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简讯     
《中国民用航空》2005,(4):65-65
民航公布2005—2010年科技振兴行动计划CAAC Releases2005-2010Sci-tech Vital-izing Action Plan为深入贯彻科教兴业和人才强业战略,大力发展民航科技和教育事业,部署实施民航科教振兴行动计划,民航总局于3月29日至30日在京召开了全国民航科技教育大会。大会正式公布了民航总局制定的《2005—2010年民航科技振兴行动计划》。民航总局局长杨元元指出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大力发展民航科技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为民航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民航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目标是,建成适应民航可持续发展需要的…  相似文献   

2.
6月6日,民航经济运行实验室和民航安全技术鉴定实验室正式挂牌。来自民航总局、民航安全技术中心的领导出席了揭牌仪式。据了解,目前民航业内获得总局批复建设的共有8个科研基地(实验室)。它们是民航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民航组织高水平应用技术研究和管理技术研究、聚集和培养优秀科技专家、开展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其主要任务是根据民航科技发展规划,围绕民航发展战略目标,针对航空运输科技发展前言和航空运输安全保障的重大科技问题,开展创新性研究。其目标是获取原始应用创新成果和自主知识产权。从这期开始,本刊将分两期对这8个科研基地进行详细介绍。  相似文献   

3.
2010年,中国民航确立了建设民航强国的战略目标:2020年,民航强国逐步形成;2030年,全面建成安全、高效、优质、绿色的现代化民用航空体系,实现从民航大国到民航强国的历史性转变,成为引领世界民航发展的国家。实践证明,这一战略目标的实现,必须得到民航科技创新的有力支持,而实现民航科技创新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民航产学研一体化建设。本文重点论述在民航产学研一体化建设过程中,民航科研机构如何发挥自身优势。  相似文献   

4.
中国新一代民用航空运输系统建设以民航各个领域的技术创新为重点内容,对民航产业技术创新体系的研究成为“新一代”建设的重要基础。本文针对民航特色以及民航“新一代”建设的要求,提出了一套民航技术创新框架体系。  相似文献   

5.
一、2011年民航主要工作成绩2011年,全行业紧紧围绕科学发展的主题和转变发展方式的主线,努力建设中国特色民航事业。航空安全持续稳定,航空运输发展稳中向好,通用航空发展加快,质量效益继续提高,基础设施建设、科技教育建设、党群工作和行业文化建设取得新的进展  相似文献   

6.
1995年民航总局党委作出“科教兴业”的战略部署以后,极大地调动了民航系统尤其是民航科教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科教兴业”的观念在民航系统得到了空前的强化。从民航管理的角度看,目前各级领导已把科技教育从一般性的工作转移到战略性、先导性的基础工作上来,确保科技教育工作的优先发展地位;在领导力度方面,改变单纯依靠科教部门抓科教的局面,党政齐抓共管,开始像抓经济工作那样抓科技教育。几年来,我们在对民航各院校不断加大投资力度的同时,注意稳步推进民航科技教育体制改革,努力加快民航科技教胄法规体系的建设,致…  相似文献   

7.
张飞 《中国民用航空》2008,(11):100-101
安全文化是个人和集体的价值观、态度、能力和行为方式的综合产物。从安全文化建设的主体、空间、范围来看,安全文化建设与其领域体系密切相关。民航这一行业具有科技  相似文献   

8.
一、建设新一代航空运输系统迫切需要加强科技创新管理 随着我国民航事业的发展,民航科技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科技进步对民航发展的作用日益增大。但是,同世界民航先进国家相比,同建设新一代航空运输系统的奋斗目标相比,目前我国民航的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够强,具体表现为整体科技实力还比较薄弱,对国外技术依赖性很强,  相似文献   

9.
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5G通信等新技术的发展,智慧民航和智慧空管开始受到各航空强国的重视. 智慧民航是运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最新成果,分析整合民航各种信息和要素资源,最终实现对行业安全、服务、保障等进行数字化,加强其智能化效应和智慧化支撑的建设过程,是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技术在民航领域的广泛应用和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10.
9月8日,民航科教大会在京隆重召开。这次大会从保证民航持续安全和促进民航科学发展出发,全面部署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的民航科教工作,提出“十二五”民航科技教育规划工作的总体设想和方案,讨论研究民航局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民航科教工作的意见》。  相似文献   

11.
对民航运输系统发展程度的有效测度是实现民航运输系统协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从民航运输系统性内涵出发,构建了民航运输系统性测度模型。借助数据包络分析评价方法,建立了民航运输系统总体评价方法,基于协同理论建立了民航运输子系统协调度测度模型和方法。并应用所建立的模型和方法,对中国民航运输系统性状况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民航系统的有效性有待提高,航空公司系统、机场系统与空管系统两两之间均处于中度协调状态,动态协调度呈现出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2.
对供应商管理的一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供应商管理是项目研制,尤其是“主制造商-供应商”研制机制下保障项目成功的基本要素,也是当前民机项目研制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结合我国民用航空工业实际和国外发展趋势,从分析和研究民用飞机项目国内外供应商管理的模式出发,对供应商管理机理和要素进行了深入思考和探讨,从“市场观、客户观”、“主制造商-供应商”机制和主制造商供应商管理的建立等方面,对供应商管理工作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对形成科学完善的供应商管理体系,推动和规范民机事业的发展,指导我国民用航空工业科学发展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3.
民航ATC系统中交通信息的数据融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航空中交通管理系统的核心是交通信息处理,随着我国民航建设事业的发展,各地区的网络的互联,雷达信息源的分布数量的增加,自动相关监视技术的逐步应用,传统的交通信息处理模式技术已经不再适应新的形势的需要,根据民航空中交通管理系统的特点,对交通数据融合在民航空中交通管制系统(ATC)中的一些应用前景作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4.
采用灰色神经网络的方法,建立了中国民航运行风险的非线性在线模型。模型以风险监测指标作为输入,以评价民航安全的综合指数作为输出。编写了模型计算软件进行仿真计算,计算结果表明,模型预测值与实际安全综合指数值吻合较好,验证了方法的正确性。利用该模型既可以确定风险监测指标中的主要影响指标,为民航降低运行风险提出合理的建议;又可以对民航安全的综合指数进行分析,为行业的安全运行提供预警。  相似文献   

15.
航空运行风险的灰色神经网络模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采用灰色神经网络的方法,建立了中国民航运行风险的非线性在线模型.模型以风险监测指标作为输入,以评价民航安全的综合指数作为输出,编写了模型计算软件进行仿真计算.计算结果表明,模型预测值与实际安全综合指数值吻合较好,验证了方法的正确性.利用该模型既可以确定风险监测指标中的主要影响指标,为民航降低运行风险提出合理的建议;又可以对民航安全的综合指数进行分析,为行业的安全运行提供预警.   相似文献   

16.
采用面向对象的Client/Serve结构开发工具Delphi 6.0,设计和实现了流量统计与预测系统。该系统通过流量统计和预测模块,实现了对用户指定时间范围和空间范围的空中交通流量进行有效地统计,并结合历史数据对全国性或大区域范围内的长期流量进行预测。上述各类数据的综合分析将为中国民航,尤其是空管系统的建设发展提供科学的量化依据。  相似文献   

17.
利用2007年财务报告,对中国国际航空公司(简称国航)、中国南方航空集团(简称南航)、中国东方航空集团(简称东航)、海南航空公司(简称海航)、上海航空公司(简称上航)5家A股上市民航运输企业财务状况进行了分析,采用比较分析法、比率分析法对5家企业的财务报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传统财务报表分析方法是从盈利水平和财务风险的角度进行的,从盈利质量、资产质量和现金流的视角能更全面系统地进行财务报表分析,为相关信息使用者决策提供更科学的依据。表明5家A股上市民航运输企业中,在资产规模、获利能力以及创造现金流方面,国航具有总体相对优势,在净资产率和现金流方面,海航具有相对优势。  相似文献   

18.
民航维修安全质量综合评估与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建立量化的民航维修安全质量综合评估系统并对关键性指标的变化趋势进行预测分析的新设想,为民航维修安全管理提供科学的方法和手段,也为航空安全管理系统(SMS)的实施垫定了基础。从安全状况、质量状况、维修能力和维修经济性四个方面,利用模糊数学进行综合评估,形成反映民航维修总体状况的安全质量指数(SQI);同时利用灰色理论中的GM(1,1)模型和时间序列分析模型对未来的趋势进行预测。评估和预测分析的结果为管理者提供准确的决策依据,及时发现不良趋势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确保航空安全。  相似文献   

19.
The Federal Radionavigation Plan states that all present navigation and landing guidance facilities will be retired starting in 2005, and full dependence for these functions will be placed on augmented GPS. Once this is implemented, civil aviation will be totally vulnerable to terrorist jamming of the GPS signals over wide earth areas with widespread disruption of air traffic and potential disasters. It has become apparent that the use of GPS/GNSS is complex and expensive for the required civil aviation functions. It is clear that a different system form is needed for civil aviation, a redundant satellite/ground based system that will prevent it from being a jamming target while providing ATC surveillance, area navigation, collision warning/avoidance, high-speed data link and Category I landing guidance globally, plus precision Category III guidance in the terminal areas as needed. Such a system will be described  相似文献   

20.
运用宏观分析法对中国入世后民航业的法制建设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作一概括性论述。为完善中国民航业的法律保障制度,推动中国民航事业的发展和繁荣,应对入世后中国民航法制建设面临的挑战提出了几点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