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嫦娥一号卫星于2007年10月24日成功发射.至2008年10月24日.卫星达到规定的寿命指标要求并圆满完成了在轨探测任务.取得了大量的科学探测成果。基于嫦娥一号工作状态仍然良好、燃料充足的状况,为充分利用在轨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科学和工程价值.增加探月工程后续任务的技术储备.根据有关部门论证确定的在轨试验方案.自2008年11月8日起。嫦娥一号共分三个阶段进行在轨试验。  相似文献   

2.
国外在轨制造和装配技术发展现状及启示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轨制造和装配技术是一项改变航天器研制模式的颠覆性技术.为全面了解国外关于在轨制造和装配技术的发展现状以及研制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等,本文重点调研了欧美航天强国关于在轨制造和装配领域的发展情况,通过对国外目前在轨制造和装配领域科研项目的梳理为突破口,按照应用前景和技术特点将其分为三类:在轨制造、在轨装配和在轨构建;然后,...  相似文献   

3.
基于航天型号不断增加和面临企业化、市场化转型的背景,分析了型号产品的质量风险管理的必要性和现实基础。讨论了产品研制方案阶段、初样与正样阶段、发射及在轨运行阶段的主要风险,提出了相应的控制措施。介绍了根据产品特点和所处研制阶段可采用的风险分析与评估的方法,以及相应落实措施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从技术和管理两方面简述了从事中巴地球资源卫星总体工作的情况和体会。对总体方案可行性论证、总体方案详细设计、试验和验证、在轨测试与应用各阶段工作做了较详细说明。  相似文献   

5.
常际军 《航天器工程》2002,11(2):14-18,9
从技术和管理两方面简述了从事中巴地球资源卫星总体工作的情况和体会,对总体方案可行性论证、总体方案详细设计、试验和验证,在轨测试与应用各阶段工作做了较详细说明。  相似文献   

6.
2021年是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抓总研制的型号任务发射次数和数量再创新高的一年,随着年初型号发射任务取得连战连捷的好成绩,研究院在轨航天器数量成功迈进200大关. 1970年,由研究院抓总研制的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并在轨稳定运行,在此之后,研究院砥砺奋进,用时33年,于...  相似文献   

7.
针对空间站建造期间在轨维修、航天员出舱等关键功能和任务技术难度大、空间环境复杂,常规电连接器在轨操作性、安全性及环境适应性不能满足系统功能需求的问题,文章提出了一种覆盖全系统研制阶段的航天员操作的电连接器设计与验证方法,以为复杂航天器关键功能器件的系统设计与应用提供参考。经空间站在轨验证,结果表明:运用该设计技术及验证方法的电连接器能够高效、可靠、安全地支持航天员开展在轨维修活动,可为载人航天器系统维修性设计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8.
使神号航天飞机研制计划的第一阶段为期3年,1990年末结束。第一阶段的目标是完成使神号航天飞机气动构形和系统设计,关键材料和分系统的研制,气动工具的论证和验证,以及使神号与阿里安-5、哥伦布计划的接口方案的论证。  相似文献   

9.
遥测数据是航天器研制阶段最重要的产品成果之一,是检测航天器功能及性能指标、验证航天器各系统研制成果,以及分析在轨测试数据的重要基线。航天器各通道的遥测数据的正确性和有效性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提出一种卫星多通道异构遥测数据融合分析与比对方法,实现多通道异构遥测数据的预处理、融合分析、融合比对等,解决了直接人工判读效率低和准确性差的历史问题,有效提升卫星综合测试和在轨监视的数据分析效率。  相似文献   

10.
基于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已发射的100多颗现代小卫星的在轨故障统计数据,研究发现国内小卫星在轨故障的分布规律呈威布尔分布特点。继而针对CAST968平台和CAST2000平台小卫星的实际在轨故障数据给出在轨故障分布的经验公式,结合国内小卫星正样研制阶段的故障分布研究成果,对小卫星全寿命周期的故障分布规律和特点进行分析和总结,在国内首次给出小卫星全寿命周期的故障概率密度曲线和浴盆曲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