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卫星遥测信息自动监视处理系统设计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根据卫星遥测信息主要依靠人工监视处理的现状,为及时准确地判断卫星运行状态,文章提出了遥测信息自动监视处理系统的设计方案。根据卫星运行控制计划,进行遥测仿真,通过遥测数据与仿真结果的分类比较,实现卫星状态自动预警、报警,生成遥测监视报告。  相似文献   

2.
刘鲁华  郑伟  汤国建 《上海航天》2011,28(3):23-25,31
为提高戢人飞船轨道设计的自动化程度和快速性,对自动化轨道设计方法进行了研究.分析了裁人飞船不同阶段飞行轨道的约束条件,用约束条件首先确定了轨道的半长轴取值范围,由回归条件可确定回归圈数的取值范围;在给定的回归和返回条件下,迭代求解运行轨道的轨道半长轴与倾角;根据运行轨道设计结果,反推初始轨道和留轨轨道的轨道根数.自动化...  相似文献   

3.
针对卫星长期自主运行的发展要求,首次提出了基于滤波算法的卫星自主计算拟平均轨道根数的在轨实时方法。首先以受地球非球形摄动影响的低轨卫星为研究对象,推导了拟平均轨道根数的变化率并考虑了J2平方项补偿;以拟平均轨道根数为状态变量并以卫星瞬时速度和位置作为观测量建立了滤波方程,然后分别应用平方根无迹卡尔曼滤波(SR UKF)和扩展卡尔曼滤波(EKF)对拟平均轨道根数进行估计。仿真结果表明,两种滤波方法均能有效地计算拟平均轨道根数,其中平方根UKF滤波具有更高的精度和稳定度,且都可以满足卫星在轨自主实时计算拟平均轨道根数的需求。  相似文献   

4.
使用姿态敏感器的自主卫星导航和轨道保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提出使用姿态敏感器作为测量仪器,结合星载计算机来完成自主卫星导航(ASN)和轨道保持的方法。根据平均轨道根数理论和测量关系式建立ASN离散、线性化数学模型,利用条件正态过程的滤波定理,证明在有轨道控制和敏感器跟踪的条件下,轨道变量的递推滤波仍具有无偏最小方差特性。另外,针对姿态确定随机误差对ASN系统的影响,给出一种自适应自主导航算法选。择典型的地球探测卫星轨道,进行Monte-Carlo模拟,结果表明:系统工作性能良好。  相似文献   

5.
在双星计划中,有效载荷公用设备分系统中的总线控制器是系统中的主控单元.其软件是系统的核心软件。在总线控制器软件的配置项测试工作中.采用了一些软件测试自动化的思路和方法。在测试规划上按照测试用例数据自动生成、测试过程自动执行、测试结果自动分析等方面进行测试安排和实践。测试实践的结果表明。自动测试在提高测试效率和测试充分性,保证测试的质量等方面效果明显,但是在测试有效性上没有贡献。并且增加了测试的工作量。  相似文献   

6.
龚宇莲  何英姿  李毛毛  李克行 《宇航学报》2020,41(12):1533-1543
针对再入飞行器离轨制动问题,在考虑地球引力J2项摄动及有限推力影响下,设计了一种航天器自主离轨制动控制算法。该算法根据再入点状态约束,确定了离轨过渡轨道的平均轨道根数及其与离轨待命轨道平均轨道根数的关系,从而得到制动参数初值。通过在线数值递推轨迹,实时预报再入点瞬时轨道根数并计算再入点航迹倾角,当预报的航迹倾角满足约束条件时结束制动,并根据再入点纬度幅角误差修正制动起始点,从而修正制动参数。制动过程中,在考虑了J2项摄动影响下实时预报再入点瞬时轨道根数,依据实际任务需求确定关机时机。最后通过考虑初始状态误差、质量误差、推力误差以及姿态误差情况下的蒙特卡洛打靶仿真,分析了不同关机策略的落点散布特性,检验了该算法的自主决策和高精度再入点控制能力。  相似文献   

7.
可编程PCM遥测信号仿真分系统广泛应用于PCM遥测系统和其它通信系统中。本文介绍该系统的设计方案、系统工作原理和主要技术特点。其中在如何提高系统工作码速率;在实现系统自动仿真功能时如何提高其动态性能;在系统自动化管理、逐级自诊断技术和系统小型化等方面作了详细的阐述.  相似文献   

8.
1999年10月14日11时16分,在我国太原卫星发射中心,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顺利升空,将我国第一颗地球资源卫星资源一号送入轨道,卫星顺利地实现了星箭分离并展开太阳帆板,建立了正确的对地指向,第二天我国地面接收站就接收到了良好的地面图像。到2000年1月22日,卫星已在空间运行了100天,环绕地球飞行了1400圈,向中国和巴西两国地面遥感信息接收站发送了大量的图像资料。西安卫星测控中心显示的卫星遥测数据和各种遥控动作表明,卫星工作正常,星上各种设备和技术状态良好,并都处在主份工作状态。  相似文献   

9.
资源一号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空间技术实现了新的飞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9年 10月 14日 11时 16分 ,在我国太原卫星发射中心 ,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顺利升空 ,将我国第一颗地球资源卫星资源一号送入轨道 ,卫星顺利地实现了星箭分离并展开太阳帆板 ,建立了正确的对地指向 ,第二天我国地面接收站就接收到了良好的地面图像。到 2 0 0 0年 1月 2 2日 ,卫星已在空间运行了 10 0天 ,环绕地球飞行了 140 0圈 ,向中国和巴西两国地面遥感信息接收站发送了大量的图像资料。西安卫星测控中心显示的卫星遥测数据和各种遥控动作表明 ,卫星工作正常 ,星上各种设备和技术状态良好 ,并都处在主份工作状态。一、资源一号卫星的研…  相似文献   

10.
法国向欧洲伙伴推荐的小型航天飞机“使神号”是欧洲未来轨道飞行器和空间运输系统计划的一个组成部份。欧洲空间局已决定在九十年代实施这项计划,使欧洲能在空间发射和空间载人活动方面具有完全的自主能力。在轨道飞行器“哥伦布舱”和空间运输系统“使神号”计划中,前者包括载人舱和自动平台,它们先与美国空间站配合工作,然后再独立工作;后者将由“阿里安5”火箭发射,使其抵达轨道飞行器。轨道飞行器还将配备欧洲的数据中继卫星系统。该计划已得  相似文献   

11.
于小红  王杰娟 《宇航学报》2010,31(12):2801-2806
将均匀设计方法应用到空间目标监视卫星覆盖能力仿真分析中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在本文中,提出了利用均匀设计方法安排试验、STK仿真软件模拟试验的研究思路,能够更简单、更省时地分析空间目标监视卫星覆盖能力指标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通过回归分析与规划求解得到最好的覆盖能力指标及各因素配置方案,对空间目标监视卫星覆盖能力的提高、轨道部署的优化和应用的拓展很有裨益。
  相似文献   

12.
在海洋卫星总体设计阶段,为了提高卫星整体设计性能和效率,采用多学科设计优化(MDO)技术对其总体参数进行设计优化。考虑轨道、有效载荷、结构和电源四个学科的设计变量和约束条件,以卫星总质量最小为优化目标建立海洋卫星MDO模型;针对各学科优化问题属性设计高效的优化方案并采用解析目标分流(ATC)这一多级MDO策略来协调整个优化过程。优化后海洋卫星总质量相对海洋一号(HY-1)卫星下降17.6%,整个优化过程花费的时间也比采用单级All at once(AAO)策略减少85.7%。一方面表明所建立的海洋卫星MDO模型的合理有效性,另一方面表明ATC策略结合学科定制优化方案的求解技术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嫦娥二号卫星轨道设计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嫦娥二号卫星的轨道设计是在充分继承嫦娥一号轨道设计的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的,并在此基础上做了适应性改进。轨道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参数选择、发射窗口、速度增量需求以及嫦娥二号卫星和嫦娥一号卫星不同点的对比,提出了整个飞行轨道的设计思想。  相似文献   

14.
针对超低轨卫星所受气动力显著的特点,提出一种利用气动舵的气动力辅助轨道控制方法。通过分析大气旋转、卫星所处空间位置以及气动舵偏转角度对气动力的影响,对提出的轨道控制方法进行了优化。该方法通过调整气动舵产生连续微小的气动力对卫星轨道进行控制,使各轨道要素均保持在误差容限范围内。将其应用于太阳同步轨道上的对地观测卫星,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在卫星姿态保持三轴对地稳定的前提下,实现轨道保持控制,保证任意纬度下卫星实际位置与标称轨道位置偏差在给定范围内。  相似文献   

15.
用完全不同的方法推导出一种两颗卫星相对运动的表达式.首先,它描述的是一颗真实的卫星相对一颗在理想轨道上运动的虚拟卫星的运动,而这正是研究编队飞行所必须的;其次,这个表达式将真实卫星相对虚拟卫星的三维位置表示成虚拟卫星的Brouwer平根数及两卫星轨道根数之差的函数.据此便可以充分应用已有的关于轨道摄动的研究成果.作为一个基本模型,首先讨论了一颗真实卫星相对虚拟卫星形成椭圆型地面轨迹的飞行方式.基于轨道长期摄动的已有结果可以很容易地揭示这种飞行方式的长期变化,从而可以毫无困难地制定出轨道调整的策略.最后还研究了三颗卫星以同一条椭圆轨迹飞行的轨道设计和控制问题,该椭圆以虚拟卫星为中心.  相似文献   

16.
用于对地观测定位的编队飞行卫星群轨道构形设计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赵军  肖业伦 《宇航学报》2003,24(6):563-568
编队飞行卫星群是一组小卫星,它们具有短的相对距离、相等的轨道半长轴和微小差别的其它轨道要素,它们形成相互伴随运动,并且具有一定的构形。提出将编队飞行卫星群的轨道设计技术应用于对地观测定位卫星系统中。根据设想的要求,针对由四颗伴随卫星围绕基准卫星(或一个虚拟的中心)飞行的轨道设计案例,初步分析了编队飞行卫星群的构形保持,地球引力和大气阻力的摄动影响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
高轨卫星导航接收机是实现高轨航天器自主定轨的核心设备。为在地面测试阶段对高轨卫星导航接收机进行充分高效的验证,亟需设计基于高轨卫星导航接收机的地面测试系统。设计了一种基于高轨卫星导航接收机的自动化地面测试系统,主要创新点如下:第一,本系统可对高轨卫星导航接收机实际在轨状态下接收到的导航星座信号进行仿真;第二,具有模拟包含北斗三号等多导航卫星星座信号的功能;第三,本系统充分考虑自动化、通用化与一体化设计。提出的基于高轨卫星导航接收机的自动化地面测试系统能够在地面测试阶段对高轨卫星导航接收机进行充分验证,并充分考虑测试实施,从自动化、通用化、一体化方面提升测试效率,减少人为操作失误导致的质量问题,解决人工判读带来的误判漏判问题。  相似文献   

18.
静止轨道气象卫星观测系统发展设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了静止轨道气象卫星发展的现状。对国内外静止气象卫星的平台能力和探测仪器性能进行了对标与分析。根据我国静止气象卫星应用需求,给出了所需的新型遥感仪器的需求。讨论了静止气象卫星的发展趋势。介绍了静止气象卫星采用光学成像星、探测星(光学、微波)、降水测量星组合配置,在同步轨道上同位或异位进行观测的发展设想,以及需配置的先进可见光红外成像仪、闪电成像仪、高光谱垂直探测仪、地球辐射收支仪、太阳X-EUV成像仪、地球静止轨道先进微波探测仪、地球静止轨道降水测量雷达等的主要功能与性能。  相似文献   

19.
基于星历拟合的短弧运动学定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睿  胡小工  黄勇  何峰 《宇航学报》2010,31(2):416-422
当导航卫星在姿轨控和轨道恢复期间,传统的统计定轨理论难以实现精密定轨。首次提出 了基于10参数星历拟合的短弧运动学定轨方法,建立和推导了相应的理论模型和定轨解算方 法。其优点在于不仅能够反映卫星运动的物理学特征,提高了速度和轨道预报精度,而且不 需要累积数据,实现近实时快速计算,克服了动力学法定轨发散和单点定位无法获得速度信 息的不足。对COMPASS M-01导航卫星实测数据的处理表明,10分钟短弧运动学定轨的位置精 度优于10 m,速度精度为2 cm/s,预报5分钟轨道精度为15.02 m,满足了短弧跟踪条件下R DSS对轨道精度的要求,实现了卫星精密定轨。
  相似文献   

20.
基于半参数回归模型的批处理确定卫星轨道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旺华  文援兰  廖瑛  朱俊 《宇航学报》2008,29(6):1917-1921
由于卫星轨道观测数据中含有非线性影响因素,必然会降低定轨精度。在半参数 回归模型的基础上,应用小波阈值去噪算法估计并消除观测数据中存在的非线性影响因素, 提出了基于半参数回归模型的批处理确定卫星轨道的方法,以提高定轨精度;然后,在理论 上证明了在测量数据存在非线性影响因素的情形下,基于半参数回归模型的批处理确定卫星 轨道方法的定轨精度高于经典的批处理定轨精度;最后,对中低轨卫星应用批处理定轨进行 了仿真。结果表明:基于半参数回归模型的批处理确定卫星轨道方法分离出观测数据中的 白噪声和非线性影响因素,从而可以在观测数据中消除非线性影响因素,提高定轨的精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