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第四届微重力科学学术会议于1999年9月21-24日在福建省厦门市举行.会议由微重力科学与应用专业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国家微重力实验室、攀登95预-34项目专家委员会、中国科技开发院(厦门)主办.会上宣读与交流论文100篇.主要内容包括:微重力环境下基础物理研究,微重力流体物理,微重力燃烧和物理化学,空间材料科学,空间生物科学与技术,微重力实验及诊断技术等.充分展示了我国微重力科学与应用的最新研究成果.通过会议促进了微重力科学界不同领域学者之间的相互交流和讨论.除老一辈的科技工作者外,本次会议的一…  相似文献   

2.
《空间科学学报》2008,28(3):221
第七届中-日微重力科学学术会议(7th China-Japan Workshop on Microgravity Sciences)将于2008年10月26至30日在中国杭州(浙江省)举行.会议是由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微重力科学与应用研究专业委员会(NSMSA)、日本微重力应用协会(JASMA)及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浙  相似文献   

3.
《空间科学学报》2020,(1):125-125
2019年12月7-8日,由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微重力青年委员会主办,西安交通大学和西北工业大学共同承办的首届微重力科学青年论坛在西安交通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学院举行.中国微重力科学与应用研究领域12家科研院所、高校及产业部门的青年学者和学生20余人参加会议.开幕式由微重力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张永海副教授主持.魏进家教授首先致辞,欢迎各位专家和青年学者参会,强调了发展微重力科学与技术的重要意义,他殷切期望青年学者积极开展学术交流、科研合作和文化沟通,推进区域开放发展.赵建福研究员在发言中强调了微重力科学与应用研究的特点,希望充分利用微重力青年论坛这个平台,加强合作,增进友谊,推动微重力科学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正第12届亚洲微重力科学会议(12th Asian Microgravity Symposium,AMS 2018)将于2018年11月12-16日在中国珠海举行,会议由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微重力科学与应用专业委员会(NSMSA/CSSR)与空间生命科学专业委员会(NSSLS/CSSR)以及日本微重力应用学会(JASMA)、日本空间生物科学学会(JSBSS)、韩国微重力学会(KMS)等联合主办,中国科学院微重力重点实验室、  相似文献   

5.
正第九届全国微重力科学学术会议于2015年11月9至13日在中国厦门市召开.本届会议由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微重力科学与应用研究专业委员会(NSMSA),厦门大学材料学院,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物理研究所与中国空间科学学会联合主办.全国微重力科学大会是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微重力专业委员会自1993年开始,每隔两  相似文献   

6.
由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微重力科学与应用专业委员会(NSMSA)、日本微重力应用学会(JASMA)、中困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和浙江大学联合主办,中闲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和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承办的第七届中-日微重力科学学术研讨会(7th China-Japan Workshop on Microgravity Sciences, CJWMS 2009)于2008年10月26日至30日在中阁浙江省杭州市举行。来自海内外的200多位代表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7.
《空间科学学报》2007,27(6):511-511
第六届全国微重力科学学术会议于2007年8月22—25日在浙江温州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微重力科学与应用研究专业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和国家微重力实验室联合主办.来自包括中国科学院相关研究所、中国航天集团第五研究院和四川航天技术研究院等航天科技研发部门以及高等院校等29个单位的85名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  相似文献   

8.
<正>第10届全国微重力科学学术会议将于2017年8月18—22日在宁夏银川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微重力科学与应用专业委员会与中国科学院微重力重点实验室、宁夏大学宁夏光伏材料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太空应用重点实验室联合主办.这次会议旨在交流近年来中国在微重  相似文献   

9.
1996年11月21目中国长城工业总公司与日本丸红公司在北京举行了卫星搭载微重力试验样品的交接仪式。 这次搭载是由我国第17颗返回式科学试验卫星提供的。卫星于1996年10月20日由我国的长征2号丁火箭发射,11月4日卫星顺利返回。回收的搭载样品完好无损,遥测数据齐全。日方对长征火箭的再次发射成功、卫星及搭载样品的顺利回收表示祝贺。在我国发射的17颗返回式卫星中,16颗获得成功,成功率达94%。 这次搭载是中国长城工业总公司首次为日本用户提供服务。这是继为法国、德国提供微重力试验搭  相似文献   

10.
日本宇宙开发事业团(NASDA)参加了美航宇局所实施的第1次国际微重力实验室(IML-1)计划,于1992年5月20日汇集了日本的空间实验结果(中间报告),其内容如下: 1.概要 IML-1任务是通过1992年1月22日发射1月31日返回地面的发现号航天飞机加以实施的。该任务是从美国、  相似文献   

11.
日本新《防卫计划大纲》在认为“朝鲜的军事动向是严重的不安定因素”的同时,明确提出应警惕中国的军事现代化和不断“扩大海洋活动范围”的举动,“今后有必要关注中国的动向。”明确提出是日本自1976年开始制订《防卫计划大纲》以来的首次。对此,中国政府指出日本官方文件公开渲染所谓“中国威胁”,没有任何事实根据,是极其不负责任的,中方对此表示强烈不满,希望日方多做有利于双方增进互信和两国关系健康稳定发展的事。  相似文献   

12.
空间扫描     
欧空局与欧委会签署合作协议2003年11月25日,欧空局与欧洲委员会签署了协议,双方合作的领域包括地球观测、导航、卫星通信、载人空间飞行、微重力、运载器以及与航天有关的频谱政策等。日本最终决定放弃首次火星探测计划在最近一系列努力失败之后,日本终于决定放弃屡受重挫的首  相似文献   

13.
除了用空间仪器遥感地球,及相应的科学应用研究外,国际空间年(ISY)的活动还包括对宇宙空间的研究及载人宇宙活动,所涉及到的研究课题有:地球大气层、磁层与太阳活动,以及星际间研究的相互作用等,另外还包括对空间微重力及生命科学的研究。ISY着重研究三大课题:地球科学和技术、教育及应用,空间科学。机构国际空间年的各项活动是由国际空间年空间机构(SAFISY)组织及协调的,它现有28个成员和8个附属成员。SAFISY机构由3个专家小组主持日常工作,这3个小组分别是:地球科学和技术小组,教育和应用  相似文献   

14.
1993年7月15日至25日,日本负责微重力实验的京都大学粮食科学研究所的相原副教授一行四人,到莫斯科观看回收和平号空间站上的日本蛋白质结晶生长实验实况,顺便参观了俄罗斯几个与航天有关的机构。希望以下材料对人们从另一个侧面了解俄罗斯的空间活动有所研益。1.观看载人联盟TM飞船回收1993年7月22日,在飞行控制中心(MCC)日本学者观看了联盟飞船回收实况。大厅里第一排是控制用的执行官座位,另外配置了几排控制台;第二排是VIP席位。日方代表是客人,坐在VIP席中间,从屏幕上观看回收操作。9时,与和…  相似文献   

15.
六七十年代,日本空间开发是以官方为主,以政府立法规定的法人(政府法人)宇宙开发事业团(NASDA)为核心,以科学技术厅航空宇宙研究所和文部省宇宙科学研究所(原东京大学航空宇宙研究所)两家从事航天研究,形成了以NASDA研制应用技术卫星、以宇宙科学研究所研制科学卫星的局面。从事空间开发的主要有六大支柱公司;石川岛播磨重工、三菱电机、三菱重工、日产汽车、东芝、日本电气。 80年代中期,空间微重力环境的利用引起了人们普遍重视。NASDA利用TT-500火箭进行微重力实验(1980~1983年共进行6次实验,除两次回收失败外均获成功),获得了包括镍-碳化钛复合材料、硅-砷-碲非晶体形半导体材料、铅-锡-砷半导体化合  相似文献   

16.
正UKSA网站2017年11月8日报道,英国空间局(UKSA)将通过其微重力科学计划(MSP)资助开展3项人体科学研究项目,研究空间飞行对人体的影响,资助总额约50万英镑(约合470万元人民币)。英国空间局将通过资助此类研究提高英国的空间探索能力及实现新的技术突破。遴选出的3项实验将在ESA微重力设施包括ISS和抛物线飞行飞机中进行。3项实验的具体内容如下。  相似文献   

17.
表面张力是材料重要的物理化学参数之一, 尤其在微重力条件下, 由表面张力引起的科学现象一直备受关注. 静滴法是地面重力条件下进行熔体表面张力测量的主要方法, 该方法的测量结果精确, 但在微重力环境下该法应用尚存在一些问题. 本文基于对表面张力理论的思考, 阐述了对其测量方法的认识和见解, 并讨论了地面上采用静滴法对熔体的表面张力进行测量研究以及静滴法在微重力条件下应用的困难. 进而介绍了利用悬浮技术进行熔体表面张力测量的无接触测量方法, 特别介绍了电磁悬浮法, 该法避免了由于容器接触带入杂质所引起的误差, 尤其在微重力条件下消除了重力的影响, 测量精度得到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8.
1.1月13日,美俄总统达成协议,双方各自的核导弹不再瞄准对方及其盟国。 2.2月4日,日本自行研制的大型运载火箭H2首次发射成功,将两颗科学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尔后成功地回收了其中的一颗卫星,使日本成为继美、俄、中之后第四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 3.5月31日到6月3日,美、俄、日和欧洲科学家讨论了国际合作开发月球的问题,一致同意进行第  相似文献   

19.
中国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科学研讨会于2002年9月2至7日在山东省潍坊市举行.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国家航天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中国极地研究所、浙江大学以及潍坊学院的代表共75名.会议的主题为中国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的关键科学问题研究.会议首先邀请有关专家学者就双星计划科学应用分系统的进展情况、目前空间物理方面的一些主要研究方向的研究现状、主要结果和发展趋势做了报告.报告内容主要集中在太阳风与磁层的相互作用、磁层亚暴和磁暴的触发机制、资源1号卫星高能粒子辐射事件及磁层与电离层耦合、亚暴期间空间电流体系、磁层粒子的来源及电离层上行  相似文献   

20.
在去年的第38届国际宇航联合会上,各国都谈到了各自的中长期空间计划。现将欧美苏代表在会上的报告综合如下: 1.欧空局介绍了15年的计划和两个较长期的研究计划。15年计划包括6个方面:①科学计划,②地球观测计划,③微重力研究,④确保在通信市场的竞争地位,⑤研制空间站和空间平台,⑥空间运输系统。两个较长期的研究计划是欧洲永久性载人空间基地(EMSI)计划和未来欧洲空间运输研究计划(FESTI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