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7 毫秒
1.
为了研究不同涡轮燃烧形式对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的性能影响,在传统发动机数学模型的基础上,分别加入各型涡轮燃烧结构的热力学计算模型,分析比较了在不同工作过程参数下,4种带涡轮燃烧结构发动机与传统发动机的性能(单位推力和单位燃油消耗率)随风扇增压比、高压压气机增压比、高压涡轮进口总温和涵道比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涡轮级间燃烧室(ITB)与涡轮叶间燃烧室(TIB)各有特点,但都能够明显提高传统分别排气涡扇发动机的性能,其中高压涡轮叶间燃烧室(HTIB)效果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2.
F100-PW-229涡扇发动机简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普拉特·惠特尼公司(简称P&WA公司)研制的F100发动机是世界上最早投入使用的推重比8一级军用发动机。设计中,发动机参数选择高增压比、高涡轮前温度和低涵道比(即两高一低)策略,旨在大幅度提高发动机性能。F100-PW-229发动机为F100的推力增长型,又称为PW1129。该发动机采用提高了效率的核心机、增加流量的风扇、多区燃烧的加力燃烧室、长寿命(2000h)的齿轮式燃油泵和提高了能力的数字式电子控制系统。1990年4月装在F-16飞机上进行了飞行,1991年初投入使用。结构特点:进气口   钛合金进气口,21个可变弯度的进口导流叶片…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径向式可变几何旋流器开度特性计算方法,随着航空发动机推重比(p/w)的不断提高,涡轮前温度在逐年提高,目前先进发动机涡轮前温度高达1800K。燃烧室工作油气比(F/A)将由0.02增至0.03,为了保证发动机燃烧室在较宽的工作油气比范围内具有最佳性能,采用径向式可变几何旋流器是有效技术途径之一,本文从数学关系上建立了该种旋流器开度特性的计算方法并给出算例。可供可变几何燃烧室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4.
对涡轮基组合循环发动机(Turbine based combined cycle,TBCC)组合燃烧室进行了试验研究。研究首先设计了组合燃烧室模型及相关的试验系统,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不同工作模式下,进口速度系数、温度和油气比对燃烧室燃烧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外涵进口速度系数(λ=0.25~0.40)的增加,点火总油气比、贫油熄火总油气比均增加,燃烧效率提高;随着外涵进口温度(343~473K)的增加,点火总油气比和贫油熄火总油气比减小,燃烧效率提高;随内涵进口速度系数的增加,燃烧效率提高。试验中获得最小点火总油气比为0.0045,最小贫油熄火总油气比为0.002。  相似文献   

5.
郑秀琴 《推进技术》1988,9(1):34-39,92
本文通过理论计算得出两种循环的液氧/烃类发动机参数和性能,计算了混合比、涡轮进口温度、泵效率等参数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利用涡轮功率平衡方程推导出发生器循环的涡轮流量与总流量比和燃烧室压力的关系;分级燃烧循环的燃料泵出口压力与燃烧室压力的关系。最后分析了两种循环的适应范围。  相似文献   

6.
邱华  陈延波  熊姹  盖景春 《推进技术》2022,43(7):299-307
为进一步提升现有涡轮喷气发动机推进性能,可以采用连续爆震加力燃烧室,针对此,本文首先建立考虑了三种耦合热力过程的连续爆震燃烧室热力过程分析模型,通过与传统涡轮发动机性能分析模型相耦合,分析了带连续爆震加力燃烧的涡轮发动机推进性能及加力燃烧室部件特性。结果表明,由于连续爆震燃烧室具有自增压特性,当将其替代传统加力燃烧室可以显著提升加力时涡轮发动机性能;但另一方面,作为加力燃烧室,由于涡轮后气流温度过高,导致连续爆震加力燃烧室增压比的降低,通过对发动机循环参数的选择可以得到改善;同时,连续爆震加力燃烧室部件特性还受到燃烧室进气损失、反应物填充速度及反应物提前燃烧比例影响。  相似文献   

7.
梁春华 《国际航空》2006,(11):76-78
本文综述了F100、F110、F404、AL31F等推重比7~8的第3代战斗机发动机的改型发展历程和采用的技术,总结了这些发动机增大推力与推重比的主要途径,即:增大风扇进口流量、减小涵道比与提高风扇压比、改进加力燃烧室、提高涡轮进口温度、采用新颖结构与轻质材料和采用FADEC控制系统等.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主燃烧室采用增压燃烧(PGC)的涡扇发动机性能,建立了其热力循环过程计算模型,采用考虑增压特性的传 统涡扇发动机性能计算方法,分析了增压比、涡轮前温度、涵道比、飞行速度、飞行高度等循环参数对增压燃烧涡扇发动机的性能 影响,并与传统涡扇发动机的性能进行了对比评估。结果表明:增压燃烧发动机循环效率高于等压燃烧发动机的,且加热比越大, 增压燃烧发动机性能优势越明显。初步获得了不同循环参数对增压燃烧涡扇发动机的性能影响规律。与同参数的传统涡扇发动 机相比,在总增压比为25~45、涡轮前温度为1500~1800 K内,增压燃烧涡扇发动机的单位推力增大4.7%~8.6%,耗油率降低4.6%~ 8.5%;在飞行高度为15 km、马赫数为0~3内,增压燃烧涡扇发动机的推力增大4.1%~27.6%,耗油率降低2.3%~11.4%,并且飞行马 赫数越高,增压燃烧涡扇发动机的性能优势越大。  相似文献   

9.
随者航空技术的发展,设计出高性能、长寿命的发动机以适应未来战争及民用航空的需要已成为各国航空界科技人员共同努力的方向.近20多年来,由于材料性能的提高,特别是冷却技术的发展,使涡轮前燃气温度T4*有了突破性的提高.目前性能先进的燃气轮机的已高达1850K以上,增压比已高达25以上,再过20年,TLC将高达30以上,TLC可望高达2400K,推重比可高达到15~20,这就为燃烧室等热端部件(包括涡轮)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带混排涡轮级间燃烧的涡扇发动机循环参数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涡轮混排燃烧室ITB(Inter-stage Turbine Burner)作为次燃烧室位于高压涡轮与低压涡轮之间。文章通过建立ITB混排涡扇发动机的设计点热力计算的数学模型,进而分析主要工作过程参数,如风扇压比、压气机压比、高压涡轮进口温度、ITB出口温度(低压涡轮进口温度)的选取范围及原则;并且对带有ITB与普通的混排涡扇发动机在不同的设计马赫数下进行比较分析。文章的结果有利于混排ITB涡扇发动机各个部件的设计参数选取,进而对于混排ITB涡扇发动机的发展、分析、优化提供有利的指导方向。  相似文献   

11.
涡轮基组合循环发动机超级燃烧室燃烧性能试验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对涡轮基组合循环(turbine based combined cycle,TBCC)发动机超级燃烧室进行了试验研究.首先设计了超级燃烧室模型及相关的试验系统,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不同进口速度系数、温度和油气比下点火特性、贫油熄火特性和燃烧效率等燃烧室性能的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内涵进口速度系数(0.10~0.25)的增加,点火当量比先减小后增加,熄火当量比逐渐增加,燃烧效率提高;随着内涵进口温度(573~873K)的增加,点火当量比和熄火当量比减小,燃烧效率提高;随外涵进口速度系数、温度的增加,燃烧效率提高.试验中获得最小点火当量比为0.984,最小熄火当量比为0.6.   相似文献   

12.
为了提高发动机热效率和推进效率 ,涡轮前温度和压气机压比逐年不断增长 ,涵道比不断提高 ,未来航空发动机的循环参数将进一步提高热效率和推进效率。部件技术在增压系统的设计方面 ,民用发动机总增比迅速提高。军用机的风扇压比不断提高。燃烧部件普遍采用短环型 ,但减轻重量已不是发展方向。对民机降低污染提出了更高要求。涡轮部件要求不断提高涡轮前温度 ,改进冷却方法 ,选用新型材料。喷管采用推力换向喷管。控制系统全权限电子数字式控制系统的投入使用给发动机设计带来了新的自由度。结构设计要充分利用材料 ,零件强度分析按其真实工作条件进行。试验技术要把计算和试验很好地结合起来 ,二者相辅相成。先进的发动机应按照系统工程的观点与飞机进行一体化设计并要求各学科综合。  相似文献   

13.
АЛ - 31Ф发动机的改进型АЛ - 37ФЮ发动机由 4级风扇、9级高压压气机、环形燃烧室、单级冷却的高低压涡轮、在涡轮冷却系统有空气 -空气换热器、收敛扩散推力矢量喷管和位于发动机上边的齿轮箱及附件组成。АЛ - 37ФЮ发动机将АЛ- 31Ф发动机的进口直径由 0 910m增大到0 930m ,涡轮进口温度提高到 16 6 5K ,增加了铰接的推力矢量喷管 ,加力推力达到 14 5kN ,不加力推力达 85kN ,推重比达 8 7。АЛ-31Ф发动机的改进型АЛ-37ФЮ@梁春华  相似文献   

14.
航空发动机燃烧室温度测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航空发动机燃烧室出口燃气热点和沿径向的温度分布,会对涡轮导向器叶片和转子叶片的寿命带来明显影响。为探寻某型发动机燃烧室出口温度分布,针对燃烧室出口与涡轮进口处空间狭窄和结构复杂的特点,设计了结构简单的测温探针,并将Ⅰ导机匣改装成独立的燃烧室出口温度场测量试验段,成功地录取了燃烧室200点出口温度场数据。  相似文献   

15.
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总体性能与循环参数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采用高涵道比、高总增压比、高涡轮前温度.在总体性能和循环参数选取时应根据各参数的相互影响进行优化设计.要考虑包括安装条件、设计、材料、工艺水平限制.还要综合平衡性能、可靠性、耐久性和环保的要求。为了适应未来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更经济、更清洁、更安静的要求.需要提高发动机总体性能的新途径和新技术。包括先进...  相似文献   

16.
针对一种级间旋转爆震涡轴发动机概念建立了集总参数模型,研究了发动机内部温度、压力、流量分配及涡轮效率等参数随爆震燃烧特性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级间旋转爆震燃烧室的引入可实现对燃气的二次增温增压,能够较为明显地提升涡轴发动机单位功率,但同时也将改变发动机主流与冷却气流的流量分配比例,使得涡轮流量系数和级载荷系数变化、...  相似文献   

17.
全环涡轮级间燃烧室性能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涡轮级间燃烧室(ITB)应用于涡轴发动机为研究平台,根据ITB的应用环境,采用凹腔驻涡燃烧室作为涡轮级间燃烧室,设计加工了全环凹腔驻涡燃烧室试验件,并进行了性能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该燃烧室的贫油点火边界余气系数为10.2,降低驻涡凹腔体内外压差有利于点火;与常规燃烧室相比,燃烧室的燃烧效率偏低,但燃烧效率随进口温度的升高逐步加大;燃烧室的总压恢复系数较小,进口温度对燃烧室的总压恢复系数影响不大;燃烧室出口温度场分布较好,出口温度分布系数(OTDF)随进口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随着进口温度的提高,火焰筒壁温会局部偏高,火焰筒的冷却设计需优化改进.   相似文献   

18.
预冷型组合循环发动机具有工作速域宽、比冲高和推重比大等优点,在未来空天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首先回顾了LACE、SABRE和ATREX等主要预冷型组合循环发动机的工作原理、技术特点和研究情况,对各型发动机热力循环中面临的难点问题进行了分析。其次,针对发动机预冷器、压气机、涡轮和燃烧室等关键部件,建立了热力循环计算模型,研究了预冷和燃烧对冷却剂的流量需求问题、预冷器与压气机性能参数匹配问题和压气机与涡轮共同工作问题等。结果显示,1.0~2.0倍当量比的氢在马赫数0~4.5速域内能将空气冷却51~476 K,而相同流量的甲烷在马赫数0~4.0速域内仅能将空气冷却24~182 K;熵函数用于表征预冷器和压气机在热势差效应和功热转换过程中的能量损失总和,根据发动机性能需求,在熵函数图上可设计不同的当量比-压比(φ-πc)协同工作线;涡轮总功率是影响预冷发动机压气机压比的主要原因,与传统涡轮相比,驱动涡轮的工质(冷却剂)流量小,要求涡轮单位功率高,给涡轮设计带来挑战。最后结合评估结果对预冷型组合循环发动机的未来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9.
推重比15一级发动机关键技术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全面阐述和分析了推重比15一级涡扇发动机总体、风扇和压气机、燃烧室、涡轮、加力燃烧室、喷管等设计技术。  相似文献   

20.
135 -PW - 10 0发动机是美国PW公司为F -35A飞机研制的新一代战斗机发动机。它由F119发动机衍生而来 ,核心机基本保持不变 ,风扇和低压涡轮重新设计、加力燃烧室进行了改进 ,喷管由二元俯仰矢量喷管改为轴对称非矢量喷管。F135 -PW -10 0发动机的性能参数见附表附表 F135 -PW - 10 0发动机的性能参数推重比 10 .5涵道比 0 .2加力推力 180kN总压比 91.8军用推力 133kN空气流量 91kg/s质量 170 0kg涡轮进口温度 1810KF135-PW-100发动机@梁春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