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介绍了电磁脉冲武器的工作原理和特点.分析电磁脉冲武器的作战效能以及对飞机的电磁效应.研究了电磁脉冲的防护措施,并在最后谈及飞机电磁脉冲防护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核电磁脉冲对飞机及机载电子设备的威胁和防护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红鹏 《飞机设计》2008,28(5):59-61
阐述了核电磁脉冲(HEMP)的危害,分析了HEMP对飞机及机载电子设备的作用机理和耦合途径,并对飞机整机和机载设备级的电磁脉冲防护试验方法和试验设备情况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电磁干扰产生的飞机电气系统瞬变及抑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电磁瞬变对飞机电气系统的干扰;分析了电磁干扰的传播途径;提出了一种电磁兼容性的设计;并给出了防止电磁干扰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针对飞机电磁脉冲武器软杀伤和座舱耦合效应缺乏定量研究的问题,文章基于时域有限差分方法(FDTD)建立了一套电磁脉冲后门耦合效应建模与软杀伤分析流程,并以某作战飞机为例,开展了低频(0~100MHz)电磁脉冲武器的座舱耦合效应仿真试验,获取和分析了软杀伤数据,从而提出了一种采用座舱玻璃导电膜的低频电磁脉冲武器软杀伤防护方...  相似文献   

5.
飞机滚转时惯性耦合运动的分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多生  陆启韶 《航空学报》2001,22(2):144-147
飞机非线性运动稳定性是非线性飞行动力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分岔分析则是非线性动力学系统运动稳定性分析的主要内容。应用中心流形的降维技巧和分岔分析方法,给出了一种快速有效的稳定性研究方法,并对飞机滚转时的惯性耦合运动进行了分岔分析和稳定性分析。本方法简便易行,可以大大减少计算工作量 ,其计算结果也是令人满意的。  相似文献   

6.
俞志刚 《飞行试验》2003,19(3):9-13,25
简述飞机-驾驶员耦合(APC)问题的性质和特点,介绍当前这个问题的地面和空中飞行模拟试验研究方法和结果,并提出进一步研究的设想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郭琦 《飞机设计》2022,42(4):56-60
飞机作为高电子集成度平台,在飞行过程中,必将面临着复杂的电磁环境,研究复杂电磁环境,尤其是电磁脉冲环境对飞机性能的影响。设计了一种基于试验件结构的电磁脉冲环境屏蔽效能测试方法,以飞机电磁防护中的主要薄弱环节风挡玻璃的屏蔽为例,分别从时域、频域和能域的角度出发,评估不同姿态下的风挡玻璃屏蔽效能。经屏蔽效能试验验证,测试方法可行、有效,风挡玻璃在水平和垂直方向的屏蔽效能相差5dB,说明结构件的形状对屏蔽效能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8.
9.
冯立好  魏凌云  董磊  王晋军 《航空学报》2022,43(10):145-156
飞翼布局飞机是现代先进飞行器设计的重要构型之一。由于缺乏平尾、垂尾等传统舵面,飞翼布局飞机在大攻角状态面临滚转、滚转与俯仰耦合、滚转与偏航耦合等失稳问题,严重影响飞机气动性能及飞行安全。对此开展了合成射流主动控制研究,提出了通过增强前缘涡进而改善动态稳定性的控制策略,分析了合成射流对飞翼布局滚转及其耦合运动的控制规律,揭示了飞翼布局飞机动态运动及耦合效应对合成射流控制效果的影响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布置于飞翼布局飞机机翼前缘的合成射流可以有效增强前缘涡,进而改变气动力及力矩,特别是采用与滚转运动角速度方向相反的控制力矩策略能够增加滚转阻尼,改善横向稳定性。本文结果可为飞翼布局飞机增稳控制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0.
飞机发动机冷气道与隔热层的耦合传热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任德鹏  夏新林  艾青 《航空学报》2005,26(4):426-429
数值研究了某飞机发动机外侧冷气道与隔热层的耦合传热过程。采用低雷诺数k-ε模型与SIMPLEC算法计算通道内可压缩变物性气流的湍流对流换热,采用蒙特卡罗法求解通道壁面间的辐射换热。通道内气流湍流对流换热、壁面间辐射换热与隔热层内导热耦合求解。通过模拟计算,分析了通道与隔热层的耦合传热机制,考察了相关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所考虑的通道结构与空气流条件下,冷气道外环壁面的温度高于气流温度,气流对内外环壁面均起冷却作用;在隔热层参数不变条件下,壁面间的辐射换热与气流的对流冷却是该传热过程的控制机制,增大冷气流量、降低壁面发射率均可显著降低隔热层的外壁面温度。  相似文献   

11.
飞机整体油箱的液固耦合振动计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毛志祥  杨觉敏 《航空学报》1990,11(11):589-594
 本文对拟弹性法进行了扩充,使其能解三维复杂结构的液固耦合振动问题,并对飞机整体油箱进行计算。计算与试验结果对比,证明扩展了的拟弹性法,能用于复杂结构的液固耦合振动计算。由于离散化技术的误差,计算中出现了虚假频率,本文提出了区分虚假频率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电磁场对飞机电缆耦合的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电磁场对飞机电缆的耦合途径,介绍了电磁耦合的数学计算公式,并通过实例具体地说明电磁干扰加固的调整方法。  相似文献   

13.
飞机结构细节疲劳寿命的应力场强法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应力场强法在飞机结构抗疲劳设计中的应用;论述飞机结构的典型细节模型;提出了对应于细节模型的应力场强法的疲劳寿命分析方法和相应的疲劳模拟试验件的设计方法.据此对一个飞机结构危险部位作了疲劳寿命分析和试验验证.分析和试验结果表明:提出的方法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14.
本文研究飞机着陆过程中轮胎受冲击载荷发生大变形,引起轮胎内充气压力变化对轮毂受力状况的影响。采用CATIA建立该型号机轮轮毂及轮胎的模型,运用ANSYS对机轮组件进行静强度分析。为衡量充气压力变化,引入空气单元及流固耦合迭代。结果表明,在飞机着陆过程中胎压变化为6%。仿真结果和径侧向载荷试验对比,轮胎变形误差不大于4%,轮毂形变误差不大于3%。本文对于对偏置单腹板轮毂的强度校核具有实际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复合材料飞机的电流回路接地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复合材料在飞机中所占比重的增大,诸多电磁兼容设计的问题也日趋凸显。本文分析了飞机复合材料结构对电流回路接地的影响,介绍了复合材料结构内接地网的应用及研究现状,提出了接地网设计及优化时的设计目标与方法。  相似文献   

16.
针对某air/H2燃烧系统,建立起流动、传热、燃烧多场耦合有限体积动态数值模型,构建了通用化的反应机理库和配套的物性参数库,分别采用热力计算方法和3套氢氧反应机理方法进行仿真;基于反应机理的仿真描述了点火与熄火过程,揭示了各基元反应和组分变化对燃烧流动瞬态过程的影响。与已经过试验验证的热力计算方法对比,结果表明:Williams机理符合最好,Conaire机理次之,Evans机理符合相对较差。相比Conaire机理,采用Williams反应机理使反应熄火温度由1200K降低至1155.3K,在1222.3K的低温工况下,计算结果误差由Conaire机理的4.7%降低至2.74%,使多场耦合数值系统的应用范围更广、计算结果更佳;低温工况下,H2O2及其相关反应对氢氧机理的描述精度会产生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7.
在现代飞机研制中,地面耦合试验已成为飞机气动伺服弹性(ASE)稳定性分析的一个重要环节,提出了一套以VXI系统和HP VEE平台为基础,在地面耦合试验中,对飞机结构响应信号进行采集,滤波处理,动态监测和即时报警的方案,并成功地运用某型号试验中。  相似文献   

18.
针对气动加热条件下光学窗口辐射导热耦合传热开展研究,以了解光学窗口的热辐射发射规律及热防护性能。采用有限体积法、蒙特卡罗法、谱带模型建立了具有镜反射界面的光学窗口辐射传输及辐射导热耦合传热计算模型,对具有两层SiO2玻璃的光学窗口传热特性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处于高温区玻璃向外发射热辐射,低温区玻璃吸收热辐射;除了加热面附近外的玻璃区域,辐射热流密度远大于导热热流密度,在2.9~4.2μm谱带内的辐射热流密度大于0.4~2.9μm谱带内的;在0.4~2.9μm谱带内,可见光波长内的出射辐射热流密度最小,中红外波长范围内出射辐射热流密度最大。在光学窗口总厚度一定的情况下,降低玻璃层厚度和玻璃夹层气体热导率能够有效降低光学窗口非加热面稳态温度。  相似文献   

19.
采用流固耦合的数值计算方法研究了NACA 0 0 15翼型在大迎角 ( 15°~ 6 0°)范围的颤振 ,以及在翼型背部部分引入射流的减振技术。在流体区域用高精度、高分辨率算法求解Farve平均的Navier Stokes方程 ,在固体区域用四阶Runge Kutta法求解振动方程 ,并且每一个时间步后都在两个区域之间传递边界条件。计算结果表明在翼型背部引入适当射流会降低翼型的振动 ,并提高升力。但如果引入射流的速度过高 ,会在叶背处形成新的分离流 ,升力反而会下降  相似文献   

20.
针对飞行器刚体/弹性模态耦合作用下的机动载荷减缓问题,运用亚音速非定常空气动力学理论以及分析力学原理,建立了柔性飞机机动载荷分析及控制的气动弹性模型,分析了飞机作纵向机动飞行时结构弹性对机动飞行参数的影响。数值分析结果表明,结构弹性模态对飞机机动过程的影响不容忽视。为了有效减缓机动载荷,运用最优控制理论,采用多组控制面联合偏转的作动方案,设计机动载荷减缓最优控制律,实现了对飞机纵向机动载荷的控制。研究结果表明,提出的机动载荷减缓控制方案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