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综述了国内外对于飞机抖振问题研究的现状。主要介绍了目前国外对于飞机跨音速激波-附面怪相互作用诱导的机翼抖振、低速大攻角下分离流诱导的机翼抖振、垂尾抖振的试验技术和理论方法、研究成果以及发展趋势。另外,也简单综述了垂尾抖振减缓的几种方法,并对这些方法作了评述。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跨音速开口射流速度场分布特性,在气动院0.2米跨音速风洞中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开口射流形式的试验段在不发生声振的前提下,对常规试验段内速度分布的影响不显著;开口直流式风洞会发生声振现象,开口距离与集气口截面尺寸是影响开口风洞声振的重要因素,控制开口长度和集气口尺寸是抑制声振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3.
直升机旋翼运动参数试飞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旋翼挥舞角、摆振角是直升机的关键参数。介绍了一种非接触式激光测试系统.对直升机旋翼挥舞角和摆振角进行试飞测试,并在Z11上得到了成功的应用,其结果真实可信,测量精度高。  相似文献   

4.
斜拉桥拉索风雨激振理论模型和机理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斜拉桥拉索风雨激振的机理研究是国际风工程和桥梁工程领域的著名难题。本文设计、制作了可方便调节拉索模型倾角和风向角的试验装置以及用于测压试验的带人工雨线的拉索模型,并在风洞中进行了细致的试验。试验得到了具有典型倾角的拉索在不同风向角下,拉索和水线模型上的平均风压和脉动风压系数,以及气动力系数。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拉索风雨激振新的理论模型,计算分析了节段三维拉索的风雨激振响应及其机制。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了FL一2风洞超临界翼型半模抖振实验情况,给出了实验结果。对两副超临界机翼的翼身组合体半模型进行了抖振测力试验,增压抖振测力,流谱观察。使用翼尖加速度计、翼根弯矩采样信号和拐点法获得了两副超临界机翼的翼身组合体的初始抖振攻角。  相似文献   

6.
悬停状态下无铰旋翼模型气弹稳定性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品奇  徐桂祺 《航空动力学报》1994,9(4):405-408,445
通过悬停状态下2m直径旋翼模型试验, 研究了旋翼结构参数及动力学参数对无铰旋翼桨叶气弹稳定性的影响, 参数包括桨叶总距角、预锥角、预掠角、摆振频率和旋翼转速。桨叶为挥-摆-扭耦合结构, 并能构成面内柔软和面内刚硬旋翼。试验采用在垂直方向以摆振后退型频率进行周期变距激振的新方法, 得到了与理论相一致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架空输电线路风振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高压架空输电线路是集高耸和大跨度两种特征于一身的风敏感结构体系,在同荷载作用下,风振效率显著,为了给某高压架空输电线路设计提供了准确的风振系数并考查输电导线对塔架风振的影响,按照空气动力弹性相似准则设计制作了输电塔架气动弹性模型,根据能量平衡原理,模拟了塔架两侧的输电导线和地线,在大气边界层风洞中进行了风振响应的试验研究,获得了塔架风振响应等重要数据。并给回归分析了得到了塔架风振系数的数学表达式。研究表明,塔架加速度响应随风速增加而增大,铁塔横向向架速度响应和顺风向加速度响应处于同一数量级,塔架设计和理论计算时应同时考虑顺风向和横向的振力;导线对铁塔风振的影响程度与风向角有关,但就整体而言,可以忽略该影响。  相似文献   

8.
带人工雨线的斜拉桥拉索模型测压试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斜拉桥拉索风雨激振是当今国际风工程和桥梁工程研究人员非常关注的问题.为了掌握风雨激振时拉索的气动力特性,研究人员对风向角为0°时带人工雨线的拉索模型进行了测力试验.但至今人们尚未测量过风向角不为0°时带人工雨线的拉索模型上的气动力.本文设计、制作了可方便调节拉索模型倾角和风向角的试验装置以及用于测压试验的带人工雨线的拉索模型,并在风洞中进行了细致的试验.试验得到了具有典型倾角的拉索在不同风向角下,拉索模型上的平均风压和脉动风压系数,以及气动力系数.这些结果为建立精细的理论模型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在分析国内外资料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在国内现有条件下可行且满足精度要求的无轴承旋翼挥舞角、摆振角的试验测量方法.其要点为先利用激光方法测得的无轴承旋翼静态位移-载荷关系得到角度-载荷关系,结合应变方法测得的无轴承旋翼旋转状态下的载荷,最终通过转换得到无轴承旋翼旋转状态下挥舞角、摆振角.基于CAMRADII软件的计算分析与试验结果具有良好的相关性,这表明该方法可行且具有较高的准确度.  相似文献   

10.
给出了一种直升机桨叶结构载荷校准过程中的预扭角确定方法。首先,介绍了试验原理,试验设计为在桨叶摆振方向小角度范围内加载,计算桨叶剖面在摆振方向加载时对应剖面的挥舞弯矩输出,在线弹性范围内,理论分析了挥舞弯矩电桥的输出结果与摆振竖直方向角度的线性关系;其次,以某型直升机桨叶为例,应用电阻应变计法,采用机载CAM500系列测试设备,完成了对其桨叶剖面预扭角的确定实践,验证了方法的正确性和准确性,为直升机桨叶结构载荷校准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1.
起落架摆振控制及试验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摆振控制和摆振试验两个方面回顾起落架摆振研究中的问题.列举起落架摆振控制研究中采用的控制算法,给出各种控制算法的效果和局限性.分析了各种起落架摆振试验,介绍了摆振试验所获得的有益结果.指出摆振控制相关试验研究不足和摆振试验耗费高的特点,提出了今后起落架摆振现象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2.
以苏-80运输机作为研究对象,设想将它改装成预警机,安装三种不同的雷达天线罩后,对其引发的尾翼抖振方面的特性,用弹性模型风洞实验进行对比定性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只有装有圆盘型雷达天线罩的载机模型在0°俯仰角、12°偏航角的飞行姿态下才发生抖振,说明其加装各种雷达天线罩激发抖振的可能性都很小。  相似文献   

13.
从晃振试验台的研制着手,探讨了飞机燃油、滑油箱及其他各类容器晃振试验技术的研究情况,并介绍了某型飞机保形油箱晃振试验的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14.
采用自适应时频分析方法并通过理论分析和数字仿真完成了相应的数值特性与应用特性研究。根据颠振试验的原理和观测信号特点,将所提出的两种时频域滤波算法引入到了飞机结构亚临界响应分析的颠振边界预测研究当中,即通过联合时频分析(JTFA)与时频域滤波提取有效信号再进行模态参数提取与颠振边界预测,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大跨度悬索桥钢箱主梁涡振性能优化风洞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某大跨度钢箱梁悬索桥为工程背景,该桥桥面高速公路与人行道并存,桥面栏杆较多,且设置了防抛网,主梁竖向及扭转涡振明显.通过节段模型风洞试验研究了检修车轨道位置、桥面栏杆、分流板以及攻角和阻尼等对主梁涡激振动性能的影响,提出了优化主梁涡振的气动措施.试验结果表明,优化检修车轨道位置和在主梁风嘴处设置分流板能有效地抑制主梁涡振.  相似文献   

16.
飞机起落架系统摆振动力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摆振是起落架支柱侧向运动与围绕支柱的扭转运动相互耦合产生的自激振动,对飞机地面滑行的操纵性与安全性等具有很大的危害,是起落架系统设计中重点关注的动力学问题之一。摆振主要有“轮胎型”和“结构型”2类,可以采用动力学理论建模、多体动力学数值分析与全尺寸物理试验等方法对起落架系统的摆振特性进行研究,已发展了线性与非线性理论建模方法和数值工具,建立起了起落架摆振试验系统,也开展了全机瞬态激励下的滑跑稳定性试验。为防止摆振问题的产生,在认识摆振机理的基础上,研究者广泛而又深入地研究了起落架设计参数、轮胎参数、机体特性等对滑跑动响应与稳定性的影响,在获得各种设计参数对起落架摆振稳定性影响的基础上,发展了摆振动力学优化设计方法和智能器件与半主动/主动控制的摆振抑制方法,并开展了试验验证或装机演示验证。结合未来飞机平台的发展和起落架技术的创新,对起落架摆振动力学问题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强台风登陆过程大跨桥梁风特性特征及其抖振响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风环境条件的风场特征对沿海大跨桥梁结构的风致响应影响显著.结合强台风黑格比(0814)的登陆演变全过程风场逐时记录数据,对台风气候条件下的实测近地平均风特性(平均风速、风向角和风攻角)和脉动风功率谱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了中心过境强台风的风场演变特征.随后分别采用规范谱和实测台风谱对位于台风影响区内的一座大跨斜拉桥(主跨448?m)进行了三维风致抖振响应分析,研究了台风演变过程中桥梁结构抖振响应特征.采用实测台风谱计算的桥梁抖振响应与仅考虑规范谱的结果差异显著.进一步研究了来流大攻角效应对桥梁抖振响应的影响,结果显示,结构竖向和扭转抖振位移分别为仅考虑规范谱响应结果的204.12%和264.87%,横向位移增加67.27%.研究表明:强台风气候条件下,来流大攻角和高频湍流能量卓越的脉动风速对桥梁抖振响应影响突出.因此,关于桥梁风致抖振的相关研究亟需慎重对待,并应加强桥梁风致安全评估.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火箭发动机用于大型钢筋立交桥激振,对北京西厢工程中菜户营立交桥和天宁寺立交桥进行振动特性试验和模态参数识别的研究情况,给出了试验结果,为桥梁的动态测试提供了一种新的激振方法。  相似文献   

19.
珠江帆影高层建筑群体风洞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主要研究不同迎风角下,建筑群体中的主楼和主楼单体的压力分布以及力和力矩的差异;对建筑物的风载扭矩问题,也进行了初步探讨。所模拟的对象是将建于广州市珠江岸边的七幢高层建筑物。试验是在中国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低速所大型低速风洞中进行的,试验段为8米×6米,模型的几何缩比为1:100。试验结果表明:在风速和迎风角相同的情况下,群体与单体的试验结果是很不相同的;此外,迎风角的微小改变,对建筑物的受力情况影响很大,即使是对称结构,当风向与建筑物表面不垂直时,扭转效应也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20.
三维编织复合材料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单向拉伸试验和三点弯曲试验,从宏观角度研究了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的力学行为。研究选用了两种增强纤维、两种编织角、两种纤维体积含量等不同工艺参数所组成的16组试样,进行力学性能试验,探寻三维编织工艺参数与力学性能之间的关系,确定适合于编织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试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