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采用FT-IR和多NMR技术研究了推进中常用的几种填料和助剂对聚醚聚氨酯粘合剂热降解的影响。高氯酸铵,奥克托金,铝粉,硝化纤素,键合剂,碳黑等均不改变聚氨酯粘合剂的降解机理,但表现出不同程序的稳定作用。  相似文献   

2.
采用傅立叶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技术,研究了硝化甘油(NG)和1,2,4,-丁三醇三硝酸酯(BTTN)两种硝酸酯增塑后的聚醚聚氨酯在空气中90℃下的热氧降解。结果表明:NG,BTTN在聚氨酯粘合剂中的分解产物主要为醇类。这些小分子醇参与了聚氨酯硬段的重聚合反应,形成氨基甲酸酯结构;硝酸酯对聚氨酯粘合剂的热氧降解表现出某种稳定作用,并改变了软段产物结构,使甲酸酯和叔碳结构相对增加;硝酸酯分解产生的NO2  相似文献   

3.
采用傅立叶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技术,研究了硝化甘油(NG)和1,2,4-丁三醇三硝酸酯(BTTN)两种硝酸酯增塑后的聚醚聚氨酯在空气中90°C下的热氧降解。结果表明:NG,BTTN在聚氨酯粘合剂中的分解产物主要为醇类。这些小分子醇参与了聚氨酯硬段的重聚合反应,形成氨基甲酸酯结构;硝酸酯对聚氨酯粘合剂的热氧降解表现出某种稳定作用,并改变了软段产物结构,使甲酸酯和叔碳结构相对增加;硝酸酯分解产生的NO2自由基可能与软段降解产生的过氧化氢反应形成硝酸,从而加速了硝酸酯的水解。  相似文献   

4.
采用SDC和TG两种热分析方法研究了推进剂中两种新型聚醚粘合剂及经不同增塑剂增塑后的聚氨酯弹性的热分解行为。研究表明环氧乙烷/四氢呋喃共聚醚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 热分解大约从220°C开始; 用N-100 固化和加入抗氧剂均能显著提高其稳定性。聚氨酯弹性体的热失重分阶段进行, 首先是增塑剂的挥发和分解, 然后是聚氨酯网络的裂解。以聚乙二醇(PEG)为聚醚二元醇的聚氨酯比共聚醚聚氨酯具有较低的热稳定性, 但经硝酸酯增塑后,PEG体系比共聚醚体系表现出较高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采用热失重分析法研究了2, 6-二叔丁基对甲基酚(BHT)、吩噻嗪、亚磷酸三苯酯和中定剂二苯基二甲基脲等4种典型稳定剂对推进剂中EO/THF共聚醚及聚醚聚氨酯粘合剂的热氧稳定效果。吩噻嗪对共聚醚的热氧降解以及聚醚聚氨酯初始阶段的热氧降解具有良好的稳定作用,但在较高温度下,对聚醚聚氨酯的稳定效果急剧下降。亚磷酸三苯酯对共聚醚和聚醚聚氨酯的稳定效果均较差, 但与BHT组合使用能获得较好的结果。中定剂对共聚醚没有稳定作用, 但对聚醚聚氨酯表现出较好的稳定效果。BHT对共聚醚和聚醚聚氨酯均有较好的稳定效果, 尤其是与中定剂配合使用  相似文献   

6.
PB类助剂对硝酸酯增塑聚醚推进剂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改善硝酸酯增塑聚醚推进剂药浆的工艺性能,考察了自制PB类功能助剂对该推进剂工艺和力学等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PB类助剂可降低药浆的粘度与屈服值,延长适用期;同时具有键合功效,可保持推进剂良好的力学性能,具有多功能作用,是该类推进剂较好的功能助剂。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氧化剂AP含量及粒径、燃速催化剂种类及含量、铝粉粒度、交联剂及工艺助剂等的调整,对硝酸酯增塑聚醚推进剂的燃烧速度和燃速压强指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燃速在7.7~16.7mm/s(7.0MPa)范围内可调,静态燃速压强指数稳定在0.5,最低可达0.41。  相似文献   

8.
为了找到满足聚三唑聚醚复合推进剂使用要求的键合剂,合成了一系列不同羟基含量的键合剂,TNG—OH。利用13C—NMR,FTIR和热失重对其结构和热稳定性进行了表征,并将其应用到聚三唑聚醚复合固体推进剂中。13C—NMR和FTIR结果确定了三唑环的形成以及羟基和叠氮基的存在,而热失重结果则表明键合剂中三唑环的形成有利于其热稳定性的提高。键合剂TNG—OH在含高氯酸铵、铝粉和硝胺的聚三唑复合固体推进剂中能显著提高其力学性能:与不含键合剂体系相比,60℃和20℃时,复合推进剂的拉伸强度和断裂应变显著提高;-40℃时,所有推进剂体系均发生了明显的屈服现象,且屈服强度和屈服应变以及断裂应变均随着TNG—OH键合剂中羟基含量的增加而增加。与传统聚氨酯用键合剂LBA–604相比,含键合剂TNG—OH的聚三唑复合固体推进剂具有更好的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9.
鲁念惠 《推进技术》1985,6(6):17-29
复合固体推进剂在貯存过程中,性能降解影响使用寿命,这是研制和使用固体推进剂时无法回避的问题。为此,国内外学者对固体推进剂老化历程和降解趋势进行了试验研究,并在这一基础上利用理论分析和过载试验,提出不同使用寿命预测方法。  相似文献   

10.
固体火箭发动机缺乏适应性这一主要缺点可通过可控熄火来弥补。如固体火箭发动机的关-开控制,需要中止燃烧,而同时又必须留有推进剂装药,为重新起动准备条件。同样,在火箭已经达到所希望的速度时完成发动机关车,也需要燃烧中止的方法。此外,火箭在级分离时要求推力在大约10~20毫秒内中止,否则未经控制的压力拖尾在级分离时危害特别大。因此固体火箭发动机关闭及重新起动的能力会大大增加其适应性,以利于使用。  相似文献   

11.
固体推进剂受潮对其力学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阐述了通过试验与理论分析得到的固体推进剂试件受潮后力学性能的变化规律;通过干燥措施可以恢复受潮试件的力学性能;给出了其恢复度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其湿度老化机理。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论述了燃速预测的重要性,分析了发动机中实际燃速与预测燃速的差异,分别评述了SPP程序对燃速的处理方法、标准发动机预测燃速的要求、测试精度对燃速相关性的影响以及用燃烧理论模型进行燃速相关的问题.介绍了端面燃烧药的锥化现象和内孔燃烧药柱的驼峰效应.最后对开展燃速预测的研究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3.
高鸣  蔡体敏 《推进技术》1999,20(5):99-103
通过对固体推进剂药柱进行初始气孔率热老化试验研究,探讨了用累积损伤方法来预测药柱贮存寿命, 提出了一种准确、经济、方便地提前预测药柱贮存寿命的新方法和新技术  相似文献   

14.
贫氧复合固体推进剂燃速测定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协坤 《推进技术》1984,5(4):22-26
在测定贫氧复合固体推进剂燃速的过程中,经常出现测试结果跳动大,分散和重复性很差的现象,无法报平均值,只好报原始数据。而燃速数据又是评价推进剂内弹道性能好坏的重要依据,因此,对上述现象进行分析和研究是有意义的。根据初步分析,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估计有以下三种可能性。 1. 制药工艺不合理。由于捏合时间不够或混合不均所致。 2. 贫氧复合固体推进剂配方不合理。由于个别组分规格选择不当或有某种特别的性质所致。  相似文献   

15.
王本华 《推进技术》1985,6(3):18-26
本文首先从弹性——粘弹性的相似性出发,导出张量形式的三维线性热粘弹本构方程,然后根据虚功原理建立相应的有限元公式,最后编制了平面应变条件下的有限元分析程序TVE,并计算了二个实例。计算结果表明所介绍的分析方法与计算程序具有相当高的精度,可用于固体推进剂药柱在固化冷却过程巾的应力分析。  相似文献   

16.
燃烧室升压梯度对固体推进剂裂纹燃烧与扩展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描述固体推进剂裂纹燃烧与扩展过程的数学模型。通过实验和理论计算研究了燃烧室升压梯度对固体推进剂裂纹燃烧与扩展的影响。结果表明,燃烧室升压梯度对裂纹腔内对流燃烧流场、以及裂纹的开裂时间和开裂方式都有很大影响。实验结果和理论计算结果的一致及理论计算的双向耦合性质。   相似文献   

17.
陈景蕙  利风祥  季成伍  程留生 《推进技术》1989,10(2):44-47,74,75
用透明窗发动机及高速摄影装置研究过氯酸铵粒度对丁羟复合固体推进剂侵蚀燃烧的影响,得出了不同过氯酸铵粒度推进剂的侵蚀比与气流速度及压力的关系式.结果表明,复合推进剂中过氯酸铵粒度越大,其燃速对气流速度和压力越敏感,即侵蚀越严重;过氯酸铵粒度越大,其侵蚀界限速度越小,即其越易发生侵蚀;每种过氯酸铵粒度的推进剂,其侵蚀界限速度均随压力的增大而减小.  相似文献   

18.
利用高速实时激光全息摄影分析了点火药(Mg/(C_2F_4)n)的燃烧过程,提出了该点火药的燃烧产物对复合推进剂的传热模型,建立了热粒子点燃复合推进剂的综合点火模型.通过计算分析和实验研究,得到推进剂的点火延滞时间随着点火药中Mg粉粒度的增加而增长.同时预示了复合推进剂的点火性能与点火药性能、推进剂性能及环境条件等之间的依赖规律.  相似文献   

19.
为了提高含硼推进剂固体火箭冲压发动机内硼颗粒的燃烧效率,采用颗粒轨道模型进行了补燃室两相流的数值模拟,其中硼颗粒的点火和燃烧模型采用的是King模型,建立了发动机补然室内简单反应流模型,并在该模型下研究了进气道的位置对非壅塞固体火箭冲压发动机燃烧效率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行直连式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前后进气道之间轴向距离增加,燃烧效率先增加后减小,并且试验重复性比较好;前进气道后置长度增加,燃烧效率减小。  相似文献   

20.
运用透射电镜(TEM)和动态力学分析(DMA)研究了丁羟推进剂粘合剂体系的形态结构,发现在该体系中存在硬段、软段两相分离结构;防老剂H(N,N’-二苯基对苯二胺)的加入,引入了更多的硬段微区,使两相结构更为清晰;解释了防老剂H能大幅度提高粘合剂体系力学性能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