平分量H的变化量换算出肇庆地磁指数K, 以此来代表广州地区地磁扰动情况.分析结果表明, 磁暴/强地磁扰动对广州地区电离层闪烁的发生总体表现为抑制作用, 电离层闪烁主要发生在低K值期间, 而在K ≥ 4时电离层闪烁的发生呈下降趋势. 电离层闪烁发生率随季节和地磁活动的变化规律表现在, 春季的弱闪烁发生率、夜间中等以上闪烁发生率和夏季中等以上闪烁的发生率明显与地磁活动指数K相关, 即随$K$指数的增大而减小; 在秋季和冬季闪烁发生率与K指数变化无明显关系. 同时还综合分析了地磁与太阳活动的变化对电离层活动的影响, 广州地区闪烁主要发生在太阳活动较低的磁静日期间.   相似文献   

7.
1995年10月24日日食电离层效应的模式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一个二维纬电离层理论模式模拟1995年10月24日日全食条件下东亚低纬电离层演变,探索低纬日食电离层效应。模式计算结果显示:日食散间日食区电离层电子与离子光致电离产生率减少使得E-F1区电离层光食效应显著,而较高部份电离层对日食影响的响应延迟。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东亚地区12个低纬电离层台站的测高仪观测数据,对1978年8月27日发生的一次曲型磁暴期间电离层峰值高度和密度的变化进行了分析。采用滑动平均区分开电离层中不同时间尺度的扰动,分析了影响中低纬度电离层暴的几种扰动形态特征,并对其物理机制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伴随磁暴急始的磁层压缩,电离层中表现出峰值密度增加和峰值高度下降;磁暴主相期间热层大气暴环流及其所引起的中性大气成分变化控制着电离层的大  相似文献   

9.
电离层电场半年变化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一个中低纬电离层电场理论模式,模拟太阳活动低年、地磁活动平静情况下,中低纬地区电离层电场全年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单独计算南、北半球(去耦合)得到电离层电场具有明显的周年变化特征,且两个半球电场的相位相差半年左右.而同时计算南、北半球(计及耦合)时,电场则是以半年变化为主,且这种半年变化的幅度和相位随地方时和地磁纬度有变化.提出一个南、北半球耦合电路的简单物理模型给予解释.电路模型初步计算发现,即使两个半球电离层电场分别具有周年变化,只要它们变化的幅度相当,相位相差半年左右,由于跨越南北半球磁力线的耦合效果,耦合的电离层电场会产生明显的半年变化分量.由于缺少连续的电离层电场观测资料,将模拟结果与Richmond基于非相干散射雷达数据建立的经验模式(ISR Model)相比较,结果符合较好.  相似文献   

10.
本文根据冬季中低纬低电离层中、低频(LF)电波振幅扰动与高纬平流层中大气行昨波活动密切相关的观测事实,分析研究了可能引起低电离层对LF电波吸收变化诸因素的作用后,提出了一种能较好地解释观测现象的物理机制,大气行星波可通过两种方式改变大气离化率q,因而引起低电离层中电子密度N扰动,进而改变由N大小决定的电离层电波吸收值,结果导致LF电波振幅发生相应变化。文中给出了描述这一物理计算公式和某些计算结果。  相似文献   

11.
利用武汉站(30.5°N, 114.4°E)1997年1月1日至2007年12月31日电离层TEC、太阳黑子数及地磁指数等资料, 分析了第23周武汉站TEC的周日变化、季节变化、半年变化以及与太阳活动的相关性等特征; 以2006年4月13-17日发生的磁暴为例, 讨论了武汉站TEC对磁暴的响应以及可能的机理. 结果表明,武汉站电离层TEC在太阳活动高、低年均呈典型的周日变化特征; 冬季异常和半年异常特征明显, 且受太阳活动强弱影响; TEC和太阳黑子数年均值相关系数为0.9611; TEC对磁暴的响应可能是由磁层穿透电场和中性风共同作用导致的, 具体影响机制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2.
提出了一种基于无线测定卫星业务(RDSS)系统观测数据提取电离层TEC参数的方法,利用此方法计算分析了2006年5月地面中心地区电离层垂向TEC的日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利用RDSS系统观测数据提取的电离层垂向TEC,在北京时间每日凌晨0400时左右达到最小值,在午后1400时左右达到最大值,符合电离层TEC参数受太阳活动影响较大的物理规律.结果说明研究方法是可行且有效的,文章还对可能存在的误差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针对电离层周日变化特征分析了其可能对SCORE方法估算的硬件延迟稳定性的影响. 利用BJFS以及XIAM台站的GPS观测数据, 解算了位于太阳活动高年(2001年)和太阳活动低年(2009年)的卫星硬件延迟并分析了估算的硬件延迟的稳定性. 研究发现, 电离层周日变化对估算的硬件延迟稳定性具有一定影响, 但是利用不同台站所得到的卫星硬件延迟稳定性在昼夜不同时间上的解算结果存在一定差异. 电离层周日变化对利用 BJFS台站数据解算的硬件延迟稳定性日夜差异较为明显, 在太阳活动高年利用XIAM 台站数据解算的硬件延迟日夜稳定性差异不很明显, 由于XIAM台站处于电离层赤道异常峰附近, 夜间电离层变化很大, 因此对比中纬度地区, 电离层周日变化对赤道异常峰附近地区硬件延迟稳定性解算结果的影响相对较小, 但在太阳活动低年, 其影响仍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14.
VLF电波渗透到卫星高度电离层传播的全波计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考虑斜向地磁场的影响将电离层设为多层水平分层各向异性有耗介质, 利用传播矩阵法求解全波方程, 进而研究分析VLF频段电离层反射系数随电波频率的变化, 电离层中两种特征极化波的折射和极化特性, 两特征波的电磁场水平分量以及坡印廷能流密度随传播高度的变化. 数值计算结果表明, 地—电离层波导中的垂直极化波比平行极化波易渗透进入电离层; 电离层中两种特征极化波可分为左旋和右旋圆极化波, 左旋分支由于D层强吸收作用表现为速衰减模, 而右旋分支表现为可传播模, 在传播过程中电磁波的能量主要存储在磁场中; 电波频率越低, 其在电离层中的传播损耗越小. 由数值模拟结果发现, 卫星监测VLF频段的低频部分及更低频段的水平磁场变化对于发现地震电离层电磁前兆异常可能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15.
A method is proposed for reconstructing the electron density profiles N(h) of the IRI model from ionograms of topside satellite sounding of the ionosphere. An ionograms feature is the presence of traces of signal reflection from the Earth's surface. The profile reconstruction is carried out in two stages. At the first stage, the N(h) –profile is calculated from the lower boundary of the ionosphere to the satellite height (total profile) by the method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using the ionogram. In this case, the monotonic profile of the topside ionosphere is calculated by the classical method. The profile of the inner ionosphere is represented by analytical functions, the parameters of which are calculated by optimization methods using traces of signal reflection, both from the topside ionosphere and from the Earth. At the second stage, the profile calculated from the ionogram is used to obtain the key parameters: the height of the maximum hmF2 of the F2 layer, the critical frequency foF2, the values of B0 and B1, which determine the profile shape in the F region in the IRI model. The input of key parameters, time of observation, and coordinates of sounding into the IRI model allows obtaining the IRI-profile corrected to real experimental conditions. The results of using the data of the ISIS-2 satellite show that the profiles calculated from the ionograms and the IRI profiles corrected from them are close to each other in the inner ionosphere and can differ significantly in the topside ionosphere. This indicates the possibility of obtaining a profile in the inner ionosphere close to the real distribution, which can significantly expand the information database useful for the IRTAM (IRI Realmax Assimilative Modeling) model. The calculated profiles can be used independently for local ionospheric research.  相似文献   

16.
位于波多黎各的Arecibo非相干雷达可以获得低电离层电子和离子密度, 利用此非相干雷达数据对中纬度低电离层的运动特征进行研究. 得到了电子密度随时间和高度的变化 情况, 结果显著呈现出周日变化特征, 并分析了电子密度随高度的变化规律. 进一步对数据进行频谱分析, 深入研究低电离层电子密度的周日变化效应. 得到电子密度的高度剖面, 发现从F层底部到E层有明显的等离子体沉降. 低电离层的层结构特征及电子密度变化表明, 在该区域还存在不同程度的等离子体扰动, 由此对低电离层的作用因素 进行分析, 认为大气潮汐或声重波可能对低电离层产生扰动, 即低电离层与大气存在一定程度的耦合作用.   相似文献   

17.
基于传播矩阵法计算了均匀半空间电离层的反透射系数, 同时解Booker复系数四次方程得到电离层的复折射指数, 分别研究了电离层反射透射系数及折射指数随VLF频段入射电波频率、入射角和地磁倾角、电离层电子浓度及碰撞频率的变化规律. 计算结果表明, 在VLF频段, 垂直电偶极子辐射的横磁(Traverse Magnetic)波更易透射进入电离层, 而水平电偶极子辐射的横电(Traverse Electric) 波易被限制在地-电离层波导内来回反射. 电离层电子密度较低时 (如夜间), 在高纬度地区, 观测到地震电离层VLF异常的概率更大. 当考虑地磁场 的影响时, 电离层将允许地震辐射的超低频(Ultra Low Frequency ,ULF)/甚低频 (Very Low Frequency, VLF)部分的电磁波透射进入电离层, 这一点已有很多卫星观测事实为证, 但其进一步的物理机制尚需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8.
日本SELENE/KAGUYA探测任务提供了研究月球电离层的机会。采用无线电掩星探测技术和趋势外推算法,消除地球电离层和行星际等离子体的干扰影响,残余的信号相位信息的变化反映了月球电离层的信息,估算出月球周围附近近似对称分布的稀薄电离层中电子总含量(TEC)约为每立方米10-14个。  相似文献   

19.
On December 11, 1967 at 05:21 LT, an immense earthquake of magnitude 6.7 struck Koyna, the Indian province of Maharashtra. Its epicenter was located at geographic latitude 17.37°N and longitude 73.75°E with depth of about 3 km. Ground based measurements show variation in the critical frequency of ionospheric F2 layer (foF2) before and after the shock. In the present study the behavior of F2-region of ionosphere has been examined over the equatorial and low latitudinal region ionosphere during the month of December 1967 around the time of Koyna earthquake. For this purpose, the ionospheric data collected with the help of ground-based ionosondes installed at Hyderabad (located close to the earthquake epicenter) Ahmedabad, Trichirapulli, Kodaikanal and Trivendrum have been utilized. The upper and lower bound of Interquartile range (IRQ) are constructed to monitor the variations in foF2 other than day-to-day and diurnal pattern for finding the seismo-ionospheric precursors. Some anomalous electron density variations are observed between post midnight hours to local pre-noon hours at each station. These anomalies are strongly time dependent and appeared a couple of days before the main shock. The period considered in this study comes under the quiet geomagnetic conditions. Hence, the observed anomalies (which are more than the usual day-to-day variability) over all stations are likely to be associated with this imminent earthquake. The possible mechanism to explain these anomalies is the effect of seismogenic electric field generated just above the surface of earth within the earthquake preparation zone well before the earthquake due to emission of radioactive particles and then propagated upward, which perturbs the F-region ionosphere.  相似文献   

20.
电离层的运动与电波频率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从空间缓慢变化电离层反射的回波的多卜勒频移进行了讨论,认为反射面的运动和媒质的运动可以分开,等效镜反射面不一定在偏区.提出了利用寻常波和非寻常波多卜勒频移反演等值面运动速度剖面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